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慢性肝病的關鍵一點

悅讀中醫 發佈 2020-03-19T07:53:41+00:00

小編 導 讀中醫藥在治療慢性疾病方面獨具優勢,肝臟疾病就是其中之一。在中醫治療慢性肝病的過程中,「養陰法」是中醫的一大策略。

小 編 導 讀

中醫藥在治療慢性疾病方面獨具優勢,肝臟疾病就是其中之一。在中醫治療慢性肝病的過程中,「養陰法」是中醫的一大策略。不過,「養陰法」聽起來簡單,在臨床運用時大有講究,針對不同情況還細分有多種治法。今天是全國護肝日,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學習下在肝病治療中,不同的養陰方法應該使用哪些藥物。


慢性肝病以正虛邪戀、虛實夾雜為主要病理持點,其正虛多為客邪留連日久或治療失當所致,又以陰虛最為多見,大量臨床資料表明,在慢性肝病辨證論治過程中恰當地運用護陰、存陰、養陰、滋陰等法,對提高臨床療效,改善預後轉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柔肝養陰法

適用於肝陰虧虛,肝體失柔者。臨床症見低熱,肝區隱隱作痛,綿綿不休,勞累後加重,眩暈,失眠多夢,乏力,雙目乾澀或視物不清,甚或肢體拘急痙攣,舌淡紅,脈沉細弦或弦細數。《內經》云:「肝欲酸。」葉天士亦提到:「肝為剛髒,非柔潤不能調和也。」

選藥以酸甘柔潤為主,以順其條達之性,馴其剛悍之氣。代表方劑如一貫煎、歸芍地黃湯等。藥如沙參、麥冬、生地黃、白芍、枸杞子、山茱萸、當歸、酸棗仁、烏梅、木瓜等。現代醫學證明:肝細胞周圍pH值越高,肝細胞的破壞及轉氨酶的釋放也越多越快,辨證組方時有意識地選用一些酸味藥能加快降轉氨酶的速度,這是符合臨床實際的。

2.滋腎養肝法

適用於肝病日久,肝陰虧虛,下汲腎水,肝腎之陰並虧者。臨床症見脅肋隱痛不休,頭暈目眩,失眠多夢,耳鳴,心悸,腰膝酸軟乏力,時有五心煩熱,口乾舌燥,舌紅少苔,脈沉弦細數。

「肝腎之陰,非滋膩厚味,則無以復已耗之精。」選藥以味厚滋養之品為主,代表方劑如六味地黃丸、左歸丸、桑麻丸等,藥如生地黃、熟地黃、楮實子、牛膝、枸杞子、女貞子、黑芝麻、鱉甲、山茱萸、冬蟲夏草、魚鰾膠珠、桑椹子等。

3.培土養陰法

適用於慢性肝炎見脾陰不足者。脾陰不足,脾失濡運,精微不布,肝陰無由以生而久久不復。臨床症見形體消瘦,爪甲不華,倦怠乏力,口乾不欲飲,不思飲食或食後脹悶不適,手足心干而熱,大便不調(或便秘,或便溏,或先硬後溏),舌紅少苔而干,脈濡或微數。

《素問·刺法論》:「欲令脾實……宜甘宜淡。」選藥以甘平、甘淡、清靈健運為主,代表方劑如慎柔養真湯、益脾湯等。藥如白扁豆、山藥、太子參、蓮子肉、薏苡仁、芡實、雞內金、粳米、石斛、玉竹、枇杷葉等。

4.養陰和胃法

適用於津虧胃燥,納降失職者。臨床症見口乾咽燥,乾嘔惡逆,喜冷飲而量不多,胃脘部嘈雜或有灼熱,食欲不振或飢不欲食,大便燥結難通,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根據「胃喜柔潤,以通為用,得降則和」的原則,選藥以甘寒柔潤為主,代表方劑如沙參麥冬湯、五汁飲、益胃湯等,藥如沙參、玉竹、麥冬、木瓜、烏梅、竹葉、石斛、白芍、蘆根、甘草等。

5.清金制木法

適用於肺陰不足,木火刑金者,臨床症見肝區隱痛或灼痛,口乾咽燥,乾咳少痰,或有痰血鼻衄,便干溲黃,時有低熱,舌紅少津,脈細數。

選藥以甘涼濡潤為主,代表方劑如沙參麥冬湯,藥如沙參、麥門冬、竹葉、瓜蔞、百合、川貝母、玉竹、蘆根、生甘草、梔子、牡丹皮、藕節等。

6.益氣養陰法

適用於慢性肝病見氣陰兩傷者。臨床症見肝區隱痛,口乾納差,失眠多夢,氣短乏力,心悸,或自汗盜汗,易受外感,舌紅少苔,脈弦細或弱。

選藥以甘平為主,代表方如慎柔養真湯、生脈飲等。藥如山藥、生黃芪、太子參、生白朮、炙甘草、雞內金、黃精、五味子、大棗等。

7.滋陰清火法

適用於慢性肝病見陰虛火旺者。臨床症見肝區隱痛或灼痛,口苦,唇乾咽燥,五心煩熱,臥不得眠,或伴低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代表方劑如知柏地黃丸、滋水清肝飲等。藥如知母、黃柏、生地黃、十大功勞葉、鱉甲、白薇、秦艽、青蒿、梔子、牡丹皮等。

養陰之法除上述七法外,尚有養血育陰、滋腎清肝等多種方法。臨證具體應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從辨證論治角度出發,慢性肝病陰虛證雖可見肺胃津傷、脾陰肝血耗傷、腎精虛損等不同,但津液精血本是同源異出,相互化生,相互影響,故臨床用藥雖有側重,但能截然分開。

②陰虛一證,只要尚未出現較為明顯的腎精虧虛的表現,選藥均以平補、清補為原則,或甘平、甘涼以濡潤,或酸甘以化陰。近年來有人報導:肝病陰虛型患者常表現為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而養陰法能使體內抗體存在時間延長,並優於滋陰法。

③人身之陰血賴脾之資生,養(滋)陰藥需經脾之運化方可被吸收,且前賢早有「陰藥礙脾」的明訓,故養(滋)陰的同時應酌配健脾助運之品。

④臨證應充分認識到「回陽易,救陰難」的特點,不可急於求成,正如繆希雍所言「難成易虧者陰也」「陰元驟補之法,非多服藥不效」。益陰之法,重要一個「守」字,所謂「養陰當不厭其煩也」。

養陰固然重要,而在治療上未虛先護,防患於未然則更具臨床意義。存護之法,除及時消除導致陰虛的各個不同病理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杜絕醫源性傷陰的發生,祛邪謹防傷陰。

辨治用藥時,注意儘量避免損害陰津或有意識加以衛護,亦即葉天士所謂「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如清熱利濕慎投苦燥,清熱解毒勿過苦寒。肝為剛髒,宜柔不宜伐,理氣藥多辛溫香燥,不可多用、久用,氣滯輕者一般選紫蘇梗、荷梗、桔梗、枳殼、鬱金、佛手、香櫞、砂仁、陳皮、八月札、白蒺藜等芳香舒氣之品;氣滯重者及有積滯或痞塊者,方可用香附、青皮、枳實等辛宣破結之品,並酌配白芍、木瓜、沙參、當歸、枸杞子等以柔肝養血。再加氣虛者補氣勿太過,應以清補為主,藥如太子參、山藥等,同時佐以陳皮、茯苓等疏利之品,勿使壅滯氣機,以防「氣余化火」。

有哪些中藥在肝病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針對不同種類的肝病,臨床組方遣藥時分別要遵循什麼原則呢?更多肝病用藥解析,盡在《肝病用藥十講》——

本書是論述肝病用藥的專著。全書共列十個專題,對肝病用藥的研究現狀、存在問題、有關理論探討、原則方法、經驗總結、現代研究等進行了系統闡述,並詳細介紹了100味肝病常用中藥,提出了獨到新穎的見解,還通過驗案介紹和臨床總結展示了個人的用藥經驗,既具有學術價值,又切合臨床實用,是肝病臨床工作者不可多得之參考書。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肝病用藥十講》(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尹常健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