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群與免疫的相互作用,多項研究全面展示

熱心腸先生 發佈 2020-05-05T01:39:54+00:00

【原文信息】Cutaneousbarrier leakage and gut inflammation drive skin disease in Omenn Syndrome2020-04-17, doi: 10.1016/j.jaci.2020.04.005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


5 月 5 日《熱心腸日報》,我們解讀了 9 篇文獻,分別關註:菌群-免疫互作,ILC3,SCFA,1型糖尿病,焦慮抑鬱,淋巴組織菌群,腸屏障,腸-皮膚軸。


Nature子刊:腸道菌群調控ILC3的抗原呈遞

Nature Communications——[11.878]

① 脾臟ILC3與腸道中不表達天然細胞毒性受體(NCR)的ILC3(NCR- ILC3)有著不同的轉錄組特徵,後者激活CD4+ T細胞的能力顯著降低;② 腸道NCR- ILC3中的MHCII表達受到抑制,降低了ILC3的抗原呈遞能力;③ 機制上,腸道菌群誘導IL-23的表達,IL-23可激活mTORC1-STAT3信號通路,從而抑制腸道NCR- ILC3中的MHCII表達;④ 在脾臟環境中,IFN-γ表達的上調可顯著誘導ILC3中的MHCII表達,以促進CD4 + T細胞應答。

【主編評語】

3型先天淋巴細胞(ILC3)亞群具有抗原呈遞作用,可以激活T細胞反應。ILC3可有效誘導脾臟T細胞反應,但無法誘導腸道CD4 + T細胞增殖,其背後的機制尚未明確。近來一篇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誘導產生的IL23通過磷酸化以激活mTORC1-STAT3信號通路,從而抑制了ILC3中的MHCII達,以降低腸道來源的ILC3誘導T細胞激活的能力。(@szx)

【原文信息】

Microbiota-induced tissue signals regulate ILC3-mediated antigen presentation

2020-04-14, doi: 10.1038/s41467-020-15612-2


乙酸鹽增強宿主對艱難梭菌的先天性免疫應答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10.892]

① 餵食富含膳食纖維的飲食或直接餵食乙酸鹽,均可抑制小鼠的艱難梭菌感染;② 機制上,乙酸鹽通過激活中性粒細胞及3型天然淋巴細胞(ILC3)上的游離脂肪酸受體2(FFAR2),以激活先天性免疫應答,並抑制腸道細菌的易位;③ 在中性粒細胞中,乙酸鹽激活FFAR2後可促進中性粒細胞向炎症部位招募,增強炎性小體活化及IL-1β的產生;④ 在ILC3中,乙酸鹽激活FFAR2後可增加IL-1受體的表達,從而增強IL-22分泌以應答IL-1β。

【主編評語】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菌群代謝膳食纖維產生的乙酸鹽可抑制小鼠的艱難梭菌感染。機制上,乙酸鹽通過激活游離脂肪酸受體2,促進中性粒細胞向炎症部位的招募並產生IL-1β,同時促進3型天然淋巴細胞產生IL-22,以增強小鼠對艱難梭菌感染的先天性免疫應答,並抑制腸道細菌的易位。(@szx)

【原文信息】

Acetate coordinates neutrophil and ILC3 responses against C. difficile through FFAR2

2019-12-26, doi: 10.1084/jem.20190489


國內團隊:短鏈脂肪酸調控IgA免疫以緩解1型糖尿病

JCI insight——[6.014]

① 納入19名6-18歲的新診斷1型糖尿病患者及19名健康對照;② 1型糖尿病患者的糞便短鏈脂肪酸(乙酸、丙酸及丁酸)濃度降低,糞便菌群結合IgA的能力增強,糞便短鏈脂肪酸濃度與IgA結合細菌的水平負相關;③ 無菌NOD小鼠中,移植1型糖尿病患者的菌群可增加腸道通透性,改變IgA應答並誘導促炎T細胞應答;④ 短鏈脂肪酸(乙酸、丙酸及丁酸)可調節腸道菌群介導的IgA應答;⑤ 長期乙酸處理可減少細菌與IgA的結合,抑制生髮中心B細胞形成並緩解胰島炎。

【主編評語】

來自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周智廣團隊與國外研究者合作在JCI insight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在新發1型糖尿病的未成年患者中,腸道菌群產生的短鏈脂肪酸(主要是乙酸、丙酸和丁酸)減少,且菌群介導的IgA免疫應答發生變化。而在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模型中,短鏈脂肪酸可調控IgA應答,並緩解胰島炎。(@szx)

【原文信息】

Gut microbial metabolites alter IgA immunity in type 1 diabetes

2020-04-16, doi: 10.1172/jci.insight.135718


鼠李糖乳桿菌JB-1通過調節Treg發揮抗焦慮及抗抑鬱作用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6.17]

① 口服4周鼠李糖乳桿菌JB-1可在小鼠中起到抗焦慮及抗抑鬱作用;② 使用CD25單抗靶向去除Treg可抑制鼠李糖乳桿菌JB-1的上述作用;③ 鼠李糖乳桿菌JB-1可降低小鼠的Ly6C高表達單核細胞,而在CD25單抗處理後的小鼠中,鼠李糖乳桿菌JB-1無上述作用;④ 將鼠李糖乳桿菌JB-1處理後的小鼠的CD4+ CD25+ T細胞轉移給其它小鼠,可誘導產生抗焦慮及抗抑鬱效應,並顯著降低Ly6C高表達單核細胞。

【主編評語】

先前的研究表明,鼠李糖乳桿菌JB-1在小鼠中具有抗焦慮及抗抑鬱作用,並可誘導調節性T細胞(Treg)的產生。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Treg對於鼠李糖乳桿菌JB-1發揮抗焦慮及抗抑鬱效應是必需的。(@szx)

【原文信息】

CD4+CD25+ T Cells are Essential for Behavioral Effects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JB-1 in Male BALB/c mice

2020-04-08, doi: 10.1016/j.bbi.2020.04.014


濟寧醫學院:小鼠淋巴組織中的共生菌群影響抑鬱症易感性

FASEB Journal——[5.391]

① 雄性小鼠暴露於慢性社會失敗壓力中,根據表現出的抑鬱症樣行為,將小鼠分為易感組(SUS)及抗性組(RES);② 相比於RES小鼠及對照小鼠,SUS小鼠的派爾集合淋巴結細菌組成顯著不同,分節絲狀菌(SFB)增加,乳桿菌屬減少;③ SUS小鼠的CD4+ CD25+ Foxp3+ T細胞顯著減少,迴腸中的IL-2表達降低,而Bcl-6、IFN-γ、IL-6及IgA表達上調;④ SUS小鼠的前額皮質中,IL-6及TNF-α上調,IL-10下調;⑤ 小鼠的社交比例與SFB負相關,與乳桿菌屬呈正相關。

【主編評語】

來自濟寧醫學院的Yi Qiao團隊在FASEB Journal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在慢性社會失敗壓力誘導的抑鬱症小鼠模型中,發現相比於不易感小鼠,易感小鼠派爾集合淋巴結中的菌群組成發生了顯著改變,且特定細菌的變化與社交行為相關。另外,易感小鼠的調節性T細胞比例降低,腸道及腦中的炎症因子表達顯著升高。(@szx)

【原文信息】

Association of lymphoid tissue‐resident commensal bacteria in mice with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induced by chronic social defeat stress

2020-04-25, doi: 10.1096/fj.201902680RR


Science子刊:STAT5信號促進ILC3產生IL-22以對抗致病菌感染

Science Immunology——[10.551]

① ILC3(而非T細胞)中的STAT5信號缺失,可增加小鼠對數檸檬酸桿菌介導的結腸炎的易感性;② ILC3分泌的IL-22可維持腸道屏障完整性,在抗菌防禦中起到重要作用,STAT5信號對於腸道ILC3產生足夠水平的IL-22是必需的;③ IL-2與IL-23可通過激活STAT5信號,促進ILC3產生IL-22;④ 機制上,IL-23可誘導ILC3中的STAT3-STAT5複合物的形成,後者可與IL-22啟動子區域結合,促進IL-22的表達。

【主編評語】

STAT在免疫細胞的發育及功能中發揮重要作用,IBD患者通常表現出STAT信號失調,STAT3與STAT5的基因變異與IBD風險增加相關。Science Immunology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在數檸檬酸感染介導的小鼠結腸炎模型中,發現IL-2與IL23可激活腸道3型天然淋巴細胞(ILC3)中的STAT5信號,從而促進ILC3產生IL-22,以起到維持腸道屏障完整性及抑制致病菌感染的作用。(@szx)

【原文信息】

IL-23 and IL-2 activation of STAT5 is required for optimal IL-22 production in ILC3s during colitis

2020-04-24, doi: 10.1126/sciimmunol.aav1080


Nature子刊:靶向腸道屏障或可防治類風濕關節炎

Nature Communications——[11.878]

① 對比40名RA患者、41名健康對照、19名癌症患者及21名C肝患者,發現RA患者的血清臉蛋白水平顯著升高;② 縱向研究結果顯示,血清連蛋白水平較高者在1年內發生RA的風險更高;③ RA患者(包括新發病患者)腸道上皮細胞中的緊密連接蛋白(包括occludin與claudin-1)表達顯著降低;④ 在膠原誘導的關節炎(CIA)小鼠模型中,腸道炎症及T細胞在腸道中的累積發生於關節炎發病之前;⑤ 丁酸鹽處理降低腸道通透性,或使用藥物靶向抑制連蛋白可緩解CIA。

【主編評語】

腸道菌群失調與自身免疫疾病的發展相關。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類風濕關節炎(RA)的發生與腸道屏障功能的受損密切相關,新發病RA患者的血清連蛋白表達增加,而腸道緊密連接蛋白表達降低。在關節炎小鼠模型中,腸道炎症發生早於關節炎的發病,而靶向腸道屏障或連蛋白可起到緩解關節炎的作用。該研究提示,靶向腸道屏障或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的潛在策略。(@szx)

【原文信息】

Targeting zonulin and 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 function to prevent onset of arthritis

2020-04-24, doi: 10.1038/s41467-020-15831-7


中山大學:過氧化物酶體介導腸道修復的機制

Developmental Cell——[9.19]

① 在果蠅中,腸道損傷可導致腸道幹細胞(ISC)及祖細胞中的PE豐度升高;② 在果蠅中腸再生過程中,PE對於ISC向腸上皮細胞的分化是必需的;③ 機制上,PE通過調控RAB7介導的晚期核內體成熟,以增強JAK和STAT-SOX21A信號通路活性,從而促進ISC和祖細胞分化,增強ISC介導的腸道再生;④ 在IBD患者中,隱窩受損導致PE表達升高,同時可發現RAB7及SOX21的上調;⑤ 增強PE增殖可促進腸道修復,改善DSS誘導的小鼠結腸炎。

【主編評語】

上皮修復依賴性粘膜癒合與IBD患者較好的預後相關。來自中山大學的陳海洋團隊在Developmental Cell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在IBD患者的受損隱窩中,過氧化物酶體(PE)的表達升高。機制上,PE可通過促進腸道幹細胞及祖細胞向腸上皮細胞分化,從而促進腸道修復。該研究提示,促進腸道上皮修復及粘膜癒合可能是IBD治療的潛在策略。(@szx)

【原文信息】

Peroxisome Elevation Induces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stinal Epithelial Repair

2020-04-02, doi: 10.1016/j.devcel.2020.03.002


Omenn綜合徵中的腸-皮膚軸作用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14.11]

① 納入15名OS患者,並構建攜帶Rag2 R229Q突變的OS小鼠模型;② OS小鼠模型的表皮屏障受損,皮膚菌群失調且TLR4表達升高,LPS誘導的皮膚炎症增強;③ OS患者與OS小鼠模型中,記憶T細胞/活化T細胞中的皮膚歸巢受體——皮膚淋巴細胞相關抗原(CLA)及CCR4表達升高,並與CCL17、CCL22的高表達相關;④ DSS誘導OS小鼠模型的結腸炎,可增加CCR4+ 脾臟T細胞的比例,並惡化皮膚炎症(表皮增厚、上皮細胞活化增強、Th1效應T細胞的皮膚浸潤增加)。

【主編評語】

Omenn綜合徵(OS)是一種罕見的免疫缺陷疾病,通常由RAG基因的突變造成,其特徵為嚴重的早發性紅皮病、腸道炎症、活化T細胞的大量組織浸潤。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OS小鼠模型的表皮屏障受損、皮膚菌群失調、活化T細胞的皮膚浸潤增加,而誘導小鼠的腸道炎症可導致皮膚炎症的惡化,同時,在OS患者中,同樣可觀察到T細胞的皮膚歸巢表型增強。(@szx)

【原文信息】

Cutaneous barrier leakage and gut inflammation drive skin disease in Omenn Syndrome

2020-04-17, doi: 10.1016/j.jaci.2020.04.005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Jack Chen,szx,王文東


點擊閱讀過去10天的日報:

05-04 | 為有效預防胃癌,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或須少吃辣

05-03 | 金梅林等高分突破,揭示腸道特定雙歧桿菌或抗流感

05-02 | 菌群相關代謝研究進展如何,這幾篇文章請別錯過

05-01 | 4月,最值得看的35篇菌群與腸道健康文獻!

04-30 | Eran Elinav重磅綜述:飲食對菌群和免疫的節律性影響

04-29 | 農科院GUT報導:褐藻寡糖或改善菌群,提高精子質量

04-28 | 應對自身免疫病,除了植提物,適量喝酒或也有效?

04-27 | 再添新證:腫瘤免疫治療前用抗生素,或縮短生存期

04-26 | 多篇新論文聚焦:吃什麼能防老年痴呆?

04-25 | 完美共生:近期植物微生物組研究頻發頂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