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四類人群的食療養生

經方學堂 發佈 2020-04-13T04:53:48+00:00

《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3版 作者:張松興

中醫治未病的思想由來已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筆者從中醫治未病思想,跟大家聊聊疫情期間如何食療養生。

《素問·刺法論》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預防疾病,最主要的是補足正氣,才能很好地抵禦外邪。同時,陽氣充足也是身體健康的重要保障。《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張介賓註:「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於中醫「疫」病範疇,病因為感受「疫戾」之氣,在發病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個人體質差異或不同地域,出現寒濕郁肺、濕熱蘊肺、濕毒郁肺等證,病因病機離不開寒、濕、熱、郁。《簡易普濟良方》載:「正月之節,食五辛以辟癘氣,蒜、蔥、韭、薤、姜。」可見服用蒜、蔥、韭、薤、姜等辛散之品可以起到很好預防疫癘之氣的作用。筆者根據寒、濕、熱、郁(或瘀)的致病特點,制定了一些食療方。

姜棗飲

組成:紅棗5枚(掰)、鮮姜3片,煮水代茶飲。

功效:溫肺散寒,補脾暖胃。適用於平素怕冷,容易感冒的人群。

方解:生薑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之功;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中藥大辭典》)。生薑為姜科植物的新鮮根莖。《神農本草經》載:「乾薑,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藥品化義》曰:「生薑辛竄,藥用善豁痰利竅,止寒嘔,去穢氣,通神明。」大棗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髒躁。《神農本草經》載:「大棗,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本草經讀》曰:「仲景桂枝湯等,生薑與大棗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衛,得棗之甘以養心營,合之能兼調營衛也。」因此,姜棗飲溫肺散寒,補脾暖胃,能提高人體正氣,抵禦外邪。

鮮姜蘿蔔飲

組成:新鮮蘿蔔150克(切小塊)、鮮姜3片,煮水代茶飲,可以加適量白砂糖或冰糖。

功效:理氣化痰,消積解郁。適用於平素胃腸有積滯,舌苔厚膩的人。

方解:蘿蔔為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新鮮根,我國有很長的食用歷史。萊菔味辛甘,性涼,入肺、胃經;具有消積滯,化痰熱,下氣,寬中,解毒之功;用於治療食積脹滿,痰嗽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偏正頭痛等(《中藥大辭典》)。《本草綱目》載:「主吞酸,化積滯,解酒毒,散瘀血,甚效。」《隨息居飲食譜》曰:「熟者下氣和中,補脾運食,生津液,御風寒。」萊菔辛能發散,甘能補中,涼能清鬱熱,與鮮姜合用,涼溫並用,驅寒辟癘、理氣化痰、消積解郁。

 鮮姜燉雞湯

組成:雞塊250克,鮮姜1塊(切片),一起放入燉鍋,加水和適量食鹽,燉熟即可。

功效:溫中補虛。適用於疾病恢復期肺脾氣虛弱證的患者。

方解:雞肉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益氣,補精、填髓之功效;治虛勞羸瘦,中虛胃呆食少,泄瀉,下痢,消渴,水腫,小便頻數,崩漏,帶下,產後乳少,病後虛弱(《中藥大辭典》)。《名醫別錄》載:「丹雄雞:主久傷乏瘡。白雄雞:主下氣,療狂邪,安五臟,傷中,消渴。黃雌雞:主傷中,消渴,小便數不禁,腸澼泄利,補益五臟,續絕傷,療勞,益氣力。烏雄雞:主補中止痛。」與生薑合用燉湯,原汁原味,有很好的溫中補虛作用。脾胃屬土,肺屬金,二者是土生金的母子關係。脾胃中氣充足之後,肺金之氣自然充足。

排骨蓮藕湯

組成:排骨250克,鮮藕200克(切小塊),放入燉鍋,加水和適量食鹽,燉熟即可。

功效:健脾益氣,滋陰潤燥,適用於恢復期氣陰兩虛證的患者。

方解:豬肉味甘咸,性平,入脾、胃、腎經;具有滋陰,潤燥之功;治熱病傷津,消渴羸瘦,燥咳,便秘(《中藥大辭典》)。《隨息居飲食譜》載:豬肉,補腎液,充胃汁,滋肝陰,潤肌膚,利二便,止消渴,起尪羸。蓮藕味甘,性寒;入心、脾、胃經;生用清熱、涼血、散瘀,治熱病煩渴、吐血、衄血、熱淋;熟用健脾開胃、益血、生肌、止瀉(《中藥大辭典》)。《食療本草》載:「上主補中焦,養神,益氣力,除百病。久服輕身耐寒,不飢延年……蒸食甚補益(五臟,實)下焦,令腸胃肥濃,益氣力。與蜜食相宜,令腹中不生諸蟲。」二者合用,具有健脾益氣,滋陰潤燥之功。

食療簡單易行,是一種很好的調理身體的方法。《靈樞·邪客》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除了食療外,還應該注意保持心情愉悅,不要因為疫情而悲觀或過度緊張。心猶如人體的太陽,當你經常幫助別人,有一顆充滿正能量的心時,你的身體自然會充滿正氣,不容易生病,即使生病也易於康復。(張松興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