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談經絡辨證選穴配穴法

青年中醫李鐸 發佈 2019-12-30T12:11:12+00:00

辨證選穴配穴法通常以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腧穴為目標,最能體現針灸經絡辨證論治的思想。即《針灸問對·卷之上》所云:病隨經所在,穴隨經而取。」(一)本經配穴法《靈樞·終始》說:「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

辨證選穴配穴法通常以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腧穴為目標,最能體現針灸經絡辨證論治的思想。即《針灸問對·卷之上》所云:病隨經所在,穴隨經而取。」

(一)本經配穴法

《靈樞·終始》說:「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凡是本經脈循行的部位包括經脈所屬絡的臟腑、聯繫的組織器官發生病變而未涉及其他臟腑、經脈時(即本經自病,不及他經),即遵循「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的治療原則,只選取本經脈的腧穴配伍成方。例如《靈樞·五亂》「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輸」;《靈樞·厥病》「肝心痛,取之行間、太沖……肺心痛,取之魚際、太淵」;《素問·刺腰痛論》「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刺其郄中,太陽正經出血……少陽令人腰痛刺少陽……陽明令人腰痛刺陽明……足少陰令人腰痛刺足少陰……厥陰之脈令人腰痛刺厥陰之脈」等,都是本經選穴法的體現。

現今針灸臨床,對於肺病咳嗽,病初多以手太陰肺經中府、列缺、太淵、尺澤相配治療;少陽頭痛,早期多以足少陽膽經率谷、風池、足臨泣、足竅陰相配而治等。再以肢體病坐骨神經痛為例,與坐骨神經通路有密切聯繫的經脈有足太陽經(分布於背部、腰部、下肢後面正中)和足少陽經(分布於側腰、下肢外側正中),臨床若見腰背疼痛,並沿大腿後面、膕窩、小腿後面放射至足外踝之後者,為「足太陽經型坐骨神經痛」,宜取腎俞、秩邊、承扶、殷門、委中、承山、飛揚、崑崙等穴;若見側腰部疼痛或腰痛連及兩髖關節,並向下肢外側、外踝放射者,為「少陽經型坐骨神經痛」,則宜取環跳、風市、陽陵泉、絕骨、丘墟等穴。

本經選穴法乃針灸臨床最基本、最常用的循經選穴法,正如《醫學入門·針灸》所說:「因各經之病,而取各經之穴者,最為要訣。」其治療疾病的規律,是近部腧穴治療近部病證,遠部腧穴治療遠部病證。也就是說選穴與病變部位的關係,是由兩頭向中間靠攏或者說是由中間向兩頭擴展的。以足太陽經病變為例,後枕部疼痛多選遠端的至陰、申脈穴;項部病變常取踝部的跗陽穴;肩背部病痛多選用小腿的飛揚、承山穴;腰背疼痛常取用膕窩的委中穴;腰骶部病變多選用大腿近端的殷門、承扶穴。選穴與病變部位由兩頭向中間靠攏。再如足少陽經病證,髖關節病變多取大腿近端的風市穴;脅肋部疼痛常選膝關節處的陽陵泉;頸項疼痛多取用踝關節部位的絕骨穴;偏頭痛、耳鳴、目赤腫痛常選用遠端的俠溪、足臨泣、足竅陰穴。選穴與病變部位由中間向兩頭擴展。

(二)表里經配穴

表里經配穴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里關係為依據的配穴方法。由於經脈同臟腑一樣,也存在著陰陽表里相合的關係,所以,當某一經脈及其所屬的臟腑、組織器官發生病變時,除了選用本經腧穴以外,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理論,就可以選用相表里經脈上的腧穴來治療。具體方法是某一臟腑、經脈有病,除選取本經腧穴以外,同時配以表里經有關腧穴。如病在肺,即可選用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治療;病在肝,即可選用足少陽膽經的腧穴治療。《靈樞·厥病》所記「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腎心痛,先取京骨、崑崙,髮針不已,取然谷……胃心痛,取之大都、太白」;《靈樞·五邪》所記「邪在腎則病骨痛……取之湧泉、崑崙」;《素問·刺瘧》所記「肺瘧者……刺手太陰、陽明」「腎瘧者……刺足太陽、少陰」「胃瘧者……刺足陽明、太陰」;《素問·髒氣法時論》所記「肝病者……取其經,厥陰與少陽」「脾病者……取其經,太陰、陽明」「腎病者……取其經,少陰、太陽」等,都是這種選穴法早期應用的實例。


現今針灸臨床上,心絞痛以手厥陰心包經內關配手少陽三焦經外關(可採取透穴形式);肝病以足厥陰肝經期門、太沖配足少陽膽經陽陵泉;脾胃痛以足陽明胃經梁門、足三里配足太陰脾經太白、公孫;遺尿以足太陽膀胱經委中、腎俞配足少陰腎經太溪;鼻病和咽喉痛取手太陰肺經少商、列缺和手陽明大腸經合谷穴;神志病取手少陰經腧穴神門配手太陽經腧穴後溪……也是這種選穴法的常用慣例。表里經選穴既適用於表經或里經單獨發病的情況,更適合於表里經同病的情況,而首選腧穴則是表里兩經的絡穴和原穴。所謂「絡穴正在兩經中間……若刺絡穴,表里皆治」(註:「治」字諸多參照版本原文均為「活」,顯然系排版之誤,今改之)(《針經指南·絡說》)。一穴治兩經,猶如一石擊二鳥、一箭射雙鵰,正體現了表里經選穴的優越性。

(三)同名經配穴

同名經配穴法是在同名經「同氣相通」的理論指導下,以手足同名經腧穴相配。例如牙痛、面癱、陽明頭痛以手足陽明經的合谷、內庭相配;落枕、急性腰扭傷、太陽頭痛以手足太陽經的後溪、崑崙相配;耳鳴、偏頭痛、胸脅痛以手足少陽經的支溝、陽陵泉相配;失眠、多夢以手足少陰經的神門、太溪相配等。在十二經脈的交接特點中,手足同名陽經交接於頭面部,手足同名陰經交接於胸腹部。這種同名經相互銜接、同氣相通的特點,為同名經選穴建立了基礎。《靈樞·熱病》「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靈樞·厥病》「厥頭痛,貞貞頭重而痛……先取手少陰,後取足少陰」「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素問·刺瘧》「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都是同名經選穴的早期應用。隋·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所謂手太陰、陽明之上有病,宜療足太陰、陽明……足太陰、陽明之下有病,宜療手太陰、陽明」不但是同名經配穴法的早期應用,而且還是把同名經選穴與上下顛倒選穴有機結合的範例。現今針灸臨床也常常用本法治療一些常見病,如失眠選用分屬手、足少陰經的神門、太溪穴;癲癇選用手、足太陰經的少商、隱白,或者手、足厥陰經的內關、太沖穴。

頭痛的分經論治,乃是同名經選穴法最典型的應用範例。頭為諸陽之會,但諸陽經在頭部的分布卻有所不同,手少陰心經和足厥陰肝經還通過內行徑線貫面頰,注目交顛。針灸臨床要緊密結合頭痛的部位辨位歸經,確定屬於何經之頭痛,然後有的放矢,按經論治。前額為陽明經所屬,前頭痛即為「陽明頭痛」,可取合谷、頭維、內庭等穴;側頭為少陽經分布,偏頭痛即為「少陽頭痛」,可取外關、率谷、足臨泣等穴;後枕部為太陽經之分野,後頭痛即為「太陽頭痛」,可取後溪天柱、申脈等穴;顛頂部為足厥陰之位,頭頂痛即為「厥陰頭痛」,可取內關、行間、太沖等穴;顱內為腦髓占據,心主神明,腎主骨、生髓、通腦,顱內痛當為「少陰頭痛」,可取神門、太溪、復溜、湧泉等穴。

(四)子母經配穴

子母經選穴法是參照六髒六腑和十二經脈的五行屬性,根據「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原則制定的配穴方法。例如虛勞咳嗽,病在肺,症見體弱羸瘦者,肺屬金,根據土生金、虛則補其母的原理,可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腧穴及其背俞穴,如血海、三陰交、足三里、脾俞、胃俞以培土生金;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頭痛、目赤腫痛等,根據木生火,實則瀉其子經的原理,可選手少陰心經或手厥陰心包經腧穴,如神門、少沖、少府、內關,以瀉火平肝。

(五)交會經配穴

交會經配穴法即按經脈的交叉、交會情況來配穴。某一病變部位有數條經脈交會或某一病證與數條交會經脈有關,都可按此法配穴。例如陽白是足少陽經與足陽明經在前額部位的交會穴,故偏正頭痛就宜選用陽白穴;環跳是足少陽經與足太陽經在髀樞部的交會穴,那麼,髀樞部疼痛或足太陽、足少陽兩型坐骨神經痛均可選取環跳穴治之;泌尿、生殖系疾患和婦科病,多與任脈、足三陰經病理變化相關,故常取任脈的關元、中極、足三陰經與任脈的交會穴三陰交治之。再如腰腿痛,與腰腿部有密切聯繫的經脈有足太陽經(分布於背部、腰部、下肢後面正中)、足少陽經(分布於側腰、下肢外側正中)、足陽明經(分布於下肢外側前緣)、足少陰經(分布於下肢內側後緣、貫脊屬腎)。

臨床若見腰背疼痛或腰痛連及兩髖關節並向下肢外側、外踝放射者,為「太陽、少陽經型腰腿痛」,宜取腎俞、秩邊、環跳、風市、陽陵泉、絕骨、丘墟等穴;若腰痛連及腹股溝,並向下肢外側前緣放射至足背者,為「太陽、陽明經型腰腿痛」,宜取腎俞、次髎、秩邊、氣沖、髀關、伏兔、足三里、解溪等穴;若腰痛向下肢內側後緣放射至足踝者,為「太陽、少陰經型腰腿痛」,腰為腎之府,宜取腎俞、次髎、秩邊、陰谷、太溪等穴。

(六)根據部位分經配穴法

按照肢體相應部位選配類似經脈的腧穴。例如上肢內側和胸部病變選取手三陰經穴互配;上肢外側和頭面部病變選取手三陽經穴互配;下肢內側和腹部病變選取足三陰經穴互配;下肢外側和腰背部病變選取足三陽經穴互配。

(七)陰經經脈腧穴互配法

不局限於同名陰經經穴之間相配伍,例如咽喉病變取手太陰經腧穴列缺、少商配足少陰經腧穴照海、湧泉;心、胸、胃疾病取手厥陰經腧穴內關配足太陰經腧穴公孫;失眠取手少陰經腧穴神門、手厥陰經腧穴內關配足少陰經腧穴太溪、足太陰經腧穴三陰交等。

(八)陽經經脈腧穴互配法

不局限於同名陽經經穴之間相配伍,例如各種熱病取手陽明經腧穴合谷、曲池配手少陽經腧穴外關;頭痛、牙痛取手陽明經腧穴合谷、二間配足陽明經腧穴內庭;肝膽疾病、脅痛取手少陽經腧穴支溝配足少陽經腧穴陽陵泉等。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