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看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psm藥盾公益 發佈 2020-05-02T12:47:13+00:00

作者:武漢市第三醫院藥學部陳靈《時病論》就是以《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等為綱,詳解了一年四季的時令病,從臨床的角度對五運六氣學說進行發揮和運用,不僅可以用於指導疾病的治療,更可以用於指導疾病的預防。

作者:武漢市第三醫院藥學部 陳靈


《時病論》就是以《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等為綱,詳解了一年四季的時令病,從臨床的角度對五運六氣學說進行發揮和運用,不僅可以用於指導疾病的治療,更可以用於指導疾病的預防。



中醫的新感就是外感,類似普通感冒,症狀都比較輕,開始表現為發熱、流鼻涕等,起初衛分的症狀比較明顯,然後入氣分、營分、血分。中醫的伏邪,大部分都是H5N1、甲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之類的,有傳染性,症狀都比較重,直接就是少陽證、陽明證,表現為突然發燒到40℃左右。新感一般不會有這麼厲害的發燒,也有伏寒溫病,從太陰而發,起初發熱也許沒那麼高、表現為乏力、嘔吐等消化道症狀,後來伏寒化溫,才導致高熱不退。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素體陽虛體質,脾胃虛弱的人容易感染,臨床症狀常見為發燒、乾咳、乏力、胃腸道反應。皆因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並重,肌膚被濕所冒,則氣機遂滯,遍體不舒,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痛,頤腫口渴,小便短赤,泄瀉淋濁,舌苔白或厚或干黃,脈濡數或滑數。


  • 當濕熱交蒸,則表現為發熱、肢酸、倦怠;
  • 當濕邪中阻,則表現為胸悶腹脹;
  • 當熱毒上壅,則表現為口渴、咽頤腫痛;
  • 當濕熱下注,則表現為小便短赤,甚或泄瀉、淋濁;
  • 而舌苔白或厚膩或干黃,則為濕熱稽留氣分之徵。


治療應當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前段時間,網絡上大肆宣揚雙黃連可以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殊不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人本就正氣虛,脾胃虛,而雙黃連藥性寒涼,易傷陽氣,傷脾胃,對脾胃虛弱的患者會加重病情。故需臨床辯證用藥,不可亂用藥。



從現在來講,不管是新感還是伏邪,具體的病原體已經弄得很清楚了。就是某一個病毒在哪裡爆發了,人體抵抗力又跟不上,是針對一個特定的人群而爆發的一種傳染病。中醫藥自古有幾千年的歷史,經歷過很多次瘟疫,特別是明末清初瘟疫流行,當時吳又可提出瘟疫是有傳染性的,著成《溫疫論》,創立戾氣學說。溫病學派也出現了很多醫家和書籍,如葉天士的《溫熱論》、薛生白的《濕熱病篇》、楊栗山的《傷寒溫疫條辨》、吳塘的《溫病條辨》、余霖的《疫疹一得》等,這些溫病學派在明清時期確實救了很多人。因此,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我國醫者依然可以運用中醫藥配合抗病毒藥共同治療患者,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 對於發燒不超過39℃的患者推薦甘露消毒丹加減;
  • 對於發燒超過39℃的患者推薦白虎湯加蒼朮湯;
  • 對於舌苔厚膩者推薦用三仁湯加藿朴夏苓湯。
  • 對於重症病人,在用抗病毒藥的同時加用人參、附子回陽救逆。



審稿專家:武漢市第三醫院 副主任藥師 孟軍華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