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為什麼選擇介入治療?看完恍然大悟

腫瘤科—陳智娟 發佈 2020-05-25T03:11:36+00:00

而介入治療呢,不象完全打開的那種暴露、開放似的手術,同時,也不是一種靠藥物來治療的手術,它介乎於二者之間,所以美國醫生給它命名intervention,就叫介入者治療。

什麼叫介入治療?我們知道,外科治療,是靠手術暴露後來做的;內科治療,靠服藥;而介入治療呢,不象完全打開的那種暴露、開放似的手術,同時,也不是一種靠藥物來治療的手術,它介乎於二者之間,所以美國醫生給它命名intervention(介入干預的意思),就叫介入者治療。「介入治療」就等於「不用開刀的手術」。

在大多數人中,知道腫瘤的治療包括手術、化療、放療等治療方式,雖然很多人也聽說過腫瘤的介入治療,但對介入治療還存在很多困惑和疑問。

腫瘤介入治療的優點

腫瘤的介入治療有哪些特色?

介入診斷活檢

腫瘤介入治療

腫瘤併發症的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在腫瘤多學科治療中的作用

介入治療以其微創、安全、有效的特點,逐漸得到其他科室及患者的認可,在腫瘤治療的決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腫瘤治療多學科會診中,無論是在診斷、治療還是併發症處理等方面,介入治療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四兩撥千斤,以微小創傷解決大問題。

介入治療對哪些癌症比較適用,療效比較好?

原發性肝癌既往有「癌中之王」之稱,主要是因為原發性肝癌在發現時只有1/5左右的患者有手術切除的機會,剩下4/5的患者往往只剩3-6個月生存期,因此素有「癌中之王」的稱呼,介入治療通過血管栓塞技術、局部消融技術聯合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等綜合治療技術可以有效控制病灶發展,門靜脈支架技術、粒子植入技術又能解決門脈癌栓的難題,經頸靜脈門體靜脈分流術則能解決肝癌、肝硬化所致的門脈高壓症狀(如嘔血、腹水、腹脹等症狀)。

介入治療技術出現後,使剩餘的4/5患者顯著延長了生存期,從而甩掉了「癌中之王」的帽子。

介入治療術前要注意哪些問題?

(1)術前要保證充分睡眠,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

(2)進行介入治療前1~2d用易消化少渣食物,以防止術後便結而用力排便導致穿刺部位出血。術前4~6h禁水禁食,以防術中嘔吐;

(3)穿刺部位如雙側腹股溝,會陰部應減少術後穿刺口感染,病情允許可淋浴,更換乾淨衣服;

(4)練習在床上排便,以適應臥床需要及肢體制動;

(5)術前排小便,特殊內腔道介入治療術前沖洗。

介入治療術後的常見反應

微創介入治療比較安全,副作用也輕,但術後仍需要病人及家屬配合,主要有:

(1)對於行血管介入的病人,術後需要穿刺點加壓包紮,伸直術側肢體並避免活動,臥床休息24小時以上,預防穿刺動脈出血,在此期間病人的飲食,大小便均應在床上進行。

(2)術後可根據病人情況,多飲水以促進造影劑的排泄,如無噁心、嘔吐即可進軟食、半流食或流食,要求清淡且營養豐富容易消化,如稀粥、牛奶、蛋湯、冬瓜湯等,術後當日主張病人少量多餐,以免引起不適。

(3)家屬應注意觀察患者有無下肢變冷、發紫、傷口有無滲血等情況。出現下列情況應及時報告醫護人員:穿刺部位血腫或活動性出血致傷口敷料浸濕;穿刺側遠端肢體感覺異常;出現頭暈、心悸及其他不適;嘔吐物或大小便有出血情況;胸腹部疼痛、呃逆、發熱、呼吸困難等。

(4)術後有一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畏寒、發熱、疼痛等不適應及時告知醫生,給予對症治療。

好了,今天的話題我們就探討到這裡,我是腫瘤科醫師一陳智娟,如果您想了解腫瘤相關的問題,點擊左下方「了解更多」立即諮詢醫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