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醫思想之謎——陰陽五行

張建福大夫 發佈 2020-03-09T03:53:05+00:00

作為中醫思想的根本,陰陽五行究竟是在講些什麼呢? 這種思想,對中醫又有怎樣的指導意義? 今天的中醫看病,還會用到陰陽五行嗎? 有人講:陰陽就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所以說:陰陽就是辯證法,五行就是唯物論。你怎麼看呢?

作為中醫思想的根本,陰陽五行究竟是在講些什麼呢?

這種思想,對中醫又有怎樣的指導意義?

今天的中醫看病,還會用到陰陽五行嗎?

有人講:陰陽就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所以說:陰陽就是辯證法,五行就是唯物論。你怎麼看呢?

認識事物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頭腦去分析,去推理;一種是用心去感知,去體悟。學習陰陽五行的方法,如果選擇的是第一種,那麼你看到的陰陽會是什麼樣呢?

陰陽是事物表現出來的兩種不同屬性。陰代表下、內、冷、靜等性質;陽代表 上、外、熱、動等性質。

陰陽之間存在著相互對立、相互為用,以及相互轉化等關係。

陰陽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

通過這樣的冷靜思考,我們對陰陽的認識會是怎樣的呢?陰陽是一對哲學概念,是一種經古人高度抽象過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工具。這些結論是否正確呢?應該說,是正確的。更可以說.是科學的。但當我們把握住 這些科學哲學方法之後,我們心中的陰陽概念,是否真的清晰可見,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的實踐了呢?

(一)體驗陰陽

現在我們換一種方式,再嘗試一次對陰陽的認識。記住這一次,不是用腦去思考,不是用眼去觀察,而是用心來體會下面的文字,來體驗陰陽。凡用心,必須有一個先決條件,叫作心靜。只有心靜下來,意念空虛安詳,神思才會敏捷。心靜與否,可以從以下幾個地方體現出來:呼吸是否均勻平緩,頭腦是否雜念全無,身體是否端正,全身是否放鬆。如果沒有,請現在調整一下,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我們馬上開始對陰陽的體驗了。

每天正午烈日炎炎就是陽,子夜皓月當空就是陰;清晨旭日東升,萬物甦醒就是陽;黃昏夕陽西下,萬物沉寂就是陰;四季更替,春暖夏炎就是陽,秋涼冬寒就是陰;崇山峻岭巍峨陡峭就是陽,丘陵起伏綿延跌宕就是陰;大江大河氣勢如虹就是陽,涓涓溪流潤物無聲就是陰;白楊雪松剛毅挺拔就是陽,垂柳灌木柔弱嫵媚就是陰;牡丹芍藥香氣襲人就是陽,蘭花茉莉清淡幽雅就是陰; 雄獅猛虎兇悍威猛就是陽,綿羊家兔溫順宜人就是陰;飛鳥自在翱翔天際就是陽,魚蝦靈巧沉潛水底就是陰;身材魁梧力大剛勇就是陽,纖細溫柔嫻娜多姿就是陰;為人豪爽直言快語就是陽,為人含蓄心思細膩就是陰。

如上面文字所述,陰陽其實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陰陽可以不是刻板乾巴的思想,而是形象優美的畫面;可以不是晦澀費解的概念,而是生動有趣的意境。這種對陰陽的認識方法,這種將心靈體驗與美的意境相結合的方式,就是幾千年來我們的祖輩世代習用的探尋大道的路。僅從這一點來看,他們確實是比今天正享受著現代科技成果的我們,幸福得多。

(二)細說陰陽

有了對陰陽概念的基本體驗之後,我們再從身邊的事物中,來進一步體悟陰陽的道。

水與火,歷來是用以講述陰陽最常用到的例子。《內經》里就提出「水火者,陰陽 之徵兆也」的觀點。從水火身上,我們可以發現陰陽之間一些有趣的關係。

我們常說「水火不容」。水與火,直接放在一起,就只會發生以下幾種情況:火被水澆滅,水被火燒乾,水火同歸於盡。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陰陽之間一種重要的關係,叫做對立制約。陰太多,陽就會被衰弱;陽太過,陰就會受損。

現在我們把條件稍做些調整情形就會大不相同了。我們可以不讓水火直接接觸,而是把水放在鍋里,下面架起火來燒。我們會發現,水逐漸變溫,有少量的蒸汽開始冒出來。可見陰陽之間除了上面那種相互對立的關係之外,二者還可以相互配合,從而實現一個所謂「氣化」的過程。後面我們還會講到,這個氣化的過程,對於生命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陰陽之間除了這兩種關係,即相互對立與相互為用之外,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也更加玄妙的關係,叫做陰陽的消長轉化。

對立也好,互用也罷,更多的是從一個靜止的角度來評價事物關係的。消長轉化就不同了,這一關係深刻地揭示了陰陽時刻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陰增加一些,陽就會減少一些;陽增加一些,陰就會減少一些。如果發展到一個特定的階段,陰或陽強盛到極點,還有可能發生一些非常奇妙的事情,就是所謂陰陽的相互轉化。貌似陽熱盛的背後,實際上隱藏著陰寒盛的本質。中醫學將這種病理表現,稱為陰陽的「格拒」。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幫助大家理解。

有這樣一位患者,女,32歲。主要的問題,是經常上火,口角糜爛,不敢說話不敢笑,鼻子也有干痛。牛黃解毒丸、三黃片一類的祛火藥是當作家常便飯來吃的。但是效果只能維持一兩天,病情還會繼續發展。觀察患者舌象脈象,也並沒有明顯的火熱象。 這就很奇怪,臉上明明寫著「上火」兩個字,為什麼舌、脈都沒有表現,吃清火的藥也沒有效果呢?

再繼續詢問才了解到,患者自分娩後,一直腰痛明顯,怕冷怕風,夜尿也很頻繁。這些表現,都說明了患者存在腎陽不足,寒邪稽留的問題。由於下面的陰寒之氣太盛,陽氣無法再對陰進行制約,反而被陰排斥在外,浮游於上,這才出現了患者臉上的一派熱象。病的本質是陰寒盛;表現在外的,卻成了上火,這就是中醫學裡,對陰陽轉化關係的一種理解。

(三)體驗五行

古人以陰陽的思想去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問題。用陰陽的確可以幫我們把世界看得更加清晰,但是,僅靠這一思想,得來的認識有時太過模糊了,容易讓自己混淆起來。於是古人繼續思考世界,體驗萬物,於是發現了五行。

五行所講的木、火、土、金、水,可以單純地理解為五種物質。但這樣的理解太過膚淺,也無法真正用來指導我們認識世界。我們這裡還是繼續嘗試用體驗的方法,解讀五行的意蘊。首先靜心,如果呼吸不勻,坐姿不正,心中雜念叢生,請先做調整,再繼續來讀。

木:花草樹木,看似柔弱,其性堅韌,曲直而生為木。植物多青色,味多酸,春季生髮,遇風則動;所以綠色、酸味、春季、生、風等皆通於木氣。

助讀:春季萬物都開始生長發育,自然界一片嫩嫩的新綠,如一個初生的嬰兒,充滿了勃勃的生機。

春季的風與冬季凜冽的寒風不同,冬天的風剛硬刺骨,更多的顯示了冬季寒冷的性質,並非純粹的風之性。春風則不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春風吹散嚴冬的陰霾,給世界帶來生氣。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初升的旭日,顯示出蓬勃發展的動力。草木雖然看上去弱不禁風,一陣微微的風,也會讓技葉搖擺不定;其實樹木內心堅定的很,一定要生活下去,一定要爭取更好地活下去;這種精神,叫作堅韌。堅韌的目的只為一個字:生。

火:火焰熊熊,焚化萬物,其性炎上,為火。火焰色赤,萬物經火則苦,夏季繁茂,天氣炎熱;所以紅色、苦味、夏季、長、熱 等皆通於火氣。

助讀:夏季烈日炎炎,萬物繁華茂盛。不再是孩提嬉戲,而是三十而立,需要風風火火地開創事業了。不是欣欣向榮,而是宏圖大展。火熱是極盛的表現,都希望過紅火樣的日子,沒有人願意過草綠樣的日子;都希望大盤滿盤皆紅,沒有人希望自己手裡的股票出現哪怕一刻的轉綠。但是每當繁盛已極,往往就會有淡淡的苦澀開始滋生了。

金:金玉砂石,看似堅硬,其實脆弱,善作兵器以殺生,為金。金石多白色,辛辣善行則生燥,秋季豐收,乾燥涼爽;所以白色、辛辣、秋季、收、燥等皆通於金氣。

助讀:秋季天高氣爽,夏日的炎熱暑濕,都隨著一陣秋風來至而 蕩然無存。天氣轉涼,氣候乾燥,便成了秋季的特徵。寒涼就會收引,所謂熱脹冷縮;乾燥就會堅固,譬如海水成鹽。這樣的季節里,草木開始把自己在整個夏天所做的卓有 成效的工作進行總結,成為豐碩的果實。金屬外表堅硬無比,但一經火,就熔化為水, 完全失去了固有的性格;與木那種焚燒成灰也不改意志堅定的剛毅性格完全不同。這樣 的性質,被人發現,便製造出各種武器以殺生。金屬堅硬是因為有燥,金氣內斂是因為有涼,金有殺氣是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死物。

水:水性陰柔,其性趨下,滋潤萬物,為水。深則色暗近於黑,水聚成海則味咸,冬季嚴寒,萬物閉藏;所以黑色、鹹味、冬 季、藏、寒等皆通於水氣。

助讀:冬季嚴寒,風雪交加,魚沉水底,蟲獸冬眠,候鳥南遷。涼為小寒,故秋氣收斂;寒為大涼,則冬氣封藏。水性柔弱下行,於卑賤之處滋養萬物,是有大義之物。老子贊之曰:「上善若水」。

土:土性敦厚,承載萬物,供養萬物,為土。黃色為土本色,土氣本濕,化生萬物,以甘甜為主;所以黃色、甘甜、化,濕等皆 通於土氣。

助讀:大地被我們尊奉為母親,就是因為土性寬厚容忍,默默地承載著萬物,供養著萬物而無怨無悔。土能供養化生萬物,與濕氣密不可分。廣袤的沙漠裡,僅有的一點綠色,一定就是與水濕有關。濕與水,同類而不同性。水有形,濕無形。水為濕之聚,濕為水之化。水化為濕,藏於土中,才真正具備了化生萬物的能力。


(四)細說五行

在明白了五行最初的意義之後,進一步思考五者間的關係,會發現這五行的組合確實十分巧妙。五行之間,有相生,有相剋,還有所謂的「制化」。

1.五行之相生木、火、土、金、水,這是五行間相生的次序。木可以點燃成火,火可以焚物成土,土可以燥化生金,金可以熔煉成水,水又可以滋養生木。

在這五種相生關係中,前者為後者之母,後者為前者之子。如木生火,木為火之母,火為木之子。通過'母子」這種形象的關係界定,把五者很好地連接起來。

2.五行之相剋木、土、水、火、金,這是五行間相剋的次序。草木破土而生長,土可築堤而防水,水可滅火,火可灼金,金可折木。

在這五種相剋關係中,前者為後者所不勝,後者為前者所勝。如木克土,木為土所勝,土為木所勝。

按:如果看上去有點暈,乾脆跳過去也不會影響理解;大的道理明白了,小的文字是可以放棄的。這段的介紹,主要是希望給大家提供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一點知識而已。

3.五行之制化對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仔細來看一下,會發現這些關係非常的有趣。 僅以金、木、火三者為例,其他同理可推。

一棵大樹,無論怎樣的粗壯,也怕用斧頭來砍,所謂「金克木」。於是大樹自斷些 技葉,點燃生火,所謂「木生火」。而金本身又是怕火來燒的,因為火可以鍊金成水,所謂'火克金」。所以,金出於對火的畏懼,就不敢對木太多的欺侮。這樣,木通過生子火來威懾金,從而保持了金木之間相對平衡的狀態。這種現象,在中醫學中稱為「制化」。

陰陽五行的思想,是在古人以觀察、體驗和思辨作為主要方法來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發展出的哲學思想。我們選用任何一種方法來認識世界,實際上都是片面的。陰陽五行是這樣,現代的科學理論也是這樣。我們永遠不能期待,通過陰陽五行,我們就可以完全地把握一切的真理。最終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標準,就只有一條,叫做實踐。陰陽五行思想最有價值的地方,並不是為我們規定了不同屬性的物質之間,必然存在的某些規律。而是提示我們,事物往往並不僅僅是像我們表面看到的,只是一件獨立的現象;它的背後,往往隱藏著紛繁複雜的各種關係。陰陽五行,就是幫助我們認清各種關係,發現真理所在的一把鑰匙。


中醫學理論上,處處體現著陰陽五行的觀念。

以下我們還是從生理和病理兩個方面來講。

(一)陰陽五行與人體

1.陰陽中醫學對人體的認識,實際上就是陰陽五行的思想在人體上的應用。

人體有上下,則以腰為界,腰以上為陽,以下為陰。

人體有中外,則臟腑居中為陰,四肢在外為陽。

人體有表里,則皮毛筋肉在表為陽,骨髓在里為陰。

以陰陽為總綱來認識人體的結構,則人體可有上下內外之別,是為大體;用陰陽的思想來認識人體的生理過程,則更可以啟迪智慧,洞悉自然。

這裡仍用我們前面講到的以火溫水來化氣的例子,來看看人體的生理過程。人體的各個臟腑組織要實現各自的功能,首先需要一個相對恆定的溫度,也就是我們的正常體溫。這個體溫,就是鍋下面燃著的火。而我們人體固有的臟腑組織,這些有形的器官,就是鍋里的水。當微火燃起,水漸溫熱,鍋里開始有蒸汽徐徐而出時,就是人體內的「氣化」的過程開始了。通過氣化,吃進去的飲食物被轉變為「水谷精微」和糟粕;前者用來供養人體,後者被傳導排出體外。通過氣化,肺臟主持呼吸運動,人體不斷地吸入清氣,呼出濁氣。通過氣化,心臟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動不息,榮養周身。 一句話,人體內各個臟腑的功能,都有賴於「氣化」。有朋友問:如果鍋里的水一直是那麼多,最後不是就會被燒乾?其實何止是水,如果一直持續不變,鍋下的火也會熄的。生命之所以能夠成為生命,就在於生物體具備不斷的自我補充的能力。我們每天吃掉飲食物,吸入新鮮空氣,就是在為我們的身體補充進鍋里的水和鍋下的火。如果氣化的過程不能正常進行了,人體會表現出哪些問題呢?稍後我們再繼續講。

2.五行中醫學理論中的人體,實際上就是以五臟為核心,不斷向外延伸擴展出的一個整體。

五臟——五腑——五體——五竅——五情……

中醫學理論的發展成熟,是經歷了很多年的不斷完善才得以完成的。在理論完善的過程中,相當多的文化、社會、政治因素等一起參與了中醫理論的構建,這就使得中醫理論本身的成分變得非常複雜,理解起來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用五行理論來闡釋人體的過程中,就涉及很多這方面的問題。大家不必在這些專業性很強的問題,中醫界內都無法統一認識的問題上,太過苛求自己。

陰陽與疾病由於陰陽間存在著相互為用,又相互對立制約的關係,正常狀態下,陰陽會處於一個動態的調節過程中。陰陽的量是相對平衡穩定的,表現在人體上,就是健康。而一旦這個平衡被打亂,疾病就發生了。陰陽失去平衡,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陽偏盛,所謂「陽勝則熱」。陰偏盛,所謂「陰勝則寒」。陽偏衰,所謂「陽虛生外寒」。陰偏衰,所謂「陰虛生內熱」。

(二)陰陽五行與疾病

前面我們講了 「氣化」的生理過程。人體要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需要不斷地補充水和火,讓陰與陽維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穩定的狀態中。如果出現了上面四種不平衡的狀態,會出現什麼問題呢?繼續用水火的比喻來講。

如果燒水用的火太大了,水溫持續升高,過不多久,鍋里的水就沸騰起來了。在人體內,這種狀態就成了發熱。患者高熱不退,滿面通紅,大汗淋漓,這就是鍋底的火太大了。治療的方法,就是把這些火取出一些。中醫有一種通過苦寒清火,令熱從大便出的治法,被形象的稱為「釜底抽薪」,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下面的三種情況,我想還是給大家留作思考吧。通過這種形象的思考,對認識中醫的基本思想,把握中醫的基本精神,都會很有幫助。

有朋友問,理解這些陰陽盛衰的道理,有什麼用處嗎?還記得我們講過,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非常崇尚實用的吧。陰陽的理論,就是因為實用性太強了,才被後世奉作中醫學理論的核心思想的。我們下面看一則病案,體會一下陰陽如果出了問題,人體會有怎樣的表現。

病案1

李某,女,40歲,幹部。2個月前發熱惡寒,無汗,體溫3839。右側脅下壓痛,拒按,在醫院住院治療。曾靜脈滴注西藥抗炎類藥物3個療程,體溫由持續高熱轉為毎曰下午2時開始發熱,此時體溫由37℃開始逐漸上升,到夜間零時可達 38℃以上,然後開始逐漸下降,到第二日晨起時,體溫基本恢復正常。患者繼續用消炎藥物與其他藥物,「熱」仍不退,口燥咽干,腹部脹滿,右脅下壓痛,拒按,舌紅少苔,脈細數。

這個病案中,患者由於外感引起發熱。經過大量西藥治療後,發熱溫度雖然降低,持續時間雖然縮短,但是發熱始終無法治癒。如果用中醫的理論來認識西藥,那麼抗生素類的藥物,大多可歸為「苦寒藥」 一類。這類藥的特點,是善於直接把體內過分的陽熱清瀉掉。

是什麼原因,讓這位患者,在長期使用大量抗生素藥物的情況下,仍發熱不退呢?

中醫有一句話「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如果一個病人,見到大熱的表現,我們用正常的寒涼藥來治療,效果卻不明顯。這時就需要考慮一個問題:這個患者,是不是存在陰虛的問題了,也就是所謂的「無水」。接診的醫生,在這樣的思路指引下,再經過對症狀的仔細辨識,作出了「陰虛發熱」的診斷,並給予相應的治療,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何診治疾病,是我們在診斷一講里需要重點理解掌握的。本講的重點,是理解陰陽理論對治療的指導意義。如果沒有陰虛生熱這樣的思想做指引,對熱性的疾病一味地採用清熱解毒的方法來治療,結果就會出現病案中患者遇到的情形了。

上面講的,主要是在全身範圍內出現的陰陽的偏盛偏衰。其實這種盛衰的情況,還可以表現在某個局部。比如心火亢盛出現的口舌生瘡,肺火盛引起的流鼻血;腎陰虛引起的耳聾、耳鳴,肝陰虛引起的眼睛干溋;脾陽虛引起的腹脹腹痛,心陽虛引起的心慌等等。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向題,當疾病的發生不是全身性的,而是集中在某一些特定的部位時,我們就需要對病位進行明確的區分。但此時如果單純地依靠陰陽理論,就顯得有些欠缺了。用陰陽的理論來區分事物,雖然可以幫助我們把握住大的方向(也就是疾病 的寒熱虛實等性質),但是總是一種過於籠統模糊的方法。這時,我們就需要另外一套理論,來幫助我們對疾病的位置進行更明確的把握了。那就是五行理論。

五行與疾病如果說陰陽主要通過是否平衡,來從整體上判斷疾病性質的話,五行理論一方面讓我們可以更加明確的判斷疾病的位置,另一方面有利於我們了解疾病下一步的發展動向,從而提前有所防範。

由於前面講到的,中醫理論中,將五臟與五行作出了明確的連結,繼而在五臟的基礎上,把五腑、五體、官竅等一系列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與五行緊密的聯繫在一起。這種以五臟為核心的中醫「解剖」、「生理」體系,為我們辨認疾病的病位打下了基礎。

我們現在還沒有講臟腑,不過我想通過對五行理論的意會,大家已經可以有能力對一些常見的病證,作出明確的病位判斷了。我們先來試一下。

病案2

患兒李某,女,9個月。 咳嗽3天,喉中痰鳴,伴鼻塞流清涕,身有低熱,乳食減少,夜寐不寧,腹脹,大便質 稀色白、量多。舌質淡紅,苔白膩。

病案3

陳某,女,37歲。咳嗽1周,乾咳少痰,咳引脅痛,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大 便干,舌質紅,苔薄黃,脈弦。

以上兩位患者,主要的表現都是咳嗽。咳嗽本身是肺臟的問題,這個是不需要多講的。但是,當我們仔細去體會這些症狀的時候,就會發現,雖然都是咳嗽,但兩者的表現卻完全不同。大家不妨先按照自己對五行理論的理解,看看上面兩個病案,除了肺金之外,還涉及了哪些「行」,或者說「髒」呢?

先是來回憶一下五行中,土與金的關係。土生金,土為金之母。在人體就是脾生肺。意思是說,脾臟通過消化吸收飲食物的功能,化生出氣血,提供給肺臟,幫助肺臟完成其自身的生理功能。

病例中的情況,是小兒著涼感冒後出現咳嗽,咳嗽本身是很消耗肺臟之氣的一個症狀。我們見到長期慢性咳嗽的患者,咳的聲音很低沉,說話也不夠響亮,就是一種肺氣虛的表現。而肺為脾之子,當肺的功能不足時,便會向母親求救。 母親如果身體強健,可以幫助兒子自然很好,但如果母親本人的身體狀況也不是很理想,就會出現母親奮不顧身的搭救兒子,最後連自己也跟著陷入疾病中。

這種現象,中醫學稱之為「子盜母氣」。這位小患者,就是由於本身的脾胃功能還不健全,又著涼咳嗽,才導致了肺病及脾,母子同病的。

病案3還是留作思考題,請朋友們獨立完成吧。學習的過程,需要思考。子曰「學而不思則罔」。這個思考的過程,是沒有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的。

五行理論對中醫診治疾病的指導意義,還有一個方面,就是預測疾病的傳變。預測的依據,主要還是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這部分內容我們不再重點講解了。只給大家提供一個中醫學中提到疾病傳變時,必然會用到的一個最經典的例子:「見肝之病,知肝 傳脾,當先實脾。」

原文出自醫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意思是說,由於肝木本身有克脾土的天性,當肝木受邪,表現出一種病態的亢奮狀態時,就會趁機侵犯脾土,導致脾臟也生病。所以在治療上,見到肝臟的病,就應該想到脾。先通過補脾的方式,使脾土強健不會生病;而肝臟的邪氣無法傳播,也就更容易控制和治療了。

這個例子之所以稱為經典,就是因為這種肝病傳脾的現象,在臨床上,在生活中都非常的常見。試想一下,一個人剛剛大怒如雷霆,接下來他會食慾大開,飯量激增嗎?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