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升高,戴口罩引發「危肌」患者增多!醫生髮出提醒

直播大慶 發佈 2020-05-25T17:49:20+00:00

日前,小馮來到武漢市第一醫院皮膚科,接診的皮膚科陳柳青主任檢查發現,小馮臉上出現痘痘、粉刺,還有的出現紅腫,診斷她是痤瘡,可能跟長時間戴口罩有關。

入夏以來,

  武漢的溫度逐漸升高,

  一些市民長期戴著口罩

  出門上班、坐車、趕路、逛街等,

  出現了各種皮膚問題。

  日前記者在武漢一些

  醫院皮膚科了解到,

  因夏天戴口罩

  出現「危肌」的患者增加,

  有醫院甚至接診量較之前翻一番。

  那麼,

  夏季戴口罩如何預防皮膚不適?

  24日,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每天戴口罩近10個小時

  女白領臉上瘋狂爆痘

  24歲的漢口女白領小馮最近心煩不已,原來,她復工1個多月來,每天戴著口罩上班,因工作比較忙,需要在辦公室呆近10個小時,口罩也很少取下來。

  上班一個多月以來,她的臉部、下巴等經常戴口罩的地方,被捂出了不少痘痘,上面還冒出小白點,一按還挺疼。

  日前,小馮來到武漢市第一醫院皮膚科,接診的皮膚科陳柳青主任檢查發現,小馮臉上出現痘痘、粉刺,還有的出現紅腫,診斷她是痤瘡,可能跟長時間戴口罩有關。陳柳青為其開了一些含有抗生素的軟膏,目前小馮正在遵醫囑進行治療。

  「人們戴上口罩以後,會造成局部濕熱、悶熱環境,尤其是夏天溫度高,會造成局部濕度比較大,使得皮膚的水合程度比較高。」陳柳青表示,皮膚的水合程度較高后,會引起皮膚不適,皮膚與口罩的摩擦,增加了爆痘的機會。

  面部起紅疹瘙癢

  中年女患上接觸性皮炎

  除了痤瘡外,接觸性皮炎,也是夏季因戴口罩引發的常見皮膚問題之一。

  35歲的劉女士是位愛美人士,平時愛嘗試各種各樣的護膚品和彩妝。

  最近,已復工一個月的她,臉上長出不少紅疹,還十分癢,剛開始,她以為是自己新入手的乳液造成的,就停用了化妝品一段時間,每天就擦點保濕水就上班了,誰知過了幾天,紅疹越來越嚴重,癢得她無法上班,她於是來到武漢市第一醫院皮膚科就醫。

  皮膚科陳柳青主任為她做了詳細檢查,發現劉女士面部的紅疹主要集中在兩頰和下巴,界限特別清晰,結合劉女士的敘述,陳柳青了解到她每天戴口罩的時間較長,不僅在工作單位戴,在家裡也時常戴了口罩,只有吃飯、喝水、睡覺時才取下來,診斷患者是因戴口罩引起的接觸性皮炎。

  「長期佩戴口罩,皮膚狀態容易敏感。並且,口罩里有一些化學性的物質,每個人對其反應都會不大一樣,劉女士出現了皮膚過敏,因此有皮疹、脫屑等情況。」陳柳青主任表示。劉女士遵醫囑外用了一些軟膏治療,並按照陳柳青主任的建議購買了真絲口罩,第一層先戴真絲口罩,在外面再戴普通的無紡布口罩,並適當減少了在家戴口罩的時間。目前,她的臉部症狀已大大好轉。

  夏季戴口罩如何預防皮膚不適?

  專家提醒

  戴口罩前塗抹潤膚劑,過敏肌人群可選擇真絲口罩。

  「武漢市第一醫院皮膚科恢復正常醫療秩序以來,接診的因戴口罩引起的各種皮膚問題的患者逐漸增多。特別是立夏後氣溫逐漸升高,近半個月來,接診患者量較之前翻一番,戴口罩引發的皮膚問題也明顯增多。」陳柳青主任介紹,除了接觸性皮炎、痤瘡外,也有因長期戴口罩對皮膚的壓力造成的蕁麻疹,還有一部分玫瑰痤瘡的患者,也因長期佩戴口罩造成皮膚病加重的情況。

  那麼,

  夏季戴口罩如何預防皮膚不適呢?

  就此,陳柳青主任表示,

  要做到以下幾點:

  1

  適度清潔

  大家在日常選用清潔產品時,要選用溫和的潔面產品,清潔後自我感覺清爽不緊繃為宜,一天洗臉1到2次即可,不要過度清潔以免造成皮膚屏障的破壞,為皮膚疾病埋下隱患。

  2

  注意保濕

  戴口罩之前,做好皮膚的保濕非常重要,因為經表皮丟失的水分是皮膚科醫生評價皮膚屏障的重要指標,如果水分丟得多,皮膚就容易出現炎症。

  有人覺得戴了口罩,濕氣都在裡面,就不用進行皮膚保濕。其實,保濕不光是加水,也要鎖水,補充皮脂,在皮膚表面形成油膜層,來防止水分流失。

  大家可選用比較適合自己的保濕產品來保護皮膚屏障,以用了不干、不油、不膩,皮膚的主觀感覺較好為標準。出門前,做好皮膚的清潔、保濕,並塗抹防曬霜,待皮膚吸收後,再戴上口罩。

  3

  貼面的口罩選真絲或棉布的

  一些網友如果是對無紡布口罩的材質過敏的話,可嘗試在第一層選一些棉布口罩、真絲口罩戴上,外面再戴上無紡布的口罩,細膩的材質可以減輕摩擦刺激。

  4

  皮膚有異樣時及時處理

  如果在長期佩戴口罩後,面部出現一些爆痘、紅疹、瘙癢等情況,需要注意可能是皮膚在「報警」了。

  此時,可以用生理鹽水濕敷,濕敷後擦一些溫和的潤膚劑,並減少戴口罩的時間,加強皮膚的透氣。

  一部分網友經這樣處理,症狀就可以減輕。如症狀還沒有減輕,甚至還有加重的情況,要及時去醫院就醫,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類型的外用藥,對症進行治療。

來源:中國經濟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