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教育系列知識--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馬方明醫生 發佈 2020-05-07T23:25:02+00:00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醛固酮的作用機理。醛固酮是是由腎上腺皮質球狀帶分泌的的鹽皮質類固醇。其主要作用是調節細胞外液容量和電解質的激素。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醛固酮的作用機理。

醛固酮是是由腎上腺皮質球狀帶分泌的的鹽皮質類固醇。其主要作用是調節細胞外液容量和電解質的激素。

作用原理:醛固酮進入遠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細胞後,與胞漿內受體結合,形成激素-受體複合體,後者通過核膜,與核中 DNA 特異性結合位點相互作用,調節特異性 mRNA 轉錄,最終合成多種醛固酮誘導蛋白,進而使管腔膜對 Na+ 的通透性增大,線粒體內 ATP 合成和管周膜上鈉泵的活動性增加。從而導致對 Na+ 的重吸收增強,對水的重吸收增加,K+ 的排出量增加。

當醛固酮分泌增多時,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水鈉的重吸收增加,對鉀的排除增多,從而導致高血壓和低血鉀。若醛固酮的增多是由於腎上腺皮質分泌過多而引起,稱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卡托普利(Captopril)是一種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可以抑制血管緊張素 Ⅰ 變成血管緊張素 Ⅱ。

在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里,當體內血壓下降或血鈉減少,可以刺激腎球旁細胞分泌腎素增多從而使血管緊張素 → 血管緊張素 I → 血管緊張素 II 的過程增多,血管緊張素 II 增多刺激腎上腺分泌醛固酮增多,醛固酮使水鈉重吸收增多,從而達到體內水、鈉平衡。

當正常人服用卡托普利可以抑制血管緊張素 Ⅰ 變成血管緊張素 Ⅱ,使血管緊張素 Ⅱ 減少,從而抑制醛固酮分泌。但對於自主分泌醛固酮的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服用卡托普利則無明顯的抑制作用,因此服用卡托普利用於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診斷。


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患者取坐位或站位 1 h 。

第二步:抽血(測血漿腎素活性、血醛固酮、皮質醇、血管緊張素 Ⅱ 及血鉀)。

第三步:口服 50 mg 卡托普利 。

第四步:保持坐位1小時抽血(抽血內容同前)。

第五步:保持坐位2小時抽血(抽血內容同前)。

注意事項:

結果分析:

點評:


正常人輸注鹽水,血鈉及血容量的增加,抑制腎小球旁細胞腎素的分泌,從而抑制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的分泌,使血中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水平降低。

但自主分泌醛固酮的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則無明顯的抑制作用,從而用於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診斷。

具體步驟如下:

1. 試驗前必須臥床休息 1 h。(試驗時間在早上 8 ∶ 00~ 9 ∶ 00 開始。)

2. 抽血(測血漿腎素活性、血醛固酮、皮質醇、血管緊張素Ⅱ及血鉀)。

3. 4 h 靜滴 2L 0. 9% 生理鹽水。

4. 輸液完畢後抽血。

注意事項:

結果分析:

點評:


氟氫可的松是鹽皮質激素,是醛固酮的類似物。正常人服用氟氫可的松、高鈉飲食後,一方面是發揮鹽皮質激素作用,保鈉、保水,體內血容量過多,抑制 RAAS 系統,導致醛固酮減少,另一方面,體內氟氫可的松增多,作為醛固酮的類似物,負反饋抑制腎素的分泌,進一步使醛固酮水平下降。

但自主分泌醛固酮的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不受 RAAS 系統的調控,因此血容量的增多和類似物的負反饋都不能影響醛固酮水平。

具體步驟如下:

1. 服用氟氫可的松 0. 1 mg q 6 h × 4 d,同時補鉀治療(血鉀達到4 mmol / L)、高鈉飲食(每日三餐分別補充 30 mmol,每天尿鈉排出至少3 mmol / kg)。

2. 第 4 天上午 7:00 採血測血皮質醇。

3. 第 4 天上午 10:00 採血測血漿醛固酮、腎素活性、皮質醇。

注意事項:

取血時保持坐位。

結果分析:

點評:



正常人高鈉飲食,雖大量鈉鹽進入遠曲小管,促進鈉、鉀交換,使鉀排除增加,但血鈉的升高抑制 RAAS 系統,醛固酮水平降低,從而鉀排除減少,故血鉀改變不大。

但自主分泌醛固酮的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則無明顯的抑制作用,高水平的醛固酮促使腎小管鈉鉀交換,使尿鉀排除進一步增加,血鉀因而降低。

具體步驟以下:

1. 3 天內將每日鈉鹽攝入量提高至 >200 mmol(相當於氯化鈉 6 g),同時補鉀治療使血鉀維持在正常範圍。

2. 收集第 3 天至第 4 天 24 h 尿液測定尿醛固。

注意事項:

高鈉飲食試驗不宜在以下人群中進行:嚴重高血壓,腎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嚴重低鉀血症。

由於準備時間較長,操作繁瑣,臨床上較少用。

結果分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