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定要被它糾纏一輩子嗎?神經纖維瘤的治療轉機何在?

好醫友 發佈 2020-05-19T06:08:11+00:00

5月17日是「世界神經纖維瘤病日」,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種目前還無法治癒的罕見疾病,進而支持和推動神經纖維瘤的治療研究。

5月17日是「世界神經纖維瘤病日」,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種目前還無法治癒的罕見疾病,進而支持和推動神經纖維瘤的治療研究。

什麼是神經纖維瘤?

神經纖維瘤(簡稱NF)是一種由基因突變導致的神經系統遺傳性腫瘤,有人將它比作「不死的癌症」,即使切掉了還會再長出來。

NF患者的分類



目前中國有55萬名NF患者,根據臨床表現和遺傳學類型可分為三類:

■1型神經纖維瘤病(NF1)患者

NF1型是神經纖維瘤病中最常見的類型,占90%,往往在兒童期確診,以皮膚「牛奶咖啡斑」和周圍神經多發神經纖維瘤為主要特徵。

■2型神經纖維瘤病(NF2)患者

NF2型的新生兒發病率為1/25000,通常在青少年期確診,主要特徵為雙側聽神經瘤,常合併腦脊膜瘤、星形細胞瘤及脊索瘤後根神經鞘瘤,前期常表現出耳鳴或耳聾的症狀。

■神經鞘瘤病患者

神經鞘瘤病最為罕見,它發生在脊髓及其他部位的神經組織上,另患者疼痛難耐。

手術適用情況

神經纖維瘤是不易惡變的良性腫瘤,若任其生長,一般可長到比較大。但由於腫瘤為多發病灶,往往難以根治。一直以來,NF的治療主要是對症處理及手術切除腫瘤。

手術只適用於以下幾種情況:

·腫瘤過大,妨礙身體活動

·面部腫瘤影響容貌

·有明顯壓迫症狀

·腫瘤生長迅速並有劇痛,懷疑惡變

相較其他的腫瘤手術,神經纖維瘤病的手術治療非常複雜,尤其當腫瘤位於面部時,對醫生和患者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真實案例

13歲的小美(化名)就是一名神經纖維瘤患者。

「孩子2歲的時候,我就感覺她的右臉比左臉略大一點,但不是很明顯,就沒放心上。到她9歲時越來越明顯了,我們找醫生看過,說是發育不良,也就沒有治療。」小美母親懊惱地說,1年多前,無意中看到小美上齶長了個東西,很突出,才趕緊帶她到大醫院看看。

醫生告訴小美母親,雖然這種腫瘤通常是良性的,少有惡變,但如果不加干預,將來會越長越大,孩子的臉會越來越不對稱。除了影響容貌,還可能侵犯顱面神經、頸動脈等,造成更大傷害。所以,最好能儘早手術治療。」

考慮到小美年紀小、病情複雜,醫院多學科專家越洋連線了好醫友醫療網頭頸外科專家、西達-賽奈(Cedars Sinai)醫療中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首席專家David M. Alessi(大衛·艾烈希)教授,一起討論如何在不損傷面神經、儘可能減少功能和外觀缺陷的情況下,通過手術清除腫瘤。



艾烈希教授出席中美遠程會診

會診中,艾烈希教授針對小美的病情細節,包括面神經、三叉神經等功能情況,與院內專家進行了仔細核實,並強烈建議進行核磁共振影像檢查,以明確腫塊是否侵犯到面神經和頸動脈,以及腫塊與周圍組織的界限情況,進而判斷是否有可能將腫瘤完整切除。

同時,艾烈希教授也建議進行基因檢測,以明確神經纖維瘤的類型。如果為NF1,可考慮參加MEK抑制劑治療神經纖維瘤的相關臨床試驗。

雙方醫生還共同討論了具體的手術操作方案,涉及手術切口的選擇、術中面部軟組織移除,骨質缺失可能性,以及傷口縫合、術後局部重建等問題。這些都為小美的成功治療奠定了基礎。

「無法治癒」的神經纖維瘤,迎來里程碑新藥



上月,美國FDA批准了史上首款治療神經纖維瘤的突破性療法藥物——MEK抑制劑Selumetinib(Koselugo),用於2歲及以上1型神經纖維瘤病(NF1)兒童患者,這些患兒為有症狀、無法手術的叢狀神經纖維瘤(PN)患者。

在Koselugo獲批前,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對該藥進行了全面的臨床試驗。在這些臨床試驗中,超過70%患無法手術治療的叢狀神經纖維瘤的NF1患者,腫瘤縮小了20%-60%。

除了肉眼可見及實際的腫瘤縮小外,患者還報告身體功能增強,疼痛減輕,活動能力提高,以及情緒和心理狀態改善等。在這些患者中,82%持續緩解時間達12個月或更長。

目前,還有多種其他的MEK抑制劑處於臨床試驗中,如Mirdametinib。這些新藥的問世,都有望讓NF患者過上新的生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