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看體檢報告?心虛可能讓你身體更虛

濰坊高新傳媒 發佈 2019-12-16T16:21:41+00:00

當你拿到體檢報告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近期,「90後不敢看體檢報告」這一話題在某社交平台上引發熱議。一項近2000名18—35歲的青年參與的調查顯示,超過6成的受訪青年有過害怕看體檢報告的經歷。甚至有人都「不願」或者「沒有時間」去參加體檢。

當你拿到體檢報告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近期,「90後不敢看體檢報告」這一話題在某社交平台上引發熱議。一項近2000名18—35歲的青年參與的調查顯示,超過6成的受訪青年有過害怕看體檢報告的經歷。甚至有人都「不願」或者「沒有時間」去參加體檢。

如今,最早的一批90後已經到了為工作事業不停奔波的「奔三」年紀。最年輕的一批90後也已20歲,進入了大學校園。不敢看體檢報告,實則是對自己健康狀況缺乏自信,更折射出對自己工作狀態和生活方式的「心虛」。

這項調查中,62.6%的受訪青年表示平時壓力大,怕體檢查出問題,60.9%的受訪青年坦言生活方式不健康,認為自己平時「作」得太多,已經給身體造成了損害。

正視體檢 篩疾病控風險

「怕」往往是因為不夠了解。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體檢中心主任王鵬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今的檢驗指標越來越多,如代謝類指標、腫瘤標誌物等。但是,在很多情況下,一項指標異常說明不了問題,醫師需通過多項指標綜合分析,才能給出較為科學的判斷或建議。

以糖化白蛋白為例,它反映的是此前3周左右血糖的體內水平,它的異常提示的是受檢者糖代謝異常的風險。但如果想要進一步明確評估其糖尿病發生的風險,還要結合其近期的不適症狀、既往病史、家族史、運動飲食習慣、體重指數、腰臀比、空腹血糖結果等一系列的指標。當然要進一步判斷出檢查者是否為糖尿病前期,還要結合口服糖耐量試驗等更為專業的檢查進行判斷。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健康體檢中心主治醫師唐建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體檢報告中有些異常情況可能是短期內不良的生活方式、飲食因素等造成的,如果及時調整,也能把稍微偏離健康軌道的身體拉回正軌。「根據檢查的結果,醫師給出的建議的力度會有所不同。」

因此,當你翻開體檢報告,看到某一指標後面綴著向上、向下箭頭或加減號時,別慌,先看看醫師的建議,並按照指導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查,及時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通過健康管理,有些指標是可以改善的。你也許會發現,之前只是體檢幫助人們拉響健康的警報,只要及時地給予重視,也不必嚇唬自己。

當然,如果身體已經出了問題,「怕」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每個人對疾病症狀了解是不一樣的,對疼痛、不適感的忍受程度也不同。如何判斷自己身體是否真的病了還是杞人憂天,抑或是處於二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專業醫師通過體檢能夠給你一個答案。」唐建春強調,定期體檢能夠早期發現常見病、多發病;另一方面,也能夠及時發現飲食、作息等不良生活方式引發的危險因素,從而有目的地進行控制,指導健康管理。

個性訂製 早發現早診治

如何選擇體檢套餐?

按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2014年發布的《健康體檢基本項目專家共識》,體檢內容大致分成兩類:基礎項目和個性化項目,也被稱為「1+X」。其中「1」是基石,是必選或常規體檢。「X」即個性化項目,需檢查者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工作環境、家族史等自行選擇,也可諮詢正規醫療機構的相關體檢專業醫師的意見。

基礎體檢項目主要包括身高、體重、視力等體格檢查,血常規、尿液分析、肝腎功能、血脂等實驗室檢查,心電圖、胸片、腹部超聲等輔助檢查。個性化項目主要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阻肺、慢性腎病、惡性腫瘤等全球範圍內多發的慢性病早期風險篩查。

在唐建春看來,40歲以下的成年人可在基礎體檢項目之上,根據自己家族史選擇相應的腫瘤標誌物篩查、遺傳因素相關疾病的篩查等;根據自己是否吸菸、酗酒等生活習慣可相應增加肺部、肝臟等器官檢查項目;還可計算體質指數(BMI值,為體重與身高平方的商)來判斷體型是否超重或肥胖,由此選擇糖尿病等相關疾病的篩查項目。40歲以上人群,應開始關注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建議做頸動脈超聲、腫瘤標誌物檢查等。

「體檢只是初步篩查,如果檢查出問題,必要時可根據體檢報告給出的建議到相應的科室進行進一步確診和治療。」唐建春說。

在眾多疾病中,人們最怕檢查出的疾病莫過於惡性腫瘤。很多人談癌色變,因為惡性腫瘤危害大、晚期難治癒,而有些癌症通常一經發現就是晚期。記者了解到,很多患者當身體出現了不良症狀之後才去醫院檢查,而胃癌等部分癌症早期幾乎沒有典型症狀。這種情況下,定期體檢就顯得尤為重要。

此前,科技日報記者曾遇到一位胃癌患者。「2018年3月,我做胃鏡檢查時發現了一個息肉,被診斷為早期胃癌,手術切除後身體狀況比較好,也沒有吃藥、化療。」而該患者體檢之前並沒有胃部不適的症狀。

還有人總覺得自己年輕、身強力壯,對一些慢性病未引起足夠重視。唐建春列舉了她職業生涯中遇到過的例子。一位糖尿病史10年的年輕患者,平時基本不用藥物控制,飲食也不在乎,40多歲便患上了糖尿病足,最終截肢。然而,在臨床上,也有很多古稀之年的老人,儘管糖尿病史時間更長,有的甚至患病長達二三十年,但通過平時的藥物控制、飲食注意,幾乎不出現嚴重併發症,盡享天倫之樂。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將疾病或危險因素扼殺在萌芽之中,這是體檢的目的,也是世界公認的經濟有效的健康管理方式之一。」唐建春說。

自我管理 習慣好少焦慮

「以往人們體檢可能更看重篩查病症,我們現在倡導的是防患於未然,希望年輕人將更多的目光投注在健康管理方面。」王鵬強調。

「年輕人往往在平時能量攝入過多、運動量較少,因此大部分出現的是代謝問題,如發胖等。」王鵬提到,這些代謝問題是可以通過及時調整疲勞狀態、心理焦慮程度、營養水平而減緩甚至消除。

在他看來,為提高民眾的科學認知,還需要更多、更準確的宣傳教育。例如,很多上班族為保持身材進行減重時,往往受限於場地、器材等因素而選擇跑步,殊不知,如果平時不太注重鍛鍊,猛然改變運動習慣,反而可能帶來健康隱患。沒有跑步習慣的人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開始練習長跑,很可能會給膝關節、踝關節帶來損傷,甚至在不恰當的運動強度下損傷心腦血管系統。「事實上,在恰當的姿態指導下進行功率自行車、游泳等能夠協調調動全身大肌群運動的鍛鍊方式更科學有效。」王鵬說。

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也導致了很多年輕人主動或被動熬夜。長期熬夜會引起機體代謝紊亂、增加多種身體層面的疾病風險。在王鵬看來,熬夜背後的加班、疲勞、拖延、心理焦慮引發的心理疾患也應同樣受到重視,需及時通過心理排解、環境調整、運動、音樂等進行解壓,避免由心理問題進一步誘發軀體化症狀。

一言以蔽之,心理憂慮與身體不良症狀一樣不容忽視,養成良好、科學的習慣,笑對生活才是王道。最好是築牢《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

來源: 科技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