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期抑研報|快速起效抗抑鬱藥的神經生物機制

brainnews 發佈 2020-04-29T12:27:26+00:00

參考文獻:He,Z., Lu, F., Sheng, W., Han, S., Pang, Y., Chen, Y., Tang, Q., Yang, Y., Luo, W., Yu, Y., Jia, X., Li, D., Xie, A., Cui, Q., & Chen,

01,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療法可改善母體免疫激活後成年後代的類抑鬱行為

譯者:Lenore

關鍵詞 :母體免疫激活;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懸尾測試;蔗糖偏好測試

孕期的母體免疫激活(Maternal immune activation, MIA)會影響後代的神經發育軌跡,並產生包括情緒及認知改變在內的終身後果。先前使用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ilic acid, PIC)MIA模型的實驗已證明MIA後成年後代中抑鬱行為有所增強,此現象與海馬體VEGF受體2(VEGFR2)的表達降低有關。由於VEGF可以介導多種抗抑鬱藥療效,本實驗著手於探討VEGF的使用是否可以減少MIA後代的類抑鬱行為缺陷。

研究發現,採用VEGF治療可減輕MIA後代在懸尾測試(tail suspension test, TST)中與抑鬱相關的絕望行為,但對糖水偏好測試(sucrose preference test, SPT)中類似於快感缺乏的行為沒有影響。VEGF的注射可以誘導出對照組後代的海馬體中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的磷酸化,而在MIA後代中僅有弱作用。

本研究得出結論,以研究中測試的劑量來施用VEGF可為MIA成年後代中類抑鬱表型的某些方面帶來有益效果,建議使用不同劑量方案來進一步探索VEGF療法在MIA相關的腦功能及行為變化中的治療潛力。

參考文獻:Sideromenos, Lindtner, Zambon, Horvath, Berger, Pollak (2020) VEGF Treatment Ameliorates Depression-Like Behavior in Adult Offspring After Maternal Immune Activation. Cells. doi: dx.doi.org/10.3390/cells9041048

02,快速起效抗抑鬱藥的神經生物機制:GluA1突觸功能的收斂效應

譯者:Sheena

關鍵詞 :氯胺酮、NMDA受體、GluR1

氯胺酮是一種NMDA受體拮抗劑,即使對有治療抗性的患者也能產生快速和持續的抗抑鬱作用。20世紀50年代發現氯胺酮之前,開發新機制的有效抗抑鬱劑的努力基本上是不成功的。氯胺酮的發現為新型快速起效的抗抑鬱藥物的開發開闢了一個新時代,這種新型藥物作用於NMDA受體,但沒有氯胺酮的解離性和擬精神病副作用。

本篇綜述講述了近年來快速起效抗抑鬱藥物的研究進展,包括NMDA通道阻斷劑、甘氨酸位點拮抗劑、變構調節劑以及氯胺酮立體異構體和代謝物。此外,我們將重點討論這些不同因子作用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並討論收斂機制的依據:包括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信號轉導的增加、突觸蛋白合成的增加、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中GluR1的增加以及突觸連接的增加。

收斂機制為藥物開發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例如,增加突觸蛋白合成和突觸可塑性的藥物)。重要的是,突觸形成和可塑性的收斂效應也逆轉了與應激和抑鬱相關的神經元和突觸的缺陷,從而可以成為重度抑鬱症的潛在病理生理學靶點。

參考文獻:Duman RS, Shinohara R, Fogaça MV, Hare B. Neurobiology of rapid-acting antidepressants: convergent effects on GluA1-synaptic function. Mol Psychiatry. 2019;24(12):1816–1832. doi:10.1038/s41380-019-0400-x

03,無藥物治療的重度抑鬱症患者皮質厚度異常的薈萃分析

譯者:He

關鍵詞:皮層厚度;薈萃分析

在重度抑鬱症(MDD)患者中,皮質厚度的改變已被確定,但相關的結果並不一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可靠的工具用於基於表面形態計量學(SBM)研究的薈萃分析,以有效地描述在以前的研究中所了解到的內容,而藥物治療可能會對結果產生不同的影響。我們使用基於種子d-成像 (SDM)薈萃分析軟體兼容的新開發的薈萃分析掩膜,對磁共振成像(MRI)研究進行了全面的薈萃分析,這些研究探討了無藥物治療的MDD患者的皮質厚度。

我們進行了薈萃回歸,以探討人口統計學特徵和臨床特徵對MDD患者皮質厚度變化的影響。15項研究描述了529名患者和586名健康對照組(HCs)。與HCs相比,無藥物治療的MDD患者在某些區域(後扣帶皮層、腹內側前額葉皮層和前扣帶皮層)顯示複雜的皮質厚度增加模式,而在其他區域(腦回直肌、額上回眼眶段和顳中回)皮質厚度減少。整個樣本分析中的大多數發現都在招募無用藥史患者的研究的薈萃分析中得到了證實。使用專為SBM研究開發的新掩膜,SDM薈萃分析為MDD的區域皮質厚度改變提供了證據,主要表現默認模式網絡的皮質厚度增加和眶額顳葉皮質厚度減少。

在綜合的薈萃分析中,無藥物治療的MDD患者的皮質厚度比HCs增加(暖色)和減少(冷色)的區域。ACC,前扣帶皮層;GR,腦回直肌;L,左腦;oSFG,額上回眼眶段;PCC,後扣帶皮層;vmPFC,腹側前額葉皮層;MTG,顳中回;R,右腦

參考文獻:Qian Li, et al. Meta-analysis of cortical thickness abnormalities in medication-free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20) 45:703–712.

04,控制節律周期的趨化因子作用於神經炎症誘發的抑鬱症

譯者:Navy

關鍵詞:Per2;節律周期基因;細胞因子;抑鬱樣行為;炎症

晝夜節律在免疫功能中起關鍵作用,其紊亂與抑鬱症的病因密切相關。然而,抑鬱和晝夜節律之間的關聯機制尚不清楚。作者發現,小鼠缺乏Per2,一個控制晝夜節律輸出的主要成分,對神經炎症引起的抑鬱行為可恢復。反覆注射脂多糖(LPS)後,野生型(WT)小鼠的MCP-1,MIP-1β和RANTES都升高,但在Per2缺陷的小鼠中卻沒有升高。此外,小鼠腦室內注射RANTES會導致抑鬱樣行為,而CCR5拮抗劑Met-RANTES可以逆轉由LPS處理引起的抑鬱樣行為。

這些結果表明,Per2基因通過趨化因子,特別是RANTES而導致抑鬱。此外,在LPS處理的Per2缺陷型小鼠中,BMAL1表達降低,並且BMAL1可以與Rantes的啟動子結合,表明節律周期基因可以充當神經炎症的調節者。總之,Rantes是一種節律周期控制基因(clock-controlled gene,CCG),參與了Per2對神經炎症引起的抑鬱樣行為的影響的節律免疫機制。

參考文獻:Chen X, Hu Q, Zhang K, et al. Theclock-controlled chemokine contributes to neuroinflammation-induced depression.The FASEB Journal. 2020;00:1–10. https://doi.org/10.1096/ fj.201900581RRR

05,採用護士基於電話所提供的人際心理療法治療產後抑鬱症:全國範圍內的隨機對照試驗

譯者:UTCS

關鍵詞 :產後抑鬱症;人際心理療法;公共健康;焦慮障礙

背景 :產後抑鬱和焦慮這類公共健康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解決,並且當前患有產後抑鬱的患者在獲取治療的過程中面臨著許多障礙,其中包括心理健康專家的缺乏。

目的 :為了探討護士所提供的電話人際心理治療對產後抑鬱症的療效。試驗註冊號:ISRCTN88987377。

方法 :本研究將來自加拿大的36個農村和城市公共衛生地區的重度抑鬱症(在DSM-IV(SCID-I)的結構化臨床訪談中被診斷為重度抑鬱)產後婦女(n=241),隨機分配到接受每周60分鐘共計12周的護士所提供的電話IPT組,或者隨機分配到接受當地可獲得的標準護理組。主要結果是隨機分組後12周臨床上依舊被診斷為抑鬱的女性比例,同時還進行了隱蔽的治療意向分析。次要結果包括:共病焦慮、自我報告依戀和伴侶關係質量狀況。

結果 :12周後,IPT組被診斷為抑鬱的女性的比例為10.6%(11/104),對照組(35/100)中被診斷為抑鬱的女性的比例為35%(OR=0.22,95%置信區間0.10-0.46),IPT組依舊在臨床上被診斷為抑鬱(SCID)的可能性降低了4.5倍;IPT組和對照組中分別有21.2%和51%的女性在愛丁堡產後抑鬱量表(EPDS)中的得分>12(OR=0.26,95% 置信區間0.14-0.48),並且與對照組相比,IPT組的依戀迴避減少得更多(P=0.02)。

同時在所有時間點,相比於對照組,IPT組在共病焦慮和伴侶關係質量方面都存在顯著優勢,而兩組在醫療服務和抗抑鬱藥的使用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在36周的時間內,IPT組的被試無一復發。上述組間SCID差異一直持續到24周,但是到36周的時候組間差異不再顯著。

結論 :護士所提供的電話IPT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該等方法可以改善患有產後抑鬱和焦慮的不同城鄉女性,在獲得治療機會上的差異。

參考文獻:Dennis C L, Grigoriadis S, Zupancic J, et al. Telephone-based nurse-delivered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nationwid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20, 216(4): 189-196.

06,重度抑鬱症中非正常功能性連接作為狀態特徵和性狀特徵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譯者:Kagima

關鍵詞:情感調節系統;功能性連接;重度抑鬱症;狀態特徵;性狀特徵

目標:重度抑鬱症是一種有關於情感調節系統中功能性連接失調的神經精神性疾病。狀態特徵(state characteristics)代表著抑鬱症症狀目前的存在狀態,而性狀特徵(trait characteristics)代表抑鬱症的長期性特點,這兩者是重度抑鬱症最為重要的特點。然而,重度抑鬱症的狀態特徵和性狀特徵及情感調節系統中功能性連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的相關聯繫還並不明確。

方法:本項研究旨在檢測重度抑鬱症中狀態特徵及形狀特徵的神經生物學機制,其中性狀特徵使用情感神經科學人格量表(Affective Neuroscience Personality Scale, ANPS)進行測量,快感缺乏狀態(state anhedonia)由斯奈思-漢密爾頓快感量表(Snaith-Hamilton Pleasure Scale, SHAPS)進行測量。

研究中63名重度抑鬱症患者及63名各項指標相匹配的對照健康志願者(healthy controls, HCs)均接受了靜息狀態功能核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檢測。非正常的功能性連接網絡使用空間配對分組處理方法和基於網絡的分析處理方法進行鑑別。支持向量回歸(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被用來預測基於非正常功能性連接的狀態和性狀特徵。

結果:本研究鑑別出了重度抑鬱症中四條涉及前額葉-邊緣系統-紋狀體的異常亞環路。重要的是,左側杏仁核/海馬以及右側杏仁核/海馬間的非正常功能性連接網絡與情感神經科學人格量表中的SADNESS得分(性狀特徵)相關聯。同時,內側前額葉皮層(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帶狀前回(anterior cingulate gyrus, ACC)以及杏仁核/海馬旁回(parahippocampal gyrus)間的非正常功能性連接網絡與快感缺乏狀態得分(狀態特徵)相關聯。

結論:本研究的發現首次提出重度抑鬱症中狀態特徵和性狀特徵的神經生物學基礎,與情感調節系統中的功能性連接失調有關。

參考文獻:He, Z., Lu, F., Sheng, W., Han, S., Pang, Y., Chen, Y., Tang, Q., Yang, Y., Luo, W., Yu, Y., Jia, X., Li, D., Xie, A., Cui, Q., & Chen, H. (2020). Abnorma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s neural biological substrate of trait and state characteristic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 109949. https://doi.org/10.1016/j.pnpbp.2020.109949

排版/校對:brainnews_01 /Simon(brainnews編輯部)

前文閱讀

1,082期抑研報|未使用抗抑鬱藥的重度抑鬱症患者的冷、熱認知障礙

2,081期抑研報|兒童哮喘中共病性肥胖與抑鬱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