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樞穴、關元穴、上巨虛穴,治療腸道疾病首選穴位

醫考路由器 發佈 2024-05-08T17:31:18.388562+00:00

【臨床心得】天樞穴為大腸經募穴,關元穴為小腸經募穴,上巨虛穴為大腸經下合穴,這些穴位都與大小腸有密切關係,是治療腸道疾病的首選穴位。

腸三針

【組成】天樞穴、關元穴、上巨虛穴。

【配穴主治】腹痛、腸炎、痢疾、便秘。

【臨床心得】天樞穴為大腸經募穴,關元穴為小腸經募穴,上巨虛穴為大腸經下合穴,這些穴位都與大小腸有密切關係,是治療腸道疾病的首選穴位。

1.天樞

【穴位定位】在腹部,平臍,左右各旁開2寸。

腸三針

【組成】天樞穴、關元穴、上巨虛穴。

【配穴主治】腹痛、腸炎、痢疾、便秘。

【臨床心得】天樞穴為大腸經募穴,關元穴為小腸經募穴,上巨虛穴為大腸經下合穴,這些穴位都與大小腸有密切關係,是治療腸道疾病的首選穴位。1.天樞【穴位定位】在腹部,平臍,左右各旁開2寸。(圖1)



天樞穴

【穴名釋義】天樞在足陽明胃經,為大腸之募穴。天,天地,此指人上半身而言。樞,樞機,樞紐。天樞在此借喻為天地之樞機。《素問·至真要大論》:「身半以上,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之分也,地氣主之。半,所謂天樞也。」《素問·六微旨大論》:「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王冰註:「天樞,當臍之兩傍也,所謂身半矣,伸臂指天,則天樞正當身之半也。」此穴正當臍旁,為人身上下、天地、陰陽之氣樞轉交合之處,內應橫結腸屈曲回折之端,其功能長於輔助腸中水谷氣化吸收水分,排出干屎,增益蠕動之力,因名「天樞」。又以大、小腸聯結管道甚長,故別名長溪、長谷,又名谷門。

【局部解剖】①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後壁。②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腹壁淺動、靜脈分布;深層有肋間神經、動脈和腹壁上、下動脈分布。(圖2)


【主治病症】腹脹腸鳴、繞臍腹痛、便秘、泄瀉、痢疾、癥瘕、月經不調、痛經。

【操作方法】仰臥位,直刺1~1.2寸;虛證、寒證可灸10~30分鐘。針刺時,患者宜穿寬鬆衣褲,以免影響經氣的運行和針感。此穴孕婦禁針。

【臨床心得】

我國古代星學家以北斗第一星為天樞,主持天際各星運行之律。養生家取法此意,作臍輪周轉,以人意法天道,喻本穴猶天之中樞,故名。本穴最早見於《靈樞·骨度》。左天樞主升,右天樞主降。「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是《周易》的核心理論。「天道左旋」即太陽自東向西是「順時針」方向運轉,「地道右旋」即地球自西向東是「逆時針」方向運轉。

《易經·說卦》:「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是以立天道曰陰與陽,立地道曰柔與剛,立人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立,是以六畫為卦象,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是以六畫為章。」因而「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風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逸周書·武順篇》:「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東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

肺主金,主降,清虛喜涼,陽氣自右而降,下及胃腸。陽氣下降,排濁陰於體外。金得土而降,故脾土健則生肺金,金氣右降無礙。肝主木,主升,溫潤喜暖,地氣左升而溫,引腎水上濡清竅。木得水而能升,故腎水本寒,得相火之溫而滋養肝木。人一呼一吸,即是一個升降,肺主治節,即肺通過司呼吸,掌控著人體總的生命規律,肺主治節的基礎是肺主宗氣,宗氣乃一身氣運動之宗。

谷入於胃,助清氣達於肺生宗氣,濁氣出腸,排糟粕,促使胸腹之氣上下溝通,以促新陳代謝。天樞外3寸為大橫,屬足太陰脾經,為足太陰、陰維之會,內應橫結腸。養生家謂:「臍下屬橫津。」橫津者,腹內橫通之經路也,擅治腸腹氣分之病。

2.關元

【穴位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圖3)


【穴名釋義】

關元在任脈,為小腸之募穴。關,是閉藏之意。亦為樞機開合之關。元,氣之始也。元氣,天氣也。《春秋繁露·重政》:「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論衡·言毒》:「萬物之生,皆稟元氣。」本穴正當丹田,是處為人體真氣、元氣發生之地,呼吸之門,為全身臟腑、經絡的根本,人之根元,男子以藏精,女子主月事,以生養子息,合和陰陽之門戶。「關」與「元」喻以重要之意,故名之。《中西匯通醫經精義》:「元陰元陽交關之所。」因名關元。李註:「關元在臍下三寸,一名關明,一名液門。男子藏精之閣,女子藏胞之宮。」《申鑒》:「善養性者得其和,鄰臍三寸謂之關。」

關元即下丹田,指的是膀胱之後、直腸之前的一個夾室,距腹部皮膚7分,距背部皮膚3分;為沖、任、督三脈所起之處,十二經脈會集之所,為經絡之樞紐,經氣之匯所。甘肅李少波老先生仁壽102歲(1910年2月—2011年9月),其創立的真氣運行法即特別重視「呼氣重視心窩部」。人在胎兒期肺內沒有氣體,新生兒一脫離母體,肺內壓低於大氣壓,外界氣體衝進肺部,肺有了擴張,應激性地把氣體擠壓出體外,有了第一聲啼哭。所以「哭」和「呼」,音近義通。以聲訓字,以文字的聲音解釋字義,是古代訓詁學的重要規律,這個規律最重要的例子是通假字現象。我們認真地體會一下,人在哭的時候,都是呼氣外出時發出的哭音。吸氣時是發不出哭音的。

人需要放鬆時,也是長呼一口氣,長呼外氣,因為呼出了濁氣,宗氣下行了,心氣下行了。人緊張時倒吸一口涼氣,就傷氣了。由於肺內壓低於大氣壓,只要呼吸道是打開的、暢通的,吸氣是個自然的過程。更直白地說,吸氣是不用人去用力的,是外界氣體由高壓的外界向低壓的肺內自然流動的過程,流動到肺內外氣壓平衡為止。呼氣是需要人用力的,擠壓排出肺CO2濃度較高的新陳代謝後的氣體,把CO2濃度較高的「濁氣」呼出體外,把O2濃度較高的「清氣」吸進肺內。所以吸氣任其自然,有意地注意呼氣,才是符合生理的自然呼吸。如果人深吸氣,以為多吸入了清氣,實則是逆了「天道」。幾千年前根本還沒有O2、CO2的概念,但我們的先賢已經知道我們吸入的混濁之氣中有一部分稱為「清氣」,呼出的是「濁氣」。

人吸入的混濁之氣中的「清氣」和脾胃消化吸收後水谷精微之氣融合,生成了「宗氣」。「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肺所以主治節,因為肺主宗氣,為一身氣機運動變化之宗。肺主治節,狹義是指肺的宣發、肅降;廣義是指肺調節整個生命活動新陳代謝的節律,所以呼吸之快慢調節心率的快慢,呼吸的急促使整個生命的新陳代謝處於應激狀態。這才是肺為相傅之官、肺主治節的更重要的含義。

呼氣運動不僅把濁氣呼出體外,更重要的是使宗氣沿任脈下行丹田,充實丹田之氣。丹田之氣充實也就是真氣充實,人的生機才有原動力。這就是古往今來,道家說的「丹田」,在其玄妙的外衣之下,是有合理的內核的。唐代王冰在《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開篇第一句即說:「夫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我們細揣此句之意,「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是「全真導氣」,它可以「釋縛脫艱」,是真正的「三聖道」,可知王冰對「全真導氣」認知之高。宗氣下行,才有心火下行,心火下行才能溫腎水,腎水得心火之溫,才能蒸騰上濟心火,以達「心腎相交」。所以,綿長沉降的呼吸太重要了。巨闕是心火下降之門,穴居脾胃之上,心火下降,才能溫煦脾土,火降土生,飲食得化。

打坐是儒釋道三家均推崇的修身養性之法。其法綿傳千年,只有真的「靜」,才能使人的呼吸綿長,使心火下降,是心腎相交的首要條件。現代人尤浮躁,百病叢生,良由心火不降矣。作為儒家經典的《大學》即首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亦強調「靜」是「安」和「慮」的前提,更是「得」的前提。現代人多不能「靜」,恨不能一心兩用、三用,日理萬機,謂之高效率,何能致「安」致「慮」而「得」。

【局部解剖】①針刺層次:皮膚—腹白線—腹橫筋膜。②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肋下神經前皮支和腹壁淺動脈分布;深層有肋下神經和腹壁下動脈分布;再深層為腹腔。(圖90)

【主治病症】虛勞羸瘦、中風脫證、眩暈、陽痿、遺精、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帶下、不孕、遺尿、小便頻數、癃閉、疝氣、腹痛、泄瀉。

【操作方法】直刺1~1.2寸,多用補法,也可用灸法或溫針灸。

【臨床心得】本穴是小腸經之募穴,為人身陰陽元氣交關之處。男子以藏精,女子主月事,為生養子息,合和陰陽之門戶,為養生家聚氣凝神之所,亦即老子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此處為下玄關,古時「玄」與「元」通,顛倒讀之,即關玄。古人多於此等穴位守秘,故意顛倒其詞,隱玄關,而稱「關元」。所治多為體虛證,如遺精、陽痿、尿頻、癃閉,以及女子月經不調諸證。李東垣「胃氣為本」灸方,即取氣海、關元、足三里,每日懸灸之,可強後天之本,筆者親身用之,自覺人過中年,日灸一次,持之以恆實大有裨益。

關元穴為全身最有溫陽作用的穴位,任脈為陰脈之海,為何在陰脈之海的任脈上,會有溫陽最強的關元穴呢?善求陽者,陰中求陽。在陰脈之海中沉潛的陽,才是最有升發之力的真陽,如太極圖中陰之魚身上的那一陽睛,實為畫龍點睛之要點。生命玄妙,實在是要我們靜心慢慢體悟。

3.上巨虛

【穴位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屈膝,髕骨與髕韌帶外側的凹陷中)下6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圖91)

【穴名釋義】上巨虛在足陽明胃經,為大腸之下合穴。巨,大意;虛,隙意。《廣雅·釋獸》:「巨虛,野獸、驢馬之屬,善走。」正小腿之象也。按「巨虛」二字之義,即大空隙也。本穴在脛骨外緣之巨大空軟處。蹺足抬腿時,穴在小腿外側面巨大凹陷處之上方。《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取之巨虛者舉足。」楊上善曰:「足胻外獨陷大虛之中,名曰巨虛。」《靈樞·本輸》:「……膝下三寸、脛外三里也,復下三寸為巨虛上廉也,復下三寸為巨虛下廉也。」楊上善曰:「三里以下、三寸之上下處,上際為上廉,下際為下廉。」以在脛骨外側,故名為廉,與手之上下廉可以互參。

【局部解剖】①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前肌—趾長伸肌—小腿骨間膜—脛骨後肌。②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腓深神經肌支和脛前動脈分布;小腿骨間膜深面有脛神經和脛後動脈經過並分布。(圖92)


【主治病症】腸中切痛、腸癰、泄瀉、便秘、下肢痿痹、腳氣。

【操作方法】直刺0.5~1.5寸;虛證、寒證可灸5~15分鐘。

【臨床心得】上巨虛為大腸之下合穴,取此穴須足跟稍揚,足翹則本穴弛張,乃可進針。凡取腧穴,均須先使孔竅開,乃刺之。六腑之氣通向下肢,在足三陽經上各有合穴。《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提出「合治內腑」,六腑病應取其下合穴。胃、膽、膀胱三腑的下合穴即為本經五輸穴中的合穴,大腸、小腸、三焦三腑在下肢則另有合穴,大小腸為重要消化器官,故其下合穴在胃經,三焦主水液代謝,故三焦下合於膀胱經的委陽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