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被稱作「癌王之王」,當你身體出現這5個症狀就得小心了

健康160 發佈 2020-04-28T21:52:17+00:00

本文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車旭 主任醫師原創胰腺癌在消化系統腫瘤中較為常見,是目前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之一,發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

本文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 車旭 主任醫師原創

胰腺癌在消化系統腫瘤中較為常見,是目前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之一,發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

中國國家癌症中心最新統計數據也顯示,胰腺癌位居中國城市男性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8位,居北京市和上海市人群惡性腫瘤死亡率的第5位。


胰腺癌起病隱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狀、體徵,早期診斷困難,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治療困難,已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由於侵襲性高,患者預後較差。

目前胰腺癌平均生存時間約6-9個月,總體5年生存率不足10%。手術切除仍是胰腺癌主要治療手段,但大部分患者因腫瘤侵犯局部重要血管或轉移而喪失手術機會,僅不足20%患者可進行手術切除。


胰腺作為一個重要的兼具內分泌和外分泌功能的器官,由於發生惡性轉變時具有高神經侵襲能力、緻密的胰腺間質和乏血管特點、免疫抑制微環境、影響消化乃至全身功能的胰腺臟器損傷等惡性特點。

即使接受了手術治療的早期、交界性或局部進展期胰腺癌患者,其5年生存率也僅有15%~20%。

導致胰腺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胰腺癌青睞哪些人群?

胰腺癌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但同多數腫瘤一樣,是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吸菸、慢性胰腺炎、糖尿病、長期接觸某些化學物質、遺傳因素等。

最應值得注意的是吸菸,它是一種最能複製的環境危險因素,許多研究顯示,吸菸的量多、時間長與胰腺癌的發病率有密切關係,吸菸者的發病率是不吸菸者的3倍。


有過慢性胰腺炎病史的人群患胰腺癌的風險有所增加。

糖尿病與胰腺癌的關係甚為複雜,當胰腺癌病例確定診斷時,已有 80% 患者證實已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損,但這種糖尿病常為最近發病,並可在切除腫瘤後好轉。

再有一些長期暴露於氯化物、甲醛、殺蟲劑以及有機氯等致癌物質中的人,其患胰腺癌幾率也會增加。


另外還有高脂飲食、體重指數超標、過量飲酒等也是胰腺癌發生的危險因素。

在諸多致病危險因素中,無疑的是遺傳性因素最為主要,約有10%的胰腺癌與家族聚集傾向有密切關係,說明有其基因易感性 。


對於現代人來說,熬夜已逐漸成為一種常態。但熬夜是一件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不管你是因為工作還是因為放鬆,都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影響。

身體的日常循環和代謝也都是有一定周期的,但是如果到了某種階段,並沒有因此而得到放鬆和休息,就會加重身體的負擔,或許有突發性的狀況出現。

熬夜的人比睡眠正常的人更容易患上癌症。以胰腺癌為例,經常熬夜的人發病率要比一般人高出數倍。


綜上所述,胰腺癌更青睞於有慢性胰腺炎的人、初發的糖尿病患者、長期吸菸飲酒及生活不規律的人、有家族史的人,而且男性多於女性,老年人更容易患病。

因此建議這些高危人群要重視預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要定期體檢,抽血化驗、做超聲波或CT檢查,力求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預防胰腺癌,身體出現哪些異常信號是需要特別關注的?

1、上腹疼痛、不適:是最常見的首發症狀。早期因腫塊壓迫胰管,使胰管不同程度的梗阻、擴張、扭曲及壓力增高,出現上腹不適,或隱痛、鈍痛、脹痛。中晚期腫瘤侵及腹腔神經叢,出現持續性劇烈腹痛,向腰背部放射,致不能平臥,常呈捲曲坐位,嚴重影響睡眠和飲食;

2、黃疸:是胰頭癌最主要的臨床表現,多數是由於胰頭癌壓迫或浸潤膽總管所致,呈進行性加重。多數病人出現黃疸時已屬中晚期。可伴皮膚瘙癢,久之可有出血傾向。小便深黃,大便陶土色。肝大,部分病人可觸及腫大的膽囊;


3、消化道症狀:如食欲不振、腹脹、消化不良、腹瀉或便秘。部分病人可有噁心、嘔吐。晚期癌腫侵及十二指腸可出現上消化道梗阻或消化道出血;

4、消瘦和乏力:部分病人因飲食減少、消化不良、睡眠不足和癌腫消耗等造成消瘦、乏力、體重下降,晚期可出現惡病質;

5、其他症狀:少數病人有輕度糖尿病表現。部分病人表現有抑鬱、焦慮、性格狂躁等精神障礙,其中以抑鬱最為常見。晚期偶可捫及上腹腫塊,質硬,固定,腹水征陽性。少數病人可發現左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和指腸指診捫及盆腔轉移。甚至部分病人出現無結石性膽道感染。


胰腺癌引發的疼痛和胃痛有什麼不一樣?

1、 胰腺癌疼痛:任何時期的胰腺癌患者都有可能有疼痛症狀,以中晚期多見。

由於其疼痛產生的機理主要是癌腫生長侵犯內臟神經在內的腹腔神經叢及腹膜後神經叢,從而造成了疼痛,以及癌瘤本身破潰,造成周圍組織的壞死或炎症和腫瘤細胞生長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化學致痛物質等。

其引起的疼痛主要是內部臟器疼痛,患者對具體疼痛部位無明確,主要集中於中上腹或者左側季肋區,胰頭癌多在右上腹,呈持續性隱痛、鈍痛,疼痛可向腰背部、肩部放射,仰臥位時疼痛加重,坐位、立位、前傾位、屈曲位時疼痛減輕,無明顯的緩解因素,無節律性。

此外,胰腺癌疼痛常伴皮膚、眼睛黃染、尿色深、大便陶土色、皮膚瘙癢等;


2、 胃痛:胃痛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對胃黏膜神經的刺激、胃潰瘍及其周圍組織的炎症病變或者胃局部肌張力增高痙攣所致。

疼痛部位靠上腹部正中間,即劍突下,具有周期節律性,可與季節、天氣變化、情緒變化等有關,病史可達幾年、幾十年,呈隱痛、燒灼痛,常伴噁心嘔吐、反酸噯氣或者腹瀉等等腸胃不適症狀,對於這種疼痛較輕,可以忍受,服用抑酸、鹼性胃藥、解痙藥可以緩解。


部分胃痛患者往往與進食有關,多在餐後半小時出現,持續1—2小時,逐漸好轉,再次進餐後天天重複出現,如此反覆循環;另有甚者,胃痛伴有嘔血、黑便。

需要說明的是胃痛穿孔病人,可出現突發上腹部劇痛,呈「刀割樣」疼痛,腹痛迅速波及全腹部,面色蒼白、出冷汗,表情痛苦,取屈曲位,不敢移動,腹部呈「板狀腹」樣。

家族裡有親人患過胰腺癌,是不是意味患這個疾病的風險性就會高出許多?

大多數的胰腺癌患者沒有相關的家族史,但是大約5%-10%的患者是有遺傳相關性的。

每有一名直系親屬,比如父母和兄弟姐妹,發生了胰腺癌,那麼胰腺癌的發病危險會增加2-3倍。還有一些研究顯示出更高的風險。

那麼胰腺癌主要與哪些因素相關呢?

在很大程度上來說,胰腺癌與我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抽菸、酗酒、肥胖與不健康飲食等密切相關。


此外,有研究表明,多種疾病與胰腺癌的發生密切相關,並隨著病程的進展發展為胰腺癌的風險逐漸升高。

我們將一類能使患者一生中發生胰腺癌的機率大於5%或較常人增加5倍的疾病歸類為胰腺癌相關疾病,包括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IPMN)、胰腺上皮內瘤變(PanIN)、胰腺黏液性囊腺瘤(MCN)、糖尿病、慢性胰腺炎等。

胰腺癌的早期臨床表現可以是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所以對於發現這兩種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密切追蹤、隨訪。


胰腺癌相關疾病患者的篩查年齡目前尚存在爭議,大多數人認為在50歲開始。

對於家族性胰腺炎患者由於發病較早,建議在40歲時開始篩查。

對於這類人群的篩查,推薦檢查手段依次為EUS、MRI/MRCP、CT、腹部超聲、ERCP,必要時可結合胰液分析或者細針穿刺檢查。研究發現,絕大多數高危人群胰腺病變表現為囊性病變。


目前對於無症狀的囊性腫瘤患者建議首選 MRI 作為隨訪手段,對於直徑小於3cm無症狀、無胰管改變、無實性成分的囊性腫瘤患者可1年後複查,若仍無變化則以後可每2年隨訪1次,若隨訪5年後該囊性腫瘤仍無變化可終止隨訪。

所以對於有家族史的朋友,我們也不要過分擔憂,我們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定期體檢篩查,做到早期預防,防患於未然。


如果不幸患上了胰腺癌到底治還是不治呢?

胰腺癌特別難治,發現即是中晚期,有惡性程度高、死亡率高的特點。

近年來,胰腺癌的發病率和臨床檢出率呈逐年增長趨勢,其已成為危害人民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隱匿,進展快且治療效果不佳,預後極差,素有「癌中之王」的稱號。

目前胰腺癌居常見癌症死因的第4位,居消化道癌症死因的第2位,僅次於大腸癌,5年生存率<10%(1~3%)。

據美國癌症協會統計,到2030年,胰腺癌將成為美國第2大癌症死亡原因,僅次於肺癌。中國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大城市居民中,胰腺癌的發病率已上升至第7位,病死率上升至第5位。


目前,手術切除仍然是唯一可能治癒胰腺癌的方式,其主要針對胰腺癌早期行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手術)、保留幽門的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PPD)、全胰切除術、胰體尾根治術等。

在過去40年,雖然胰腺癌開放或微創手術的技術和安全性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大部分患者發現即是中晚期,總體手術切除率低、術後復發率或轉移發生率高,患者的遠期預後改善甚微。

自2011年起,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 指南明確指出:胰腺癌的最優化診斷與治療方案需在大型醫療中心由MDT (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多學科團隊)指導下共同制訂,MDT實施過程由多個學科專家共同分析患者的臨床症狀、體徵、影像、病理、分子檢測等資料,對患者的體能狀態、疾病診斷、分期、侵犯範圍、發展趨向和預後做出全面的評估,並根據國內外治療規範、指南、循證醫學證據,結合現有的治療手段,制定科學、合理的診療計劃。

外科醫師對疾病的認知由「局部」向 「系統」轉變,治療策略也由「單純依靠外科手術」向「MDT 聯合診斷與治療模式下的綜合治療」轉變。

因此,姑息性手術、化療、放療、介入、免疫、分子靶向、疼痛、營養支持等多種方法應用於胰腺癌治療,尤其是以FOFLRINOX方案或Alb結合型紫杉醇+吉西他濱聯合化療方案的出現,給中晚期胰腺癌的治療帶來了一絲曙光。


MDT背景下胰腺癌的綜合治療堅持以療效為導向,提倡「多學科、多模式、多手段」聯合,應用範圍日益拓展,將更多高質量的證據帶領胰腺癌進入精準化、個體化及規範化的診斷與治療時代,其價值亦得到越來越多臨床醫師的重視與肯定,給患者帶來了獲得生存與提高生活質量的希望。

由於胰腺癌起病隱匿、進展迅速,絕大部分患者診斷時已屬中晚期,目前綜合治療提倡多學科聯合診斷與治療並更加關注胰腺癌生物學因素,旨在推動胰腺癌的精準治療,優化遠期生存結局。

新輔助治療理念逐漸引入到胰腺癌的綜合治療,NCCN指南推薦改良FOLFIRINOX方案作為體能狀況較好患者的首選新輔助化療方案,且建議對於行誘導化療的LAPC(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局部進展期胰腺癌)患者,在評估未發生遠處轉移的情況下,可序貫行同期化放療或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其療效和安全性在中國人群中也得到證實。

已在開展Alb結合型紫杉醇聯合吉西他濱序貫改良FOLFIRINOX方案新輔助治療RPC(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合併有遠處轉移的晚期胰腺癌)的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旨在強強聯合,將全身化療作用發揮到極致,為進一步手術治療創造有利條件。

胰腺癌新型治療也初見成效,免疫治療目前已在血液系統腫瘤、惡性黑色素瘤等領域研究中表現出顯著的抗腫瘤療效,但針對其他實體瘤.尤其是胰腺癌的治療卻處困境,體外實驗已證實: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激活小鼠免疫應答的同時,聯合使用IL.12免疫治療可以有效抑制原位種植瘤的生長,但最終用於胰腺癌治療的有效性還在進一步研究中。

NCCN指南中提出,胰腺癌尤其存在腫瘤家族史的患者均推薦行基因檢測,一方面,通過特定基因組成的分析獲得靶向治療的指導,另外可研究特定的突變是否對某些化療藥物敏。

液體活組織檢查是一類新興且熱門的精準檢測技術,主要包括循環腫瘤細胞及循環腫瘤基因檢測。

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環腫瘤細胞及其基因豐度的變化與胰腺癌患者化療後反應存在關聯,並對評價治療效果和實現精準治療提供強有力的參考。

根據腫瘤的基因分型、分子分型及腫瘤微環境特徵對胰腺癌患者選擇個體化的聯合治療方案,實現精準治療將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