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治療中氣不足聞名天下,其實是由經方小柴胡湯變化而來

金匱真言 發佈 2020-05-04T14:51:01+00:00

讀一讀先師留下來的著作《傷寒雜病論》,就知道這是一位醫術高超,仁心愛民,從不故弄玄虛的中醫臨床大家,是我們可師可法的,換句話說張仲景的醫術是我們可以學懂學會的,而其中的方法治療疾病是十拿九穩的,如此高明的醫家不成為聖人才是一個奇怪的現象。

「金匱醫生,你認為歷史上哪位醫家的醫術最高?」

「如果讓我評價,哪位醫家的診療水平最高,不用思考,仲景先師無愧於天下第一。」

醫聖的名聲絕非憑空而來,實屬實至名歸。為什麼這麼講?讀一讀先師留下來的著作《傷寒雜病論》,就知道這是一位醫術高超,仁心愛民,從不故弄玄虛的中醫臨床大家,是我們可師可法的,換句話說張仲景的醫術是我們可以學懂學會的,而其中的方法治療疾病是十拿九穩的,如此高明的醫家不成為聖人才是一個奇怪的現象。

張仲景流傳下的方劑,我們習慣上稱之為「經方」。張仲景以後的方,我們往往稱之為「時方」,或「後世方」,藉以區分。時方為後世醫家所創,亦有許多可以借鑑之處,其實我們以另一種方式觀察,可以發現經方與時方千絲萬縷的聯繫。

仲景之後有一個醫家名叫李東垣,李東垣自創了一個學派,名叫「補土派」。「補土」的意思就是健運脾胃。李東垣擅長治療消化系統的疾病,因為他出生在戰亂紛爭的年代,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容易滋生消化系統的問題。因此李東垣自創了一系列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方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補中益氣湯。

乍一看,補中益氣湯與經方沒有絲毫關聯,深究之後,發現原來補中益氣湯正是由小柴胡湯變化而來。小柴胡湯由柴胡、黃芩、半夏、生薑、大棗、人參、炙甘草組成。而補中益氣湯由黃芪、白朮、人參、炙甘草、當歸、柴胡、升麻、陳皮、生薑、大棗組成,前者以和解少陽為主,後者以益氣健脾、昇陽舉陷為主。

補中益氣湯就像它的名字一樣,補益中氣,中氣就是人身脾胃之氣。脾胃氣虛則倦怠乏力,飲食不思,腹瀉不止,內臟下垂,有的表現為低熱不止,這是李東垣的貢獻,認清了脾胃對人體的重要性,明清醫家更是有所發揮,以其補後天治虛弱病常用。補中益氣湯與小柴胡湯有何淵源?

補中益氣湯以黃芪、白朮、人參、甘草為主藥,這四味藥材是健脾益氣的主將。再配合柴胡、升麻,把脾氣向上提升,更加適應脾氣的性質(脾主升清)。柴胡入肝膽,升麻入脾胃,把補充的這一股氣利用完全。當歸使氣有所依附,不至於耗散過快,而陳皮就像疏通工人,防止氣的聚集,產生脹滿。生薑、大棗亦是調和脾胃的良藥,很多方劑用二藥為引,使所服用的藥物功效得以更好發揮。

我們看一看小柴胡湯,以柴胡、黃芩打通少陽鬱火,同樣以人參、甘草、大棗補益脾胃,生薑、半夏降逆止嘔。補中益氣湯與小柴胡湯共有柴胡、人參、甘草、大棗、生薑,重複了五味藥。小柴胡湯能不能健脾益氣呢?當然可以,但是力量不及補中益氣湯,治療氣虛發熱,同樣可以用小柴胡湯,去除寒涼的黃芩則可,其實就是補中益氣湯的主要藥物。

對於氣虛引起的內臟下垂,補中益氣湯有較好的效果,同樣可以用小柴胡湯加黃芪治療。可以說兩方是同源的,李東垣正是吸收了張仲景的精華,加上自己的創造,形成了補中益氣湯。治療內臟下垂,補中益氣湯尚且不佳,如果加入少量枳實,則會增強這種療效。許多人十分不理解,補氣藥中加入少量破氣藥反而會加強療效,這正是中醫的高明之處。

小柴胡湯與補中益氣湯最重要的區別是:黃芩與黃芪的應用。雖然都有一個「黃」字,但是藥物作用卻有天壤之別。黃芩味道極苦,能清大熱,並且除濕氣,針對「濕熱」引起的多種疾病有良效。少陽為人體的「軸」,最容易開關不良,產生大量的摩擦熱,必須要用黃芩清熱。脾胃怕黃芩,一時口感不好,容易刺激嘔吐中樞,導致嘔吐。

而黃芪味道則要好很多,有獨特的甘甜,甘入脾,同樣甘可以補脾,可以緩急止痛。口感好,就容易被人接受。黃芪不但能補氣,而且本身就具有像柴胡、升麻樣的作用,可以提升氣機,使氣向上運動,以促進氣的新陳代謝。

勘破了這兩味藥,小柴胡湯就是補中益氣湯,同樣補中益氣湯就是小柴胡湯,一味藥物的變化就可以使整個方劑的作用變化,由此可見仲景實在無愧於醫聖的名號,儘管後世數千年,但是藥物的運用無能出其右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