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如此艱辛,你要擁有智慧:學會這種思維,看穿問題本質

學習委猿 發佈 2020-05-06T11:40:53+00:00

小學時看過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給我的印象很深刻。炎炎夏日,一匹小馬馱著幾袋鹽往目的地走著,它累得口乾舌燥。這個時候前面出現了一條小河,小馬歡快的跑過去喝水,結果一不小心摔倒在河裡。小馬連忙爬起來,起來後發現身體輕便了許多,跑起來也沒有那麼累了。幾天後,主人讓它馱了幾袋棉花。


小學時看過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給我的印象很深刻。

炎炎夏日,一匹小馬馱著幾袋鹽往目的地走著,它累得口乾舌燥。這個時候前面出現了一條小河,小馬歡快的跑過去喝水,結果一不小心摔倒在河裡。小馬連忙爬起來,起來後發現身體輕便了許多,跑起來也沒有那麼累了。

幾天後,主人讓它馱了幾袋棉花。再次走到河邊的時,小馬想起了上次的經歷,毫不猶豫的摔倒在河裡。可是這一次,它卻發現背上的東西仿佛重了百倍,差點沒爬起來。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小馬顯得很蠢,但是它的做法卻是我們大部分人做決策的方式:根據過往的個人經驗。

根據過往經驗做決策,確實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決策方式。父母輩的人總是跟我們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又或者「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都是因為信奉這種決策方式。

但是,如今時代變化之快,已遠遠超過我們經驗積累的速度。根據個人經驗做決策,也越來越有局限性。如果問「一天之內做決策最多的人是誰?」,我想查理·芒格應該榜上有名。

作為股神巴菲特的導師,查理·芒格的決策方式不是個人經驗,而是各種思維模型。他認為學習並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識,而是要尋找更好的決策依據。這個更好的決策依據,就是那些經過廣泛驗證的原理和規律,芒格稱之為思維模型。

為什麼說用不同學科的原理和規律作為決策依據比個人經驗更有效呢?

這是因為,學科原理是大樣本抽象出來的定律,並且經過了科學實踐和驗證,它比一個人的經驗更可靠、更廣泛,嚴謹驗證過的結論比個人隨機的總結更可靠。

用那些超越了個人有限經驗,被人類嚴謹、反覆驗證的跨學科原理和規律做決策依據,我們作出正確決策的機率就會大幅提升。

什麼是多元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最早是由查理·芒格提出來的。什麼是思維模型呢?我想所謂思維模型就是我們每個人做決策思考問題時的「思維模板」,或者說是解決問題的套路。

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常常會說他是理科生,所以他會這麼想。又或者我是文科生,所以我跟你思考問題的方式不一樣。

也就是說我們能清晰的感受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套路,並且這個思維套路跟我們的人生閱歷、教育背景等有很大的關係。

比如,做生意的商人,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如何利益交換;而一個律師,遇到問題時想到的往往是如何理性地講道理;如果是一個藝術家遇到問題,恐怕首先需要的是情緒宣洩。

我們可以看到,絕大多數人在思考做決策時,都只局限在自己的領域內。

羅振宇在一篇文章中說道:「只要是人類的思維模型,都必然體現的是一個殘缺的世界,都必然忽略了真實世界的某個部分。當絕大多數人在用某種模型思考問題的時候,你能在關鍵問題上用不同的模型思考問題,你就容易獲得認知優勢。」

多元思維模型,就是在遇到一個問題時,要多角度、多層次、跨領域的思考問題背後的底層規律。擁有錘子的人,看什麼都像釘子,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給自己配置一套工具庫。

加深思維模型的深度

成甲在《好好思考》一書中指出:有效多元的思維模型體系={解決複雜問題所需的思維廣度}*{解決複雜問題所需的思維深度}。

也就是說,我們解決問題時決策依據的有效性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思維模型的深度;二是思維模型的廣度。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如何加深思維模型的深度。成甲認為,從理解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的深度上來看,我們可以把思維模型分為四個層次:

  • 第一層次:經驗技巧,出自實踐總結,比如「打蛇打七寸」
  • 第二層次:方法流程,通過一系列的抽象總結,把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案標準化、流程化。比如在分析是否需要轉行時,所用到的SWOT分析法:通過評價自身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外部競爭上的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
  • 第三層次:學科原理,源於經過科學方法驗證的規律,比如經濟學中的「邊際遞減效應」
  • 第四層次:哲學視角,人類理性思辨思考問題的方式,比如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質

如何加深我們的思維模型呢?這需要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從這四個層次,不斷深挖因果邏輯鏈。

舉個我最近學習的例子。我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故事大概如下:

有一個老爺爺退休了,退休後他只想過安靜的生活,但是每天總是有一些孩子在他家門口嬉戲打鬧,擾的他不得安寧。老爺爺為了把他們趕走,想到一個好主意。老爺爺對孩子們說,自從退休後,他其實非常的孤獨,你們的到來讓我感到了快樂,只要你們每天都來這裡玩耍,我就給你們每人每天一元錢。

孩子們非常開心,每天都來他的門口玩耍。一段時間過去後,老爺爺對孩子們說:我現在經濟條件不好,只能每天給你們5角錢。獎勵減少了一半,孩子沒並沒有說什麼。又過了幾天,老爺爺對他們說,我現在沒什麼錢了,我只能每天給你們兩分錢。

孩子們一聽,都非常憤怒,想著才兩分錢,太少了。從那以後,孩子們再也不來老爺爺門口嬉笑玩耍了,老爺爺獲得了他想要的清凈。

看完這個故事,我覺得這個故事對我有很大的啟發,我就開始從思維模型的四個層次進行思考:為什麼我會覺得這個故事對我有啟發呢?

  • 首先,經驗技巧層,我想到了古時官場的一種謀略: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古時帝王為了收回功臣的權利而又不想落人口實,往往先給予對方更大的自主權,然後等待對方犯錯,再一舉收回權利。
  • 然後,方法流程層,滴滴在剛開始推出來時,有大量的打折優惠活動,後來在我們都習慣了用滴滴,而不是計程車後,即使沒有優惠活動,我們依然優先選擇滴滴打車,而不是計程車。這是一種商品推廣流程,先「誘惑」消費者形成行為習慣,讓用戶形成對產品的一種依賴,然後再抽回「誘惑」。
  • 第三層,學科原理層,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是「厭惡損失」,具體描述為同樣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也就是說損失一塊錢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獲得一塊錢的快樂。
  • 第四層,哲學視角,這個就是從人性的弱點出發,來理解這個問題。

當我們從這四個層次,來深挖一個現象或者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的背後的四層思維模型時,那我們對現象的本質會看的更清楚。雖然每一層次都能有效解釋問題現象,但是我們在下層提煉出來的思維模型,能批量的解決類似問題。

擴展思維模型的寬度

對任正非的管理思想感興趣的人,都知道他在2011年的時候提出了「熵」和「耗散結構」這兩個概念。

他在2011年的公司市場大會上說,「公司長期推行的管理結構就是一個耗散結構,我們有能量一定要把它耗散掉,通過耗散,使我們自己獲得一個新生。」

可是這兩個概念都是屬於熱力學的,根本不是管理學的中的原理。任正非把管理結構理解成一個耗散結構,然後用「熵減」的思維模型,來規避公司變成了一個封閉的死系統。

任正非能從熱力學中找到解決當前管理公司遇到的問題,是因為他對問題有全局性理解。全局性的理解,來自於我們寬廣的知識面。

平常在工作生活中,我們不能只局限於自己的領域,要多方面涉獵各個學科的底層規律和原理。查理·芒格說,曾在一次演講中說道,「要做到掌握多元思維模型體系,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原理,並經常使用它們——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幾種。大多數人只使用學過的一門學科的思維模型,比如說經濟學,試圖用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

對此,查理·芒格認為我們應該學習如下四個學科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規律:

  • 理解物質世界的基礎學科,如物理學、數學、化學等。
  • 理解群體系統規律的學科,如生物學、經濟學、社會學等
  • 理解複雜系統規律的學科,如複雜性科學、人工智慧、哲學等。
  • 理解精神世界的人文學科,如心理學、美學、宗教、歷史等。

除了學習擴大我們涉獵的範圍,在工作生活中,我們也要嘗試用不同學科的原理來解決當下遇到的問題。

成甲有一家諮詢公司,他曾分享過一件事情,他的公司市場部的同事跟他抱怨說:最近每天都在接觸新客戶,溝通工作量很大,要是有個水晶球一下就能知道別人在想什麼就好了。

這個同事的話啟發了成甲,他就想:水晶球是沒有,可是,有沒有方法能快速了解一個人的想法呢?

經過思考後,他對這位同事說到:你要想想,有哪些行業的人會比你更想解決這個問題、更頻繁地遇到這個問題?

同事經他一點撥,想到HR每天要面對大量陌生的應聘者,需要了解他們的各種想法;還有警察審訊犯罪嫌疑人時,也需要快速了解對方的想法。他們應該有很多快速了解人的經驗。

順著這個思路,他找來人力資源中介紹招聘面試經驗的書,還找來FBI破案時快速對人做出判斷的書,甚至想到曾國藩帶因為兵打仗要與大量的人合作,專門寫過一本如何識人的書。

通過這種方式,這位同事從人力資源、軍事、審訊、動機心理學等多個領域尋找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型,想到了很多解決策略。

獵豹CEO傅盛寫了《認知升級三部曲》的系列文章,在文章中他指出:認知,幾乎是任何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我們要想獲得這種優勢,不能光靠知識和經驗的積累,而是要掌握多元思維模型,從不同層次和不同角度,要理解認識這個世界。

每日更新、只說職場、歡迎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