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有「好」、「壞」之分,為什麼病毒都是有「毒」的?

毛醫生在線 發佈 2020-04-12T06:15:26+00:00

細菌、病毒和我們一起生活在這個星球上,可以說只要有了人類的地方,就會有細菌和病毒。細菌​細菌有鞭毛,可以自己運動,這是和病毒的主要區別之一,因為病毒本身是不能運動的,只能藉助外力,所以說細菌相對病毒要活躍。

細菌、病毒和我們一起生活在這個星球上,可以說只要有了人類的地方,就會有細菌和病毒。

細菌最早在17世紀被荷蘭人列文虎克發現,從此揭開了細菌學研究的序幕。

細菌的個體微小,通常以微米為測量單位,須用顯微鏡放大數百上千倍才能觀察到,其主要的形態有球形、杆狀和螺旋狀3種。

​細菌有鞭毛,可以自己運動,這是和病毒的主要區別之一,因為病毒本身是不能運動的,只能藉助外力,所以說細菌相對病毒要活躍。

細菌廣泛存在於人體的體表以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中,而且有些是對人體有益的細菌,已經和人類成為一體,彼此依賴共生。

細菌對人類的幫助主要有3素。

1.抗生素。

有人可能覺得奇怪,抗生素不是人類合成的對抗細菌的嗎?難道細菌還能幫助人類製造抗生素?

其實細菌本身也是可以產生抗生素的,人類正是發現了這種物質,才不斷研發各類抗生素,做到了「以毒攻毒」。

研究發現,某些放線菌、真菌、細菌在代謝過程中可產生一種能選擇性抑制或殺死其他生物細胞的抗生物質,如真菌產生的青黴素、頭孢菌素,放線菌產生的鏈黴素、紅黴素等。

抗生素的問世,使人類在與細菌的「戰爭」中,獲得了優勢,並免受大部分細菌的侵襲。


2.細菌素。

某些細菌能產生一類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質,但是其與抗生素不同,作用範圍較小,僅僅對其近緣菌有作用,目前無法大範圍應用。

3.維生素。

細菌能合成某些維生素,除了供應其自身需求外,還可分泌到菌體外,供人體利用。如腸道中的大腸桿菌可合成維生素B6、B12、K2等,乳鏈球菌則可合成葉酸、維生素C等。

​所以說,細菌是有好壞之分的。細菌在和人類和平共處的時候,可以互相幫助、互相依賴,由此產生正常菌群,但是如果菌群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則會引起疾病的發生。

但是,病毒卻是始終有毒。

病毒是一種非細胞形態的微生物,和細菌以及人體細胞均不同。而且其不能「自力更生」,必須竊取其他細胞的養分才能複製繁殖,因其只有一種核酸,結構簡單,耗能極低,所以病毒在靜止期,可存活數年、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病毒對人體細胞的作用主要有2種方式。

1.殺滅。

病毒入侵人體後,會穿透細胞壁,進入細胞內增殖,耗盡細胞的養分而使細胞崩解死亡,從而殺滅正常細胞。

2.誘降。

有些病毒的核酸片段,會整合進入人體細胞的DNA中,對細胞進行誘降,並使這些細胞被激活,發生惡性轉化,成長為腫瘤細胞。

病毒的任何一種行為,都是對人體造成傷害的行為,而且其不會分泌和合成任何物質,只是一個能量的竊取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