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體檢正常,卻突然查出大病?正確體檢掌握這個原則很重要

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 發佈 2020-03-04T12:44:34+00:00

體檢能幫助自己及時發現身體異常,早診早治早安心,但即便每年都進行體檢,還是可能突然查出大病,甚至是癌症晚期…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健康意識逐步提高,開始接受每年一次的體檢,《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的數據顯示,2017 年全國體檢人數增長到 4.56 億人次,且這個數字依然在增長。

體檢能幫助自己及時發現身體異常,早診早治早安心,但即便每年都進行體檢,還是可能突然查出大病,甚至是癌症晚期……

案例

42歲的王先生在半年前進行了體檢,身體並未發現任何異常。但半年後,王先生因頻繁腹痛入院檢查,卻被告知已經是腸癌晚期了。醫生搖著頭表示,他的腸癌其實可以更早發現的。

為什麼之前體檢正常,但隔了半年卻查出了癌症晚期?原因可能在於體檢根本沒做對!

1,正確體檢掌握這個原則很重要

由於個人身體狀況不同,所以體檢常常也需要因人而異,才更有利於疾病篩查。然而,市面上大多體檢套餐都差不多。

1,大多體檢套餐千篇一律

一般,體檢套餐都相差無幾,主要針對的是機體各系統慢性疾病、疾病風險的篩查,而不會根據我們的生活飲食習慣、家族史、既往病史等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

這就容易造成一些早期疾病被漏檢,延誤病情,最後導致類似於「去年體檢正常,今年癌症晚期」的結果。

比如說:某個人屬於肺癌高危人群,本應該每年進行低劑量螺旋CT檢查,如果只是按照普通體檢套餐的項目,每年拍一次胸片,就可能等到肺癌發展到中晚期才被發現,因為胸片可以確診肺癌,卻不能早期發現肺癌。

也就是說,普通的體檢套餐未必適合所有人,健康體檢要視自身情況而定。

2,體檢應遵循「1+X」原則

一般來說,體檢應遵循「1+X」的原則。

「1」是指常規體檢項目,比如說體格檢查、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等;

「X」則是指按人體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等)設計的體檢項目,它主要針對的就是各人的特殊性,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檢查一些項目,從而及時發現一些潛在的危險。

比如說,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可以在普通體檢套餐的基礎上,增加胃鏡檢查,以便及時發現胃部可能存在的異常情況。

而對於健康群體來說,可以在普通體檢套餐的基礎上,每年各增加兩三個系統的檢查,比如今年檢查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明年檢查內分泌系統、血液循環系統……以2~3年為一個周期,進行全身性的較完整的檢查。

2,不同年齡段應該做好這些方面的檢查

除了根據家族史、病史、高危因素等進行個性化檢查以外,不同年齡階段,也有不同的重點體檢項目。

1,20歲+:傳染病、慢性炎症

20多歲的人往往剛開始工作,去陌生場所、與陌生人接觸的機會較多,容易發生交叉感染,比如:乙型病毒性肝炎、肺結核、幽門螺旋桿菌等,或因為交際應酬的不良生活習慣而患上慢性疾病,比如腸胃炎、胰腺炎等。

【建議】包括但不限於每年進行一次血常規、尿常規、膽固醇、普通肝功能檢查,已婚女性每1~2年可進行一次宮頸、盆腔和乳腺檢查,男性每1~2年可進行一次胃腸鏡檢查。

2,30歲+:血壓、血糖、血脂等

30多歲的人身體各系統機能處於較好的狀態,對營養的需求較大,但自身常常因為運動量不足導致發胖,而肥胖是多種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等。

所以這個年齡段應該重點關注血壓、血脂、血糖、血尿酸水平等指標,如果有異常,應積極調整生活方式,預防這些慢性疾病的發生。

【建議】除了常規檢查外,建議適當增加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的檢查次數,一般至少每半年進行一次檢查,如果是肥胖人群,建議每3個月檢查一次。女性繼續保持婦科檢查項目,而男性35歲以後每1~2年增加PSA攝護腺檢查。

3,40歲+:結節、腫瘤

40歲以後,身體逐漸走下坡路,體內激素分泌水平也會發生較明顯的變化,不僅容易有情緒不穩定、慢性病頻發等情況,各器官結節、腫瘤等會初現端倪,家族遺傳疾病的發病率也會逐漸上升。

【建議】有家族病史、有三代以內親屬罹患腫瘤者,需提早進行相關篩查。同樣以胃癌為例,用家中最晚罹患胃癌者的發病年齡-15年,就是自己需要開始進行胃癌篩查的年齡。

4,50歲+:骨密度、心腦血管人體骨鈣量在35歲左右達到頂峰,隨後逐漸下降,到60歲時骨鈣下降50%,容易誘發骨質疏鬆、關節疼痛等問題。所以,在50多歲時就要注意骨密度篩查,如果發現骨骼和關節問題,可及時在醫生指導下治療。

另外,隨著年齡增加,血管會逐漸老化,並且代謝水平也會有所下降,血管壁上的沉積物就容易越來越多,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建議】把骨密度檢查作為常規項目,尤其是更年期之後的女性;除了心電圖檢查以外,還可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有助於及時發現血管早期的危險變化,有必要的時候,也可遵醫囑進行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

5,60歲+:大腦、心臟、腸胃

如果60歲前做好了各項檢查都未發現異常,那麼60歲之後不必額外增加過多的檢查項目,可以將重點放在疾病多發的大腦、心臟和腸胃等方面。

【建議】60歲後做好大腦認知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老年痴呆症苗頭;做好心臟功能、心血管健康、胃腸檢查。如果想要排查全身的腫瘤、梗塞、出血情況,可以考慮每2~3年進行一次螺旋CT或核磁共振。具體篩查建議請遵醫囑。

【小貼士】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各年齡段有不同的重點體檢項目,但具體情況因人而異,建議大家在體檢時,充分說明自身情況,包括年齡、生活習慣、工作環境、家族史、疾病史,甚至經濟條件等,以便醫生選擇更適合你的體檢項目。

3,兩大體檢誤區千萬別犯

除了掌握各年齡段應該注意的體檢項目外,在接受體檢的過程中,千萬要避開2個誤區,以免難以發現可能存在的疾病。

1,別放棄「低風險」疾病篩查

有些人可能自認為患某種疾病的風險較低,就直接放棄這項疾病的篩查,但誰能保證萬一呢?

比如,女性肺癌的發生率較男性低很多,但很多女性屬於二手菸受害者,仍然屬於肺癌高危人群;即便沒有處於二手菸環境中,也可能受到油煙、汽車尾氣、粉塵等危害,同樣存在一定的肺癌風險。

生活中確實有不少女性看起來並非肺癌高危人群,卻在體檢中查出肺癌。所以, 不要認為自己患病風險低就過分大意,做好每一項檢查才能儘量保證萬無一失。

2,別放棄「羞恥」的檢查

一些體檢項目需要暴露隱私部位,受檢者常常會因為覺得「羞恥」而選擇放棄,比如:婦科檢查、肛腸檢查等,然而這很容易導致相關疾病難發現。我們不妨以肛門指診為例。

肛門指診通常一分鐘之內即可完成,其對腸癌的發現有重要意義。在結直腸癌中,一半以上是直腸癌。而人的直腸約10cm~12cm,正常的手指約7cm長,通過指診可以發現2/3甚至更高比例的直腸腫瘤。

有經驗的醫生甚至還能通過指診發現直腸息肉、腺瘤、潰瘍等。然而有數據顯示,臨床上大約高達80%以上的人在體檢時主動放棄肛門指診。

其實,在醫生眼裡,幾乎沒有性別之分,建議大家積極克服內心的「羞恥感」,別放棄這些檢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