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初讀書人懷念蒙元,為什麼朱元璋以推翻蒙元為任?

瀲熙教書法 發佈 2020-05-06T20:42:16+00:00

以上資料與曲阜存檔案相符,如曲阜所存南譜記載「世祖皇帝及時宰之意謂洙當襲爵無疑洙乃以子非親出而又志欲回南,上章力辭而行」「津子公許改名思許繼洙後不過,不管怎麼說,元朝和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民族壓迫和民族不平等,但那畢竟是中華民族內部的事情,是人民內部矛盾

傳統思維
象徵著儒家文化傳統正宗、世世代代享受朝廷恩寵的天下第一家族:曲阜孔氏家族,卻總是一點氣節都沒有,立即見風使舵,背主求榮,轉向新的主人。
元朝如此,清朝也是如此。
孔氏家族是中國族譜最完整的家族,自孔子在公元前551年出生後,歷經2500年,孔氏家族一直長盛不衰屹立不倒,完全不受朝代更替的影響。孔子是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開創了儒學,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學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學說歷兩千年,孔子的成就與地位自然不用多說,西漢以後很多朝代對孔子有很多追封,如西漢漢平帝劉衎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元宏稱孔子為「文聖尼父」,唐玄宗李隆基封孔子為「文宣王」,西夏仁宗曾頒布詔令「尊孔子為文宣帝」,元成宗為孔子加銜「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陬邑,為陬邑大夫。叔梁紇與原配施氏連生了9個女兒,叔梁紇在72歲時娶了18歲的顏征在,生孔丘仲尼。為得子,叔梁紇曾在尼丘山上求拜,故給孔子取名丘,字仲尼。孔子以後七代單傳,直到孔子的第八代孫孔謙時,孔謙生三子孔騰、孔樹、孔鮒,孔氏家族才開始開枝散葉。漢高祖十二年,劉邦封孔子九代孫孔騰為奉祀君,自此孔子的嫡子長孫便有了世襲的爵位,從漢高祖皇帝劉邦之後的近一千年時間裡,封號雖屢經變化,但是對孔子嫡系長子長孫不是封侯就是封公。公元1055年,宋仁宗趙禎改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嫡長孫孔宗願為衍聖公,從此後世孔子嫡系長子長孫一直沿襲此封號。1935年,民國政府取消衍聖公稱號,改封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長孫,襲封三十一代衍聖公孔德成,成為末代衍聖公,首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從孔子第四十三代孫文宣公孔仁玉開始,歷任文宣公和衍聖公皆兼曲阜縣令。衍聖公明清時期為正一品官階,列為文臣之首,享有較大的特權,其居住的孔府,是全國僅次於明清皇宮的最大府第。歷朝歷代,無論風雨怎樣變換,孔氏家族皆屹立不倒,無論是漢族政權還是中國少數民族政權,對孔氏家族皆尊崇備至,曲阜孔氏家族受歷代帝王追封賜禮,譜系井然,世受封爵。中國歷史上王侯將相來來往往此起彼伏,只有曲阜衍聖公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個經久不衰、世代輝煌、地位顯赫的特殊公爵,孔府實乃中國歷史上的天下第一家。
第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開始,由於宋金元三朝並起紛爭,使得孔子後裔冊封出現了南宗和北宗。北宋滅亡以後,宋欽宗九子趙構渡江於臨安建立了南宋政權,孔端友率領部分族人隨高宗南遷,在浙江衢州建立孔府孔廟,是為南宗。宋廷南遷後,劉豫建立了偽齊政權,封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之子孔璠為衍聖公,主持曲阜孔廟祀事。公元1139年,金熙宗繼封孔璠為衍聖公,是為北宗。南宋和金對立期間,南北各有一個衍聖公,稱為二宗並立時期。公元1295年,元成宗因孔之全長子孔治主持祀事三十餘年有功而奉詔襲封衍聖公,結束了長達一百多年的雙宗並立。元仁宗延佑二年,孔氏族人上書皇帝,說孔治之子孔思誠是庶支,仁宗皇帝派大臣元明善調查,並親取孔氏族譜查考,確定宗子繼承人應該是孔思晦。元仁宗於延佑三年罷黜孔思誠而以孔思晦襲封衍聖公,並授階為中議大夫,列正四品,至此,衍聖公的繼承才結束了宋金元三朝時混亂的局面。
內孔外孔
周時除孔子孔姓外,還有衛國孔姓、陳國孔姓、鄭國孔姓等。公元442 年,南北朝劉宋文帝詔令蠲免孔景等五戶的課役,專司林墓洒掃。孔景等本不姓孔,因隨主改姓,稱洒掃戶。
五代後梁乾化間,公元913 年,孔景後人孔末乘時不綱,欲冒聖裔,潛通亂民殘滅曲阜孔氏,並弒四十二代宗子孔光嗣。那時孔光嗣的兒子孔仁玉出生才九個月,幸好其母張氏抱回外祖家,幸免於難。
後至公元930 年(後唐明宗長興元年),魯人將孔末奪爵之事告於官。朝廷殺孔末,孔仁玉襲爵,被朝廷授予縣主薄,後封文宣公,後來的二十派六十戶皆仁玉一人之後,所以稱為中興祖。然孔末之孫仍屢冒聖裔,而屢被清除。而孔仁玉的外祖家則成為孔家的世代恩親,世稱張姥姥。
傳說將張氏訛為保姆,純屬民間演義。
南宗北宗
南宗的世系
據《衢州孔氏南宗家廟志》一書載:
孔氏南宗世系由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開始,第四十九代孫孔玠,字錫老,端友弟端操子,過繼於端友為嗣。
第五十代孔搢,字季紳,玠子。
五十一代孔文遠,字紹先,搢子。
五十二代孔萬春,字耆年,文遠子。
五十三代孔洙,字思魯,一字景清,號存齋。萬春子。元至元十九年(1282)世祖忽必烈議立孔子後,眾臣皆以寓衢者為大宗。遂召衍聖公孔洙赴闕,欲令其載爵回曲阜主持奉祀。孔洙以先世廟墓在衢,不忍離去,毅然讓爵於曲阜宗弟孔治,並以母老為由,乞求南還。世祖贊曰:「寧違榮而不違道,真聖人後也。」拜孔洙為承務郎、國子監祭酒兼提舉浙東學校,給俸養廉,並予護持林廟璽書。正宗之罷封自此始。
第五十四世孫孔思許,先名公許,字與道。孔洙無子,以孔傳(即孔若古)六世孫孔津長子思許為嗣。
五十五世孫孔克忠,先名宏,字信夫,一字獻夫。思許亦無子,以兄思栗子克忠為嗣。五十六世孫孔希路,又作希輅,原名希魯,字士正,克忠子。五十七世孫孔議,字明伯, 希路子。
五十八世孫孔公誠,字貴文,議子。
五十九世孫孔彥繩,字朝武,公誠子。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衢州知府沈傑奏請朝廷,授南宗派五十九代孔彥繩為將仕郎,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奉衢州先聖廟祀。是為孔氏南宗再次受襲封之始。關於五經博士一職,「家廟志」一書是這樣介紹的:「雖然明武宗封賜南宗嫡長裔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一職,但官秩僅正八品,與明代正二品的衍聖公地位相差太遠」。《孔子世家譜》為孔氏家族總譜。孔子世家譜以其延時之長,纂輯之廣被譽譜牒之冠。同時各支派各有自己的支譜。各支支譜需要報衍聖公府審核備案。

重回北宗

元元

貞元年(1295),北宗五十三代孔治襲封衍聖公,正式為全族宗子,傳五十四代思晦,再傳五十五代克堅、五十六代希學,希學為大宗戶始祖,爵位一直傳至七十七代孔德成。


南宗與曲阜衍聖公的關係

大宗主衍聖公對衢州翰林博士擁有絕對的管轄權。衢州翰林博士必須隨時將情況報明衍聖公府。

清代對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有嚴格的規定,將應襲者的親供與里鄰、親族甘結,附上應襲者三代履歷由西安縣逐級轉呈,經衍聖公批示,呈請吏、禮部選任。吏、禮部批准後,經予文憑,咨文衍聖公府,轉發至翰林公署。衢州翰林博士接到文憑後必須在規定期限內到任,延期不得超過一個月,並將到任時間上報衍聖公府,轉報吏、禮部。民國二年北洋政府頒布《崇聖典例》保留衍聖公爵位,改衢州世襲五經博士為世職「南宗奉祀官」,奉祀官的承襲由衍聖公咨文「地方行政長官呈明內務部核准」,承襲過程中仍需族長、各支房長及鄰右出具甘結,附上應襲者三代履歷相關宗圖,印花稅洋一元,付衍聖公府掌書廳監印等手續費30 元,一併呈衍聖公府,再由衍聖公府將相關文件及印花稅交由山東省長轉呈內務部。待內務部批准後,發給任命執照,經山東省長交衍聖公府,再札付南宗奉祀官收悉。

現存孔氏南宗《欽定孔氏家規》是明正德元年(1506)衢州知府沈傑制定,並上奏朝廷欽准刊行。

第一條:遵制典。要求孔氏南宗子孫嚴守本分,遵崇制典,不得覬覦北宗衍聖公之職。為恐後世南北兩派子孫「互相嫌隙,妄起爭端」,因此嚴立規戒,「行令在衢子孫永遵制典,恪守祖風」,「有違者以不忠不孝論,審之重典,永不敘錄」。第七條:責報本。規定「南渡孔氏子孫,每十年一赴闕里,謁拜聖祖家廟,祭掃山林……就令會同南北宗譜,開保歷代子孫名諱,居曲阜縣者書引於前,居衢州府者書引於後……且以見我國家一統文明之化普及南北……」。以上資料與曲阜存檔案相符,如曲阜所存南譜記載「世祖皇帝及時宰之意謂洙當襲爵無疑洙乃以子非親出而又志欲回南,上章力辭而行」「津子公許改名思許繼洙後

不過,不管怎麼說,元朝和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民族壓迫和民族不平等,但那畢竟是中華民族內部的事情,是人民內部矛盾。孔氏家族的投靠新主,尚有可以理解之處。但抗日戰爭期間,孔氏家族的所作所為,就只有令人齒冷了。

根據中華書局所編《孔府檔案選編》,可以知道孔聖人的後代、以衍聖公為代表的孔家人,是如何在抗日戰爭期間苟活的。
1938年,曲阜淪陷,孔令煜、孔德成立即宴請日軍侵華頭目田嵨、久保添、沖田、鯰川、漆谷、奈良等人,以加強「中日友善」。
此後,孔令煜立即和汪偽政府打得火熱。他為汪偽政府站台,在紀念孔子誕生時,居然於電台公開發布《復興東方文化擊滅宿敵英美完成大東亞聖戰》,要隆重舉行國祭,並大肆鼓吹中日友善,文中說:「友邦日本,……既著先鞭,我國當策後效,以與共存共榮。」「適值參戰朝廷之時,定能與友邦聯為一體」。
1942年5月31日,經汪精衛日偽政府批准,恢復了禮孔典禮,大漢奸、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親到曲阜祭孔,並稱「惟先師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刪定六經,師表萬世。茲來闕里,瞻仰宮牆,敬薦馨香。」1943年3月,汪偽政權成立三周年,孔令煜馬上予以電賀,稱汪精衛「遵引國父遺教,收回各租界及治外法權,國際地位從此增高,得與世界列強齊驅並駕,旋轉乾坤之功,實為從前所未有。」
可以說,孔聖人衍聖公於天崩地裂之時,不死不隱不走,居然風光無限地當上了大漢奸,實在是丟了孔夫子的臉。
如果再把視角拉開,數千年來,歷代衍聖公都是深受國恩,卻並沒有培養出一個忠臣義士,鼎革之季,非但從無抗節之舉,反而總是立即主動獻表迎降。
在他們的眼中,才不會有什麼家國情懷,打得響的,永遠只會是他們個人的小算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