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等著症狀去發現肺癌?原來專家們都是這樣診斷的

醫視屏 發佈 2020-05-09T12:07:54+00:00

在您開始閱讀之前,我要先在這裡糾正一個誤區:一定不要憑著症狀去警惕肺癌,建議在40到45歲左右這個範圍,開始每年規律的體檢,一定不要再照胸片了,要照胸部CT,尤其是對於有家族史的人更應該注意,這樣才是早發現早治療最好的方法。

在您開始閱讀之前,我要先在這裡糾正一個誤區:一定不要憑著症狀去警惕肺癌,建議在40到45歲左右這個範圍,開始每年規律的體檢,一定不要再照胸片了,要照胸部CT,尤其是對於有家族史的人更應該注意,這樣才是早發現早治療最好的方法。

說到肺癌診斷,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叫診斷?有兩種類型,分別是臨床診斷和病理診斷,這兩種診斷是不太一樣的,我們分開來講。

一、什麼是臨床診斷?

我們首先來設想一個情景,一個病人到醫院來看病,跟醫生講自己的症狀病史,然後醫生會對病人進行簡要的體格檢查,比如聽聽肺的呼吸音,摸摸有沒有腫大的淋巴結,等等,然後再開一些輔助檢查,比如抽血啊,CT啊、超聲啊,等等,綜合這些情況醫生會對病人作出一個初步的判斷,這個病人最有可能是什麼病,這個初步的診斷我們就叫臨床診斷。

那麼臨床診斷的重要特點是什麼?

就是診斷結果不一定100%準確,臨床診斷它只是在當時的這個情況下醫生作出的一個初步判斷,這個時間點,覺得患者最有可能是這個病。其實醫生在作出臨床診斷的時候,他的腦子裡想到的往往不止這一個病,而是有一個列表,按機率排序,最有可能是什麼病,如果不是,其次可能是什麼,以此類推。接下來,他會給病人開醫囑,日常有什麼注意事項,需不需要吃藥、吃什麼藥。病人照著醫囑先去治,然後觀察效果,如果說效果好、治好了,這時候才能驗證這個臨床診斷是正確的。如果效果不好,可能病情還更加嚴重了,那可能就是診斷的不太準確,可能需要再做一些別的檢查,再重新考慮其他的診斷,然後再去治,如此調整的過程在臨床中是非常常見的,也是無法避免的。所以,我們不能保證第一次的臨床診斷就一定能準確,臨床治療經常會需要有後續調整的這麼一個過程。

什麼是病理診斷呢?病理診斷相對於臨床診斷的重要特點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明確,跟臨床診斷相對應,病理診斷就是100%準確的!病理診斷不是醫生根據病史、檢查去推測去判斷的,它是對病灶標本的一個檢驗。我們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把病灶組織取出來,然後送到病理科去,做成生物課程里常見的那種切片,用顯微鏡看這個病灶細胞是什麼細胞,是炎症還是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的,然後做出診斷,這個是100%準確的。看著是什麼就是什麼。所以,病理診斷就是最終的診斷。

下面,我們來講醫院裡醫生是如何診斷肺癌的?

我們先說臨床診斷,臨床診斷肺癌靠什麼?常見的咳嗽咳血胸痛這些症狀都不是特別有判斷的價值,因為沒有特別的代表性,很多病也有同樣的症狀。實際在臨床中比較嚴謹的醫生,在初步的臨床診斷的時候都會避免提到診斷這倆字。我們再次強調,光看CT片子是不能100%的確定這個病灶到底是炎症還是腫瘤,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再厲害的專家他看著CT的片子他也不能100%確定這個病灶到底是不是癌,如果它確實特別像,那也應該跟病人說,這個90%是癌,甚至99%是癌,但是不應該說一定就是癌。所以,臨床考慮一個病灶像是肺癌的時候,我們更願意說它是疑似肺癌。

那麼下一步,我們就要開始針對這個疑似肺癌的病灶,展開系統的檢查和治療了。我們可以根據患者病情採取最適合的方法取到病灶組織標本,包括氣管鏡、肺穿刺或者直接做手術。不管通過什麼方式,最終取到組織標本進行病理診斷,就是用顯微鏡看這個細胞到底是什麼細胞,是不是癌細胞,這樣我們就得出100%準確的診斷。

這就是診斷肺癌的一個方法或者說過程。像是我們有一些經驗的大夫,或多或少可能都會碰到過這種病例,CT上看著病灶特別像癌,做手術切下來發現不是,最終病理診斷可能就是一個結核病灶,還可能是真菌感染到肺,然後在肺上形成一個真菌的感染灶,我們叫真菌球。我自己也碰到過,當時那個病人很年輕,四十多歲,CT查出來肺上有個結節,形狀看起來確實很像肺癌,病灶也不小,兩厘米多,病人當時就很難過,也很悲觀,後來做完手術發現還真就不是肺癌,一家人都特別開心,跟重生了一次似的。這種小機率事件確實發生過。

所以我們在取到病理診斷之前,我們做臨床診斷的時候心裡一定要清楚,這不是百分之百準確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