哪些甲狀腺癌,需要做術後放射性碘131治療?

甲狀腺doctor 發佈 2019-12-30T20:02:28+00:00

一、滿足以下所有條件者,不推薦做碘131治療:病理類型為典型的甲狀腺乳頭狀癌原發腫瘤直徑小於2厘米病灶未突破甲狀腺包膜單病灶或多病灶抗體TgAb陰性術後未刺激狀態下Tg<1 ng/mL術後頸部超聲陰性二、存在以下任一條者,可選擇性推薦做碘-131:原發腫瘤最大直徑2-4厘米高危病

今天和大家分析哪些情況下的甲狀腺乳頭狀癌術後需要做碘-131治療。

一、滿足以下所有條件者,不推薦做碘131治療:

  • 病理類型為典型的甲狀腺乳頭狀癌
  • 原發腫瘤直徑小於2厘米
  • 病灶未突破甲狀腺包膜(包膜完整)
  • 單病灶或多病灶(所有病灶直徑之和≤1cm)
  • 抗體TgAb陰性
  • 術後未刺激狀態下Tg <1 ng/mL(甲狀腺全切除術後6-12周的Tg值)
  • 術後頸部超聲陰性(頸部淋巴結未見異常)

二、存在以下任一條者,可選擇性推薦做碘-131:

  • 原發腫瘤最大直徑2-4厘米
  • 高危病理學類型(低分化,高細胞型,柱狀細胞型,圖釘樣細胞型.)
  • 淋巴管受侵犯
  • 頸部淋巴結轉移
  • 多發病灶,其中一個病灶直徑>1cm
  • 術後未刺激狀態下Tg <5-10ng/mL(甲狀腺全切除術後6-12周的Tg值)
  • 鏡下發現腫瘤切除邊緣陽性
  • 術後頸部超聲陽性

但是,以上條件中的以下情況不需要碘-131治療:

  • T1b/T2(1-4cm)cN0甲狀腺乳頭狀癌;
  • N1a (少於3-5個轉移淋巴結,淋巴結內癌灶< 5mm)甲狀腺乳頭狀癌;
  • 尤其是在無干擾抗Tg抗體的情況下,術後Tg < 1ng /mL。


當個別臨床因素的組合預測復發、遠處轉移或疾病特異性死亡的顯著風險增加時(如原發腫瘤的大小、組織學類型、淋巴浸潤程度、淋巴結轉移情況、術後Tg、發病年齡),推薦使用碘-131。

1、基本信息。

年齡是AJCC/TNM甲狀腺癌分期的重要參數。研究表明,年長者(年齡大於55歲)術後碘-131治療生存獲益更為顯著。

2、病例亞型。

甲狀腺乳頭狀癌有14個亞型。常見的高度侵襲性組織亞型包括高細胞型、柱狀細胞型、圖釘樣細胞型等。如果病理報告提示有以上甲狀腺乳頭狀癌亞型,治療方案要更激進,手術後要儘早碘-131治療。

3、腫瘤原發灶的大小。

原發灶最大徑超過4cm,建議術後碘-131治療。但是,臨床上這種情況(腫瘤>4cm)非常少見,多數病人的原發灶小於4cm,不可認為無需做碘-131治療,此時要考慮到其他高風險復發的病理因素。

4、腫瘤原發灶的部位。

如果是雙側甲狀腺有惡性腫瘤,則行甲狀腺全部切除。如果是單側甲狀腺惡性腫瘤,是否腺葉切除或全部切除依據病情而定。但是,如果患者計劃術後做放射性碘-131治療,則需行甲狀腺全切。

5、腫瘤原發灶的數量。

多發病灶的患者復發率要高些,建議術後放射性碘-131治療。

6、腫瘤原發灶的侵襲性。

病理報告如果提示有腺外侵犯、血管、神經侵犯、周圍器官組織侵犯,腫瘤復發風險明顯增高,甲狀腺全切之後的碘-131治療可降低復發率。

7、腫瘤切除邊緣陽性。

此特徵提示殘留癌灶或甲狀腺外浸潤。應當考慮碘-131治療。

8、腫瘤原發灶的BRAF基因突變。

陽性率為50-60%。存在BRAF基因突變是否需要行1311治療,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話題。但有研究提示,BRAF基因突變陽性,復發風險高。

9、病理頸部淋巴結轉移(pN1)。

美國甲狀腺學會(ATA)認為,病理頸部淋巴結轉移數量大於5個,最大徑超過3cm,屬於中-高危復發風險,建議術後碘-131治療。近來有大量數據表明,淋巴結病灶的結外侵犯似乎增加患者復發風險,因此也是決定碘-131輔助治療的重要因素。此外,微小淋巴結轉移(轉移灶最大徑不超過0.2cm)是否要考慮碘-131治療,需要更多數據來支撐。

10、臨床頸部淋巴結轉移(cN1)。

術前臨床觸診及影像學手段(頸部超聲、增強CT、PET/CT等)高度懷疑,且術後經過病理證實的頸部淋巴結轉移,建議術後放射性碘-131治療。

11、復發性或持續性頸部淋巴結轉移。

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經歷初始治療(甲狀腺全切+術後碘-131治療),在隨訪期間發現可疑頸部淋巴結轉移,再次手術(頸部淋巴結清掃)後病理證實為頸部淋巴結轉移,是否要做第二次碘-131治療,需要綜合評估來決定。

三、符合以下任一條件者,必需做碘-131治療。

  • 肉眼下可見腫瘤侵犯周圍組織或器官
  • 原發腫瘤病灶直徑>4cm
  • 術後未刺激狀態下的Tg>5-10ng/mL
  • 淋巴結體積較大或淋巴結轉移數量>5個
  • 明確或可疑遠處轉移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