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嗎?護士長:或與這3個個因素有關,要謹慎

楊護士長談健康 發佈 2020-02-12T13:36:06+00:00

糖尿病是由遺傳因素、免疫功能紊亂、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種致病因子,作用於機體導致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抵抗等而引發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徵。

糖尿病是由遺傳因素、免疫功能紊亂、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種致病因子,作用於機體導致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抵抗等而引發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徵。

其臨床上以高血糖為主要特點,典型病例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等表現,即"三多一少"症狀。但這並不意味著血糖升高一定就是糖尿病,所以哪些體檢查出血糖偏高的朋友們並不需要過度緊張,因為情緒的波動也會在一定程度影響血糖和血壓的檢測。

那人體正常的血糖值應該是多少?

常人群的空腹血糖水平為80-120毫克%(清晨測量值),空腹血糖超過130毫克%被稱為高血糖。如果隨機血糖值在11.1mmol/L標準之上,則可以診斷為糖尿病。如果兩次空腹血糖測量值都在7.0mmol/L標準之上,亦可診斷糖尿病。正常空腹血糖在3.89~6.1mmol/L範圍內,餐後2小時血糖基本低於7.8mmol/L。但如果出現餐後兩小時後血糖在7.8mmol/L~11.1mmol/L之間的情況時,則為糖耐量減低症狀。餐後兩小時血糖在11.1mmol/L標準之上,可基本診斷為糖尿病症狀。當然,上述標準均不考慮如感染、外傷等應激狀態。

什麼人需要定期測量血糖值?

1、40歲以上的人。

2、超重或肥胖,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

3、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以及高血壓、血脂異常人群。

4、長期接受抗精神病、抗抑鬱和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患者。

此外,妊娠期女性受激素波動的影響很可能出現妊娠糖尿病,一般建議女性在懷孕24~27周時進行"糖篩查",口服50克葡萄糖一小時後測算血糖。

若檢測血糖值偏高,需要排除哪些因素?

一、生理性因素

1、比如像進行劇烈的運動之後會出現高血糖,往往是由於水分流失太多出現的瞬間高血糖。

2、比如情緒突然激動也會導致高血糖,所以在檢查血糖的時候也應該保持平靜的心態。

3、比如進食一些甜食也會導致高血糖,甜食物是導致高血壓的主要來源。

4、甚至自身患有胃傾倒綜合徵,也會導致高血糖。

二、孕期因素

1、孕期營養過剩,為了滿足胎兒對營養的需求,攝入過多的營養導致這些食物對身體的胰島帶來一定的刺激,進而使胰島素的分泌沒有辦法滿足身體需求,會讓血糖上升。

2、孕婦在懷孕期間身體的激素會有所變化,特別是在懷孕20周左右,會讓身體的生長激素會持續上升,在這個階段如果沒有注意就極其容易導致妊娠糖尿病。

三、生活因素

1、情緒的波動容易引起血糖的變化,當人情緒激動或者精神壓力重時,體內腎上腺激素分泌會增高,導致血糖升高。

2、長期熬夜或睡眠不足,體內的松果體素分泌會減少,胰島素拮抗增加,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從而導致血糖升高。

3、肥胖人群容易出現內分泌失調的問題,胰島分泌胰島素功能下降,對血糖的調節能力下降,從而引起血糖升高。

4、缺乏運動的人無法促使肌肉組織對葡萄糖的消耗,有從而加重糖尿病的發病率。

5、飲酒可以導致低血糖,也可導致高血糖。酒精可以抑制體內糖原異生和肝糖原的分解,打破了肝糖原與血糖之間保持血糖平衡的反應,可能引起高血糖。

那我們在生活中該如何預防糖尿病呢?楊護士提醒大家做好以下3點:

1、 多運動

有數據統計表明,大概有80%的糖尿病人是因為平時缺少運動以及過度肥胖而引起的,所以經常能夠堅持運動的人,可以降低糖尿病的風險,而對於已經患上了糖尿病的人來說就更應該重視有規律的運動,這是控制血糖安全可靠的一種方法,而且效果相當不錯的。

糖尿病人每天應該堅持半小時的運動,最好是採取步行和慢跑以及太極拳等運動方式,既能降糖,而且能維持很好的健康狀態。糖尿病人在平時堅持運動,能夠很好的調節血壓和血脂,可以增強心肺功能,能夠減輕體重,所以可以減少多種併發症的風險。

2、 多睡會

現在很多人因為工作以及生活上的壓力讓自己經常熬夜,導致出現睡眠不足的現象,但是睡眠不足會讓自己的身體出現勞累,一旦勞累就會讓身體體內的激素分泌出現異常,而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種代謝異常而導致的疾病,身體內激素以及內分泌出現異常就容易讓糖尿病出現。因此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以及讓自己有足夠的睡眠時間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有足夠的睡眠也能讓自己精神良好,不會總是感覺到疲勞。

3、做好對血糖的監測並按時按量用藥

尤其是中老年人想要控制血糖預防併發症的到來,必須對血糖進行監測,最好能夠買一個家用檢測血糖儀,既方便記錄,又能夠直觀的表現自己血糖控制的情況。#糖尿病##青雲計劃#

建議老年人一定要按時按量的吃藥或者注射胰島素,為此可以設定鬧鐘或者尋求家人的幫助,讓家人提醒吃藥。@頭條健康@南方健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