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知道我的甲狀腺癌會不會復發?

甲狀腺doctor 發佈 2020-05-25T04:54:06+00:00

很多病友都想知道,自己的甲狀腺癌會不會復發?復發的風險有多大? 如果你的甲狀腺癌手術是正規全切了甲狀腺,並做了細緻徹底地淋巴結清掃,那麼就可 以參考美國甲狀腺協會(ATA)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2015版)中的甲狀腺癌的復 發危險度分層!

很多病友都想知道,自己的甲狀腺癌會不會復發?復發的風險有多大? 如果你的甲狀腺癌手術是正規全切了甲狀腺,並做了細緻徹底地淋巴結清掃,那麼就可 以參考美國甲狀腺協會(ATA)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2015版)中的甲狀腺癌的復 發危險度分層!根據危險度分層就可以知道復發的幾率有多大。

該指南針對甲狀腺手術以後的患者,為分化型(即乳頭狀或濾泡狀類型)。
復發危險度 分為三組:低危、中危、高危

低危組——為乳頭狀癌且同時滿足以下6個條件
1、已經完全切除腫瘤原發灶(原發灶局限在甲狀腺內)
2、(術中及病理)未見甲狀腺包膜外侵犯和轉移,無血管侵犯
3.無侵襲性組織學表現(高細胞、柱狀細胞、釘狀細胞等癌細胞)
4.頸部淋巴結轉移,但無臨床陽性表現,或符合(數量≦5個,且最大徑≦0.2cm)
5.碘-131治療後顯像,提示未見甲狀腺外轉移灶攝碘顯影。
6. 屬於以下病理類型: 單灶或多灶乳頭狀微灶癌(直徑小於1cm);腺內濾泡型乳頭狀癌;濾泡狀癌包膜受侵,但沒有血管侵犯、或(鏡下、非肉眼)伴有血管侵犯但≦4處。


【解析】
1. 無轉移、無外侵(包膜外及甲外、血管);
2. 微灶癌即使多灶也屬於低危;
3. 有轉移的一種情形:頸部淋巴結轉移但數量少(5個以內)、病灶小(小於等於0.2c m)
4. 病理: 濾泡型乳頭狀癌危險度低。 濾泡狀癌的血管侵犯信息是重要依據。 一些侵襲性癌細胞類型危險度提升。
5.BRAF V600E突變微小乳頭狀癌也可以是低危


二、中危組——符合以下任一情形
1.鏡下見腫瘤侵犯甲狀腺外軟組織(肌肉、氣管、食管、神經、血管等)

2.碘131治療後顯像,提示頸部有轉移灶攝碘灶。
3.病理:侵襲性組織學表現(高細胞、柱狀細胞、釘狀細胞等癌細胞)
4.病理:乳頭狀癌+血管侵犯
5.淋巴結轉移(頸部):臨床陽性,或病理陽性淋巴結最大徑<3cm+數量>5個。
6.乳頭狀微灶癌為多灶+甲狀腺外突破

【解析】
1. 有轉移的三種情形:(鏡下)局部甲狀腺外組織侵犯; 碘顯像有且僅有頸部轉移灶攝碘; 頸部淋巴結轉移數量多且中等大(2-3cm)。
2. 病理類型是侵襲性的(見前)。
3.乳頭狀+血管侵犯(乳頭狀癌一般不容易血行轉移,如出現說明侵襲性較強)。


高危組——符合以下任一表現
1.(術中或病理組織切面大體觀)肉眼見腫瘤侵犯甲狀腺外組織;

2.手術切除不完全;
3.肺、骨等遠處轉移;
4.甲狀腺球蛋白明顯升高提示遠處轉移;
5.頸部淋巴結轉移(病理陽性)+最大徑≧3cm; 6.濾泡狀癌+鏡下血管侵犯>4處

【解析】
1.有轉移的四種情形: 肉眼見局部轉移 顯像見肺骨轉移;5/6 頸部有大淋巴結(≧3)轉移; 甲狀腺球蛋白高提示遠處轉移(殘甲清除後的特異性甲癌指標)。
2.手術切除不完全(說明分離困難,是危險度高的徵象)。
3.濾泡狀癌容易血行轉移,病理提供血管侵犯信息重要。


一、判斷依據:
要得到準確的危險度分層結果,需要以下資料,這些資料的獲得多數依賴於手術醫生和病理報告提供的信息:
1. 手術記錄或者病理報告(肉眼下):原發灶大小、數量、包膜、被膜(內外)、周圍 組織(肌肉、脂肪、氣管、食管血管、筋膜、神經等)。

2. 病理報告(肉眼及鏡下):原發灶大小、類型、亞型、數量、組織類型及亞型、包 膜、被膜(內外)及周圍組織侵犯、轉移淋巴結的分區、個數及最大轉移灶大小。

二、病理類型:乳頭狀癌占甲癌80%以上。其主要的亞型分為經典型(C-PTC)、濾泡 型(FV-PTC)、高細胞型(TC-PTC)及瀰漫硬化型。高細胞型較少,但侵襲性最 強;經典型最多見。目前一項綜合了6千多例患者的研究(美國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 表明,三者的侵襲性強度比較是TC-PTC>C-PTC>FV-PTC。
現在知道了嗎?低危的復發風險最低,高危則最高。
如果你的手術後病理報告不能提供足夠詳細的信息供評估、太簡單,可能需要去找病理科發補充報告。
如果你的甲狀腺癌手術不正規,甲狀腺殘留太多,沒有徹底仔細地清掃頸部淋巴結,還有轉移淋巴結沒有切除,則不能用這個風險分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