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的X線測量

又在划水 發佈 2020-04-16T00:21:49+00:00

1、股骨頸干角:在髖關節正位片上,股骨幹和股骨頸軸線的交角。正常值110°~140°,大於140°,髖外翻,小於110°,髖內翻。 2、股骨頸前傾角:髖關節側位片上,股骨幹和股骨頸軸線交角。新生兒正常35°,成人12-15°,平均12.31°,股骨頸骨折,按此標準復位。

1、股骨頸干角:在髖關節正位片上,股骨幹和股骨頸軸線的交角。

正常值110°~140°,大於140°,髖外翻,小於110°,髖內翻。

2、股骨頸前傾角:髖關節側位片上,股骨幹和股骨頸軸線交角。

新生兒正常35°,成人12-15°,平均12.31°,股骨頸骨折,按此標準復位。


3、Shenton線(恥頸線):髖關節正位片上,閉孔上緣與股骨頸內下緣連線。

正常應為平滑曲線,若不連續提示髖關節脫位或者股骨頸錯位骨折。


4、Calve線(髂頸線):髖關節正位片上,髂前下棘下方髂骨外緣及股骨頸外緣連線。

正常為光滑曲線,若不連續提示髖關節脫位或者股骨頸錯位骨折。

5、Skinner線:成人髖關節正位片上,從股骨大轉子頂端做股骨縱軸線的垂線,正常應過圓韌帶窩或其下方,圓韌帶窩至上述兩線交點距離約為4-5cm,若Skinner線超過圓韌帶窩,提示股骨頸或大轉子錯位骨折。

6、Kline線:股骨頸上緣切線,並沿股骨頭方向的延長線。

正常此線應切割部分股骨頭骺部,若骨骺位於該線內方,提示股骨頭骨骺向下滑脫。


7、Perkin方格:骨盆正位片,經過雙側髖臼Y形軟骨中心畫水平線,再通過兩側髖臼外上緣引其垂線,兩側髖關節被分為四個區域,正常時,股骨頭骨骺中心位於內下區域,髖關節發育性脫位時,股骨頭骨骺位於外上區域。

8、髖臼角:骨盆正位片,自髖臼髂部斜面所引的斜形線,與"Y"形軟骨連線所形成的夾角。

正常時,新生兒為30°,1歲以後不應超過25°,2歲20°,成人10°,如角度增大表示髖臼變淺,結合其他重要特徵(例如髖臼淺、髖臼角增大、申通氏線、帕氏方格等)的相應改變提示髖臼發育不良等疾病。

9、髂骨角:髂前下棘和髖臼外上緣連線與Y形軟骨水平線的夾角。新生兒55°,正常值範圍43-67°。

10、骨骺角:骨盆正位片,通過股骨上端骨骺線的直線,與通過兩側Y形軟骨的連線的交角,正常時20~35°,髖內翻時角度增大。

11、Sharp角:Y字形軟骨閉合後的骨盆正位片上,雙側淚滴下緣連線與淚滴下緣與髖臼上緣的連線的夾角,正常35~38°,大於40°可以診斷為髖臼發育不良。 

12、CE角:即中心邊緣角,股骨頭中心至髖臼外上緣的連線,與股骨頭中心的垂線形成的夾角。

正常時,2歲22°,4歲28°,6歲30°,15歲35°,髖臼發育不良、髖關節脫位、股骨頭外移、股骨頭形狀改變時角度變小。 

13、髖臼深度:骨盆正位片,恥骨聯合上緣與髖臼外上緣連線至髖臼底的最大距離,正常時,男13(7-18)mm, 女12(9-18)mm,與CE角配合用於評價髖臼發育情況。

14、髖臼覆蓋率:股骨頭受髖臼覆蓋部分的橫徑除以股骨頭的橫徑,正常時應大於0.75。

15、Kohler線:即髂坐線,髂骨內緣切線與坐骨體內緣的連線,髖臼陷入症時髖臼突至此線內側。

16、Power角:骨盆正位片,過兩側髂前上棘做一水平線,再做股骨頸骨折的延長線而形成的夾角。小於30°為外展型骨折;30°~90°者為內收型骨折,需手術治療。

17、Linton角:髖關節正位片,做股骨幹縱軸垂線與股骨頸骨折延長線的夾角。小於30°為外展型骨折,易癒合;30°~90°者為內收型骨折,需手術治療。

18、新生兒髖關節間隙:髖關節正位片,通過兩側Y形軟骨連線稱H線(Hilg-eneriner線),股骨上端距H線的距離為上方間隙;股骨上端鳥嘴距坐骨支外緣距離為內側間隙。

正常上方間隙為9.5mm,內側為4.3mm;若上方小於8.5mm,內側大於5.1mm,應懷疑髖關節脫位;若上方小於7.5mm,內側大於6.1mm,可診斷為髖關節脫位。

19、骨骺指數與骨骺商:髖關節正位片,測股骨頭骨骺高度與寬度,用高度除以寬度再乘以100即骨骺指數。

骨骺商指患側骨骺指數除以健側骨骺指數。兩個指數均表示股骨頭骨骺變扁的程度,用於評價pathe病與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效果。骨骺商主要用於與健側對比判斷病變程度及治療效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