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醫大四院護士黃博:隔三層手套採血氣 皮膚肌肉下摸准「脈」

生活報 發佈 2020-04-22T21:02:17+00:00

首先是護士在採血氣的時候需要隔著三層手套,這樣就降低了手感;其次,每個人動脈的位置可能存在差異,無法根據教科書和經驗來判斷;同時,動脈是會「動」的,如果人在運動過後,即使是同一個人,動脈的位置也會發生些許改變,因此上一次採集血氣的經驗參考價值也不大。動脈採血原本就很難了,可是為趙

「護士?我今天還要採血氣?我是不是可以不採了?」21日早晨,當50歲的趙阿姨(化名)看見護士黃博的時候,第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在牡丹江市安康醫院,負責採集血氣的護士是患者眼中「最可怕」的人,因為動脈採血實在是太疼了,而哈醫大四院支援牡丹江的護士黃博就是其中的一個。黃博說:「採集血氣是為了監測他們體內的血氧指標,防止輕症患者向重症發展。只要指標達標了就可以停止,因此我從不和他們說再見。」

患者一聽採血就皺眉 護士挨個動員安慰

21日早晨,趙阿姨看見護士黃博的時候,眉頭緊緊地皺著。趙阿姨是一名輕症患者,已經在安康醫院住了一段時間了。

「阿姨,採集血氣是為了能及時更新數據,讓醫生看到您最新的血氧指標,所以一定要采啊。」黃博耐心地為患者做著解釋。

「真的,我特別害怕你們採血的護士,實在太疼了,在家裡生病的時候也打過吊針採過血,可是從沒像現在這樣疼啊。」趙阿姨還是愁眉不展。

黃博介紹說,平時打吊針或是採血通常只是靜脈穿刺,針頭只需要刺透皮膚和靜脈即可,而動脈位於肌肉層的下面,如果要動脈取血,就不僅要刺破皮膚,還要刺破肌肉層和動脈血管,這種疼痛的程度當然與打吊針不一樣。「阿姨,即使是疼,也要採血啊,你相信我,咱倆相互加油,我們一起來努力好不好?」

對於這種場景,黃博一點也不陌生,因為他每次採血的時候,幾乎都要經過這樣一番動員。「不僅是醫患之間的鼓勵,我們還要自己鼓勵自己,護士們在采動脈血氣之前還要相互鼓勵,因為這項工作難度太高了,幾乎沒有護士可以保證百分之百成功,我們必須先過自己這一關才行。」黃博說。

隔著三層手套 摸到肌肉層以下的動脈

說採集血氣是一項高難的技術是不過分的。首先是護士在採血氣的時候需要隔著三層手套,這樣就降低了手感;其次,每個人動脈的位置可能存在差異,無法根據教科書和經驗來判斷;同時,動脈是會「動」的,如果人在運動過後,即使是同一個人,動脈的位置也會發生些許改變,因此上一次採集血氣的經驗參考價值也不大。

動脈採血原本就很難了,可是為趙阿姨動脈採血比其他人還難。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她對疼痛很敏感;第二,是她的心率低,這就讓護士更難摸到她的「脈」。

通常,采動脈血氣有三處,腕部、肘部和腿根部。因為患者的心率低,所以黃博只能選擇患者的腿根處。在判斷了患者的動脈後,黃博一面若無其事地和趙阿姨聊著天,一面快速而準確地下針。在趙阿姨沒有完全反應過來的時候,針已經刺穿了動脈,並完成了血氣的採集。

情況好轉就不用採血氣 「我從不和患者說再見」

「阿姨,你采完血氣不要動,一定要在床上躺著,並按壓十分鐘以上,動脈和靜脈不一樣,止血比較困難,如果按壓的時間不夠會出現淤血的,也會影響動脈修復,下次再採血的時候會更疼。」在完成採集的時候,黃博注意到趙阿姨的腿上有淤青。趙阿姨連聲稱謝,因為她終於找到了採血一天比一天疼的原因。

據黃博介紹,採血氣是為了更新數據,讓醫生可以隨時了解患者因呼吸受阻而造成的血液缺氧情況。因為如果患者出現了缺氧,就意味著病情可能加重,就要用藥或是吸氧治療。如果再不改善,就仍然要進一步治療,以避免患者轉為重症。因此,病情越重的患者,採血氣的頻率就會越高,最多的每天要三次。而如果血氧達標,就可以停止採血。

黃博說,他每天要採集約50位患者的血氣,每天為了減輕患者的恐懼,重複的話有時候會說幾十次甚至上百次。「我在采完血的時候,從不和他們說再見,我真心希望他們明天就會因為血氧指標正常而停止採血。工作這麼多天,和他們中的有些人已經很熟悉,但越是這樣,我越希望再不相見。」黃博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