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科在線 | 浙醫二院朱君明: Sino神外機器人臨床應用前沿

神外前沿 發佈 2020-05-04T14:38:54+00:00

20世紀50年代,Jean Talairach和Jean Bancaud在法國聖安娜醫院開始做SEEG這項技術,並在法國、義大利和加拿大等廣泛應用。

華科精準神外在線

術精於准-第26期

神外前沿訊,2019年10月26-27日,中國神經調控聯盟首屆年會在北京舉行(詳見日程 )。在本次會議上,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簡稱浙醫二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朱君明博士做主題為 《Sinovation神經外科機器人輔助手術-浙二經驗分享》的學術報告。

朱君明博士分享浙醫二院神經外科 機器人輔助手術的經驗,並給合自己的體會表示,我們用了一年華科精準的機器人,它滿足了我個人從理想的三個方面,一是提供了共享的評估平台;二是方便的手術路徑設計和操作,為我們切除手術提供了術前的規劃;三是比較方便的進行術後重建與評估。

演講視頻實錄

請點擊下方圖片收看(時長19分32秒)

朱君明博士發言要點 如下( 本文經發言者審核)

演講主要內容

一、功能神外歷史

20世紀40年代,以Penfield等為代表開始嘗試應用術中皮層電極,至今顱內電極的臨床應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其中真正應用於臨床的立體定向頭架是在1947年,由Spiegel和Wycis提出利用顱內的解剖標誌;真正用在記錄顱內深部電生理情況是在1950年;用在顳葉癲癇的立體定向記錄是1960年。

20世紀50年代,Jean Talairach和Jean Bancaud在法國聖安娜醫院開始做SEEG這項技術,並在法國、義大利和加拿大等廣泛應用。文獻上報導,因為他們出版的文章不是英文,並沒有很快在全世界推廣,如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他們是2009年做了美國第1台立體定向腦電圖植入。

2010年以後,我們國內很多功能神外中心紛紛開展了立體定向腦電極植入;作為神經外科機器人的發展,近幾年在臨床應用也越來越多。

二、硬膜下電極植入和SEEG

立體定向腦電圖和硬膜下電極植入的優缺點明顯。

硬膜下電極需要手術切口很大,病人術後會出現頭痛、發熱,包括癲癇的常規發作等;

立體定向腦電圖創傷比較小,經皮植入,病人手術後,頭痛或發熱的幾率明顯下降。

早期在法國早期,採用立體定向頭架,通過術中DSA影像引導深部電極植入,角度比較固定。

中國引進SEEG以後,我們大部分癲癇中心最初都用立體定向頭架來植入,在規避血管上,從早期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包括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到最後我們發展用磁共振PCA(相位對比法)序列。

三、神經外科機器人

儘管神經外科機器人發展已有30年歷史,但是在中國還沒有超過10年。隨著神經外科機器人的國產化,很多中心有機會能夠使用神經外科機器人進行顱內電極植入、DBS手術等等。

我們在2017年前開始使用華科精準的軟體平台;2019年,我們使用華科機器人進行SEEG、DBS或其它手術。

四、理想的神經外科機器人系統

神經外科機器人不僅僅是手術,更是一個神經外科機器人系統。

作為理想的神經外科機器人系統,我個人觀點,它首先要有一個共享的術前評估平台。

目前,神經外科機器人應用最多的是顱內電極植入和DBS。這些疾病都是涉及多學科的,比如癲癇,術前有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神經放射外科等多學科對一個疑難病例進行討論。

在以往,我們用很多軟體來處理後討論,那時候,我想我們能不能有一個共享平台,能把這些影像融合,並且多終端,神經內科重建以後,隨時可以共享給神經外科,大家也可以在這個平台上進行觀看和討論。所以,第一點我們需要有這樣的一個術前的共享評估平台。

第2點,它可以比較方便進行神經外科的路徑設計,並且術中方便操作。

第3點,這個系統可以為我們切除手術進行規劃,包括術後圖像融合,我可以看到手術切除程度,有沒有漏掉或者有沒有切到重要的結構等。

具體而言

1、共享的術前評估平台

從共享的術前評估平台來說,首先它能夠初審保存我們的影像。

大家都有體會,以往我們把磁共振影像、PET,包括很多掃描序列等都下載後,過幾個月或者過幾年,當自己重新回找這個病例的時候,還要把每個影像資料等進行重新註冊、融合。

我們希望有這樣一個共享的術前評估系統,當自己把影像保存以後,在下一次需要用到這影像時,我可以很方便的把它調出來。

其次,我們能把各種影像進行多模態融合, 其中最簡單的像磁共振和PET融合等,這樣明顯的提高了我們癲癇病灶診斷的幾率

我在這方面深有體會,自己操作以後,臨床上我知道這個病人的症狀,以往我們會交給年輕醫生或者研究生進行圖像處理,當然他們對圖像和軟體等熟悉,但對臨床經驗有欠缺,所以也很難找到病灶。當我們自己有這個系統的時候,可以重點往某一個部位找,這樣大大提高診斷的幾率。

另外,這個平台 可以進行影像的重建及後處理,特別對難治性癲癇的診斷上,提高診斷準確率

2、手術路徑設計及術中操作

方便的術前設計。大家知道,癲癇中心討論病人需要立體定向電極植入,神經內科醫生根據它的的環路和播途徑等設計,在哪幾個部位需要植入電極;有了這個平台, 神經內科醫生可以直接放電極,把初步手術路徑設計出來,我們外科醫生根據未來手術切除病灶的大小等重新更改設計,這樣比較方便。

其次術中操作比較方便。不管SEEG或DBS,最根本要求精準。SEEG如果有偏移,造成出血的幾率就可能會增多。當然,也都要求安全,縮短我們的手術時間。我們植入電極以後,很方便進行電極重建,知道每一根電極位置,方便電生理醫生觀看腦電圖等工作。

3、切除規劃及術後評估

方便手術切除計劃的設計,同時我們進行腦表面和血管三維重建,指導術中精解切除。

大家知道,有時候一些中央區或者一些關鍵部位的深部皮層發育不良(FCD),用導航或者其它都不準確, 我們通過重建以後,參考腦表面血管,可以比較準確的找到病灶。我認為,在這一方面可能比神經導航更準確。

另外要利於術後的評估。

五、華科精準機器人應用和體會

我們也是近兩年藉助華科精準機器人,早期是其工作站,2019年開始在SEEG、DBS、活檢,包括血管血腫的抽吸等;另外,我們在腦機接口植入,也使用了華科精準機器人。 (詳見華科在線 | 意念控制機械手 浙大二院張建民團隊完成國內首例植入式腦機接口技術 )

演講者簡歷

朱君明,主任醫師、博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畢業院校:上海醫科大學。擔任中國醫師協會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常委、浙江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青年委員、杭州市醫療事故鑑定委員會委員、世界抗癲癇聯盟會員、中國抗癲癇聯盟會員、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會員和中國神經外科學會會員。中華急診雜誌、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Sciences審稿專家。從事神經外科臨床20餘年,對功能神經外科,特別是難治性癲癇的外科治療及運動障礙基本的外科治療具有獨到的見解。先後兩次在美國賓州Thomas Jefferson 大學癲癇中心進行科研和臨床研修。承擔國家級課題3項,省級課題3項,在國內外醫學雜誌上發表20餘多篇醫學論文,參編現代神經外科學、現代癲癇病學等專業書籍6本。

支持機構

術精於准

術精於准周刊由華科精準與神外前沿新媒體聯合製作,旨在以病例報導形式,推動中國神經外科手術的精準化。 歡迎業界專家供稿與支持;轉載需註明出處並保障文章的完整性,聯繫郵箱shenwaiqianyan@qq.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