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衛士——白細胞

華陰科協 發佈 2020-05-02T01:49:25+00:00

白細胞是一種無色的球形細胞,想要通過肉眼就知其廬山真面目是不可能的,只有在顯微鏡的火眼金睛下,我們才能一窺究竟。

白細胞是一種無色的球形細胞,想要通過肉眼就知其廬山真面目是不可能的,只有在顯微鏡的火眼金睛下,我們才能一窺究竟。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白細胞到底是什麼。白細胞是無色、有核的細胞,呈球形,直徑為7~25微米。與其他血細胞一樣,白細胞的生成及調節都起源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從造血幹細胞到成熟的白細胞,並不是瞬間的轉變,而需要經歷幾個階段:先從造血幹細胞「升級」為定向祖細胞,然後「升級」為可識別的白細胞前體細胞等。

白細胞是一個不均一的細胞群,生理學上根據它的形態、功能和來源將其分為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三大類。不同種類的白細胞以不同的方式參與機體的防禦反應。如單核細胞在循環血液中2~3天後進入組織,繼續發育成巨噬細胞,新的形態使得它在組織中可生存3個月左右。而淋巴細胞主要參與機體的免疫應答反應,一般情況下,淋巴細胞的壽命較長,它們往返於血液、組織液、淋巴液之間,而且可以在淋巴結等處增殖分化,展示出它們強大的抵禦能力。

粒細胞在白細胞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根據其胞質中顆粒的嗜色性質不同,可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粒細胞和嗜鹼粒細胞三種。其中,中性粒細胞對人體的作用很明顯,因為它能夠有效殺滅細菌。一般來說,中性粒細胞在循環血液中停留8小時左右即進入組織,4~5天後即衰老死亡,或經消化道黏膜從胃腸道排出。當細菌入侵人體後,可能會在某個部位引發炎症,此時,中性粒細胞就如同勇敢的戰士,迅速向炎症部位進軍,並逐個將細菌包裹起來——醫學上稱這個過程為「吞噬」。各類白細胞都具有某些酶,如蛋白酶、多肽酶、澱粉酶、酯酶和脫氧核糖核酸酶等,在吞噬活動中,粒細胞會用酶將細菌分解,使得細菌再也無法興風作浪。當粒細胞釋放出的溶酶體酶過多時,就會發生「自我溶解」,最終與被殺滅的細菌和組織碎片一起構成膿液。

白細胞抗擊病毒的這一過程,與其具有變形、遊走、趨化、吞噬和分泌等特性息息相關。比如白細胞(除淋巴細胞外)可以變形,它們能伸出偽足做變形運動,繼而穿過血管壁進入組織,生理學上把這個過程稱為白細胞滲出。白細胞還具有趨化性,它會按照化學物質的濃度梯度遊走在某些化學物質的周圍,並通過伸出的偽足將其包圍起來,最後吞入胞質內。此外,白細胞還可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等,參與炎症和免疫反應調控。

由此可見,白細胞在我們的體內承擔著多重保護任務,扮演著衛士般的重要角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