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張仲景用於「消癥化瘕」的名方

張機中醫 發佈 2020-04-25T02:15:46+00:00

《金匱要略》中的鱉甲煎圓,又名瘧母煎, 其組成為鱉甲三分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一分 石葦三分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 瞿麥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參一分 蟅蟲四分 赤硝十二分 蜣螂(熬)六分 桃仁二分 右二十三味為末,取鍛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

鱉甲煎丸,是一種主治瘧疾日積不愈的藥,脅下痞硬有塊,成為瘧母。本方是消症化結的名方。《金匱要略》說:「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云何?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圓」。

瘧疾的症狀是畏寒、寒戰,然後出現高熱症狀,繼之出現大汗,然後症狀緩解,會出現循環往復周期性規律發作。根據感染瘧疾的不同,間隔的時間也不一樣。中醫學認為此證為邪氣伏藏於半表半里之間,故屬少陽。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根據發作時寒熱的多少進行分類,其中但熱不寒者為癉瘧;熱多寒少的胃溫瘧,寒多而熱少的為牝瘧。瘧母為瘧疾日久不愈,氣血虧虛,瘀血積於脅下而成痞塊。中醫學認為,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一氣就是十五天。人受氣於天,天氣的變化會影響到人體之氣的變化,若氣旺則不受瘧邪,故愈,若此一氣未愈,則第二氣,氣旺之時而愈。若第二氣不愈,則是患者氣血痰飲結為癥瘕,就是瘧母。此即說明了瘧母是瘧病日久而得。

《金匱要略》中的鱉甲煎圓 ,又名瘧母煎, 其組成為鱉甲(炙)十二分 烏扇(燒)三分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熬)三分 乾薑三分 大黃三分 芍藥五分 桂枝三分 葶藶(熬)一分 石葦(去毛)三分 厚朴三分 牡丹(去心)五分 瞿麥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參一分 蟅蟲(熬)五分 阿膠三分 蜂窠(炙)四分 赤硝十二分 蜣螂(熬)六分 桃仁二分 右二十三味為末,取鍛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方中鱉甲可入肝經,除邪而養正,合煆灶灰所浸酒,可以去瘕,在方劑中為君。方中含有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兼和胃降逆。桂枝湯調和營衛,大承氣湯峻下熱結,此三方為三陽主藥,共為臣,但因為甘草柔緩之性,可減緩藥力,枳實具有破氣而直下的作用,所以去其不用。方中乾薑助人參,白朮溫養機體,結遇溫則行,阿膠以補血滋陰而潤燥,增加血運,《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症瘕痃癖痞源流》說:「瘕者假也,假血成形,腹中雖硬,其實聚散無常也,亦往往見於臍上。其原由寒暖失宜,飲食少節,臟腑之氣先虛,又復多所勞傷,外而感受風寒,停蓄於內,是故正虛邪實,正不能勝邪,邪遂挾其力,反假遊行之血,相聚相結,而成顆塊,推之而動,按之而走。故名曰瘕」。故瘕必假血依痰,故以四蟲,桃仁,半夏以消血化痰。凡有結證,則必與氣有關,氣利則血行積消,故以射干,葶藶以利肺氣,石葦,瞿麥清邪熱而化氣,並散結血,邪聚則生熱,故用丹皮,紫薇去血中伏火,膈中實熱為使藥。

關於癥瘕來說,就是腹中結塊的病。堅硬不移動,痛有定處為「癥」;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為「瘕」。 《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症瘕積聚痞瘀血血蠱總括》:「癥積不動有定處,瘕聚推移無定形」。註:「癥者,徵也,言有形可徵也;瘕者,假也,言假物成形也」。癥瘕通常是指腫瘤一類的疾病,除了腫瘤,還包括甲狀腺腫大之類的疾病,也是歸於癥瘕一類,這是一個比較大的範圍,癥瘕的形成,多與正氣虛弱、臟腑不和、氣機阻滯,瘀血內停,氣聚為症,血結為瘕,以氣滯、血瘀、痰濕及毒熱為多見。

本方為消癥化瘕之名方。以脅下癖塊,觸之鞕痛,推之不移,舌黯無華,脈弦細為證治要點。常用於治療肝硬化、肝脾腫大、肝癌等病,符合上述證治要點者。還可用於血瘀肝鬱型黃疸。 由於本方長於消癓散瘕,扶正之力不足,若癓瘕而正氣虛甚者慎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