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病的元兇,卻也是神奇降脂靶點!華麗轉身後誕生的PCSK9抑制劑阿利西尤單抗登陸中國,成為冠心病患者治療新選擇 | 奇點深度

奇點網 發佈 2020-01-14T06:50:41+00:00

20多年前,法國科學家Catherine Boileau開啟了一個課題:尋找「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的致病基因。

20多年前,法國科學家Catherine Boileau開啟了一個課題:尋找「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的致病基因。

顧名思義,FH患者的膽固醇水平比正常人高得多,尤其是「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會顯著升高。膽固醇高,就可以堆積在全身各處導致症狀,比如特徵性的手部黃色瘤。

FH患者的另外一大特徵,是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很早,如果是純合子型突變的患者,不到三十歲就可能死於冠心病和中風,這可太嚇人了。幸好這種情況的發生率很低,屬於典型的罕見病[1]。

但雜合子型的FH,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可就高得多了,大概每200人當中就有一個[1],他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明顯升高。從基因層面解謎FH,科學家們絕對不缺來源,更不缺動力,誰不想讓要命的心血管疾病離自己遠一點呢?

不過在解謎FH的路上,科學家們卻收穫了意外之喜——降脂新藥PCSK9抑制劑。最近,PCSK9抑制劑阿利西尤單抗(Alirocumab)就在中國正式獲批,而且適應症還一下子批了兩個

除了用於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症(包括雜合子型家族性和非家族性)和混合性血脂異常患者降低LDL-C,這個阿利西尤單抗,還能用於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預防,也就是說,它成為了治療冠心病患者的重量級新藥

注意啊,這個用法屬於二級預防

(圖片來源:Pixabay)

從罕見病的致病靶點,到重磅炸彈級降脂新藥,PCSK9是怎麼實現華麗轉身的?

三個國家,三支團隊,三年解謎

PCSK9的解謎之旅,還是要說回FH這種疾病。當時科學界已經發現了兩個與FH有關的基因,一個編碼大名鼎鼎的載脂蛋白E(APOE),另一個則編碼肝細胞表面,與LDL-C的清除關係密切的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DLR)。

但有一些被記錄在案的患者家庭,卻不存在APOE和LDLR基因的異常。身為遺傳學家,Boileau要找的目標,就是這兩個基因之外的嫌疑犯。

1999年,Boileau的團隊對法國13個FH患者家庭做了基因測序,認為在人體1號染色體短臂上的一個區域,可能藏著導致FH的「第三個致病基因」[2]。

但Boileau和學生們足足分析了50多個基因,都沒能找到答案,她本以為還要繼續大海撈針,一個個基因分析下去,但在2003年的一天,她的電話響了。這一通電話,讓科學史上多了一個「天賜的治療靶點」。

打電話給Boileau的,是一個同樣說法語的科學家。2003年初,加拿大蒙特婁臨床研究所Nabil Seidah的團隊,發現了一種「謎一樣的蛋白」。

基因層面的事,有時候是挺迷的

(圖片來源:Pixabay)

說它謎,是因為這個蛋白存在於胚胎髮育階段的大腦神經元、腸道和肝腎等全身多處,但具體作用一時還弄不清[3],於是Seidah把這個蛋白命名為NARC-1(neural apoptosis-regulated convertase 1)。

Seidah想到聯繫Boileau,是因為NARC-1的編碼基因位點,就在1999年Boileau提到的那個1號染色體區域中,而Seidah恰好看過論文,會不會NARC-1就對上了呢?

兩位科學家在電話里的對話,實在太有趣了。Seidah的開場白是:「我知道你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你,但我們也許在研究非常相似的東西。」

「你怎麼知道你發現的基因,和我要找的基因相同呢?」「我也不確定,但我知道這個基因在肝臟的表達水平很高。」「你瘋了。」「那我們打個賭吧,賭一瓶香檳我說得對?」兩個星期後,Boileau回了電話:「我欠你三瓶香檳。」

兩支研究團隊通力合作的成果,發表在了2003年6月的《自然·遺傳學》上:大約12.5%的FH患者家庭,存在NARC-1基因的突變,它真的是Boileau要找的「第三個致病基因」[4]。

按照標準命名法,NARC-1換了個正式名字——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溶菌素9,也就是PCSK9。動物實驗進一步印證了Boileau和Seidah的發現,他們在法國FH患者身上找到的兩種PCSK9突變,確實可以使LDLR的水平下降[5]。

但是解開謎題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圖片來源:Pixabay)

與此同時,兩支美國科研團隊分別獨立證實,PCSK9對LDL-C水平的影響路徑,還不只有影響LDLR這一條。準確的說,PCSK9簡直就是個豬隊友啊。

人體對LDL-C的代謝主要是由肝臟進行。肝細胞表面有可以識別LDL-C的受體LDLR,LDLR識別並結合LDL-C,然後肝細胞把它們一起內吞,降解掉LDL-C,而LDLR卻能回到細胞表面,循環利用成百上千次,相當綠色環保。

但有了PCSK9,情況就不同了,它也能結合LDLR,結合後同樣也是被肝細胞內吞,但被降解的卻不是PCSK9,而是LDLR,清道夫反倒成了被清除的對象。另外,PCSK9還能干擾LDLR回到肝細胞表面的過程,影響LDLR的循環利用[6]。

LDLR被這樣前後夾擊,肝細胞代謝LDL-C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結果LDL-C就在體內越堆越多,而當時LDL-C「壞膽固醇」的身份已經是實錘了

LDL-C越堆越多,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越來越高,降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對PCSK9下狠手都不行。

文字描述不夠清楚的話,這張圖還可以補充說明

(圖片來源:JACC)

不過,人體內的同一個基因可能有很多種突變方式,Boileau和Seidah找到的是讓PCSK9水平升高的突變。假如PCSK9基因發生了功能缺失突變,導致PCSK9在體內水平降低甚至消失,結果會怎麼樣?

最終回答這個問題的,是美國心臟病學家Helen Hobbs,她在2000年啟動了達拉斯心臟研究(Dallas Heart Study),帶領團隊收集了3500多名受試者的血脂、血壓等檢測結果,並且對受試者進行了基因測序。

在Hobbs看來,假如受試者的某項檢測結果很不尋常,就肯定在基因層面存在相應的罕見變異,這些變異,就提示了可能參與心血管疾病的基因。通過這樣的方法挑基因做分析,比直接一個一個基因去驗證更簡單。

達拉斯心臟研究的初步資料收集完成不久,Boileau和Seidah就發布了他們的科研成果。這讓Hobbs很快想到,她收集到的受試者資料中,有些人的LDL-C特別高,有些就特別低,會不會就和特定的PCSK9突變有關?

重做一遍PCSK9基因的測序,Hobbs很快得到了答案:在達拉斯心臟研究入組的近一半黑人當中,大約有2%的人攜帶了PCSK9功能缺失性突變,這些人的LDL-C水平比不攜帶突變的人低40%

40%的下降是什麼概念呢?他汀類藥物單獨使用時需要大劑量甚至是強化劑量,才能讓LDL-C下降到這個程度,而且很多患者由於種種原因,還達不到療效[7]!

上下兩張圖是攜帶/不攜帶PCSK9基因突變人群,LDL-C水平的對比,中位數差距就說明了整體差異

(圖片來源:Nature Genetics)

不過,達拉斯心臟研究當時的隨訪時間還不夠,並不能體現PCSK9突變對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影響。於是Hobbs又和其他科學家合作,對隨訪近20年的社區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研究(ARIC)受試者開展了基因測序和綜合分析。

2006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測序和分析結果,震驚了整個心血管圈子:ARIC研究的3000多名黑人受試者中,有2.6%攜帶了PCSK9功能缺失性突變,他們的LDL-C水平比不攜帶突變的人低28%,冠心病風險則低了88%

而另外9000多名白人受試者,也有3.2%攜帶了PCSK9功能缺失性突變,這些人的LDL-C水平比不攜帶突變的人低了15%,冠心病風險低了47%。達拉斯心臟研究中,Hobbs並沒能在白人受試者中測到PCSK9突變,這就填補了空白[8]。

從Boileau的初步探索,到Seidah的關鍵援手,再到Hobbs提供的實錘,三個國家,三支團隊,用三年的時間,神速地完成了PCSK9、LDL-C水平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一整個拼圖。

這就是三國情緣啊

(圖片來源:Pixabay)

但三位科學家中,名氣最大的還是Hobbs,因為真正讓PCSK9抑制劑的研發狂潮開啟的,還是來自她在達拉斯一份意想不到的收穫。

敲開降脂難關的「基因敲除人」

開發一種藥物,並不是有了靶點就行,各方面的問題都得權衡。就拿PCSK9抑制劑的搭檔——兢兢業業的勞模他汀類藥物來說,它們的使用就有些老毛病。

奇點糕之前也提過,使用他汀類藥物,在當時雖然能把心血管疾病患者的LDL-C水平降低大約三分之一,但是患者需要長期服藥,這就肯定有依從性上的問題,畢竟堅持吃藥不容易。服用他汀,也可能導致肌病、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

於是現實當中的情況,往往是真正吃他汀的,只有需要吃他汀的患者中的一半,而降脂達標的,又只有真正吃藥患者的一半。這兩次對摺一打,最終的降脂達標率也就是25%而已[9]。

25%還是模擬的理想結果,真實情況可能更不容樂觀

(圖片來源:Pixabay)

抑制PCSK9,對科學家和醫生來說更是全新的領域。讓PCSK9減少甚至消失,會不會有意料之外的負面影響?雖說有達拉斯心臟研究和ARIC研究受試者的資料,但這兩項研究畢竟是心血管方面的,看健康還是得看整體。

Hobbs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是「真人證據」,她把達拉斯心臟研究的範圍更進一步擴大,從受試者的親屬當中,尋找PCSK9基因功能缺失性突變,在突變程度上更徹底的個體。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比實驗室里的基因編輯可快多了。

2004年9月的一天,一位護士敲響了Sharlayne Tracy(化名)的家門。Tracy的母親參與了達拉斯心臟研究,也同意讓家人參與,因此這位被當地人叫做「膽固醇女士」的護士,就上門來給這家裡的其他人做檢測。

看到Tracy的初步檢測結果,Hobbs團隊的一位醫生驚到了:她的LDL-C只有14mg/dL?「你不應該這麼健康啊!」但從事健美操教練工作的Tracy,一直都「健康得像匹馬」,倒覺得醫生們有些大驚小怪。

在Tracy的同意下,Hobbs的團隊對她做遍了大大小小的各種測試,結果沒找到任何健康層面的問題。基因測序的結果則證實,Tracy同時攜帶了兩種不同的PCSK9突變,一種還是此前未發現的,導致她體內基本就測不到PCSK9的存在

基因變異,有時候就是這麼神奇

(圖片來源:Pixabay)

用Hobbs的話說,Tracy簡直就是個「基因敲除人」,而她的出現,相當於直接證實了抑制PCSK9降脂的安全性。「不少基因學家還沒明白怎麼回事,但製藥巨頭們直接就開動了」[10]。

研發降脂新藥這麼急迫,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必然的。肥胖趨勢、老齡化、生活方式的不健康,會讓心血管疾病的威脅越來越嚴峻,患者越來越多。而且就算是在中國,冠心病和中風,二十多年前也已經穩坐疾病致死人數的前兩名

具體看數據的話,2017年《柳葉刀》這個殺手排行榜上第三到第十的死因,加起來才和冠心病+中風相當[11]。這兩個大反派,往往還是突然出手,大機率一擊致命。患者多還致命,不重點對抗它們,對抗誰呢?

富貴病?中國人苦心血管疾病久矣

(圖片來源:《柳葉刀》)

抑制PCSK9的降脂藥,主要是用到心血管疾病的二級預防。冠心病和中風,對患者來說往往是陰魂不散,一擊不中不意味著徹底安全。管控好危險因素,才能讓它們離得遠一點。

降脂,就是管控危險因素的重要一環,但他汀類藥物的困局,也不是靠依折麥布之類的新藥能完全突破的。而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降脂就是要大力出奇蹟,把LDL-C降得越低,心血管疾病再次來襲的風險就越小[12,13]。

安全性的保證,加上臨床的迫切需求,抑制PCSK9藥物研發的大潮,在Hobbs團隊公布ARIC研究分析的第二年,就已經報告了不少成果[8]。對征服這個靶點,許多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單克隆抗體。

阿利西尤單抗就是從這波大潮中誕生的,它在2015年7月正式被FDA批准,成為了第一個登陸美國的PCSK9抑制劑。從PCSK9作為「疑似FH致病基因」被發現,到阿利西尤單抗的獲批,不多不少,又是十七年啊。

而這次在中國,經歷曲折的PCSK9抑制劑,到底是以怎樣的表現,投身心血管的戰場呢?

艱難的旅程,才有遠大的前程

阿利西尤單抗的獲批依據,主要來自2018年公布結果的ODYSSEY OUTCOMES試驗。這項試驗的名字就很有深意了:ODYSSEY,奧德賽,荷馬史詩里偉大而艱難的旅程,概括PCSK9抑制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真的是恰如其分。

臨床試驗起名很多都是有深意的,這個話題解讀開來很有意思

(圖片來源:Pixabay)

其實在此前的ODYSSEY試驗中,阿利西尤單抗治療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就已經安全地把LDL-C水平降低了60%,這也是FDA批准它上市的主要依據[14]。

LDL-C降了,不代表著患者的死亡率也一定會降,在心血管事件方面一定會有獲益[15],所以才有了目標更明確,規模更大的ODYSSEY OUTCOMES試驗。

目標明確,是指ODYSSEY OUTCOMES試驗選擇的,是限定在入組前1-12個月發生過急性冠脈綜合徵(ACS),且已經接受過強化或最大耐受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但LDL-C水平仍然不低於70mg/dL,沒有達到降脂目標值的患者

規模更大,當然說的是試驗人數,ODYSSEY OUTCOMES試驗入組了近1.9萬名患者,值得注意的是,試驗中還有600多名中國患者,而他們的入組是在其他國家之後補充進行的。

在具體用藥上,阿利西尤單抗的使用則是跟著LDL-C轉的。試驗整體的降脂目標,是把患者LDL-C降到25-50mg/dL的區間評價預後,阿利西尤單抗的治療劑量,就會以每兩周檢測一次的LDL-C水平做動態調整,可能加量也可能停用。

試驗的主要終點則是複合性的,包括了冠狀動脈性心臟病致死、非致死性的心梗發作、缺血性腦卒中、需要住院治療的不穩定性心絞痛這一系列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此外還在次要終點上統計了全因死亡風險相關的數據

要獲益就要全面,阿利西尤單抗就拿出了這樣的表現。試驗數據顯示,阿利西尤單抗的使用,在最大耐受劑量他汀治療的基礎上,還讓ACS患者發生MACE的風險相對下降了15%

而在次要終點方面,阿利西尤單抗的使用,還與治療組患者的全因死亡風險相對下降15%相關。在降脂方面,87%的治療組患者LDL-C的水平,達到了降脂目標值[16]!

注意絕對風險和相對風險的差異啊,強調好多次了

(圖片來源:NEJM)

細化到每一個考量終點上,基本都能看到阿利西尤單抗的獲益。治療的安全性也相當好,不良事件發生率低,這也是抑制PCSK9的單抗類藥物,目前提供的最長時間安全性證據

治療效果棒,安全性良好,ODYSSEY OUTCOMES試驗的主要結果在2018年的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年會上公布時,就得到了高度評價,說閃耀全場毫不誇張。

最近公布的ODYSSEY EAST研究數據,也進一步體現了中國患者在接受阿利西尤單抗時,與ODYSSEY OUTCOMES試驗整體相似的獲益趨勢,阿利西尤單抗顯然也不會水土不服[16]。

踩著加速審批的「風火輪」走進中國,當然還不是阿利西尤單抗和PCSK9抑制劑的終點。精細化選擇患者,搭配各種新藥搭檔,奧德賽的史詩旅程,這才剛剛開始呢,PCSK9的故事,肯定還能寫很久很久。

編輯神叨叨

全體奇點糕嘔心瀝血嘔心瀝血嘔心瀝血打造的重磅音頻課程《醫學趨勢50講》終於上線了。我們一口氣幫你同步了全球醫學前沿領域最重磅的進展。只需500分鐘,讓你徹底搞懂最重磅的醫學前沿進展。

課程亮點如下:

1、全面:一網打盡最重磅的醫學前沿進展。

在這套《醫學趨勢50講》中,我們囊括了免疫治療、幹細胞、微生物、人工智慧、二代測序,抗癌新藥研發等15個重要的前沿領域,幫你將全球最頂尖的科研成果一舉收入囊中。

2、緊跟趨勢:幫你無縫同步全球認知。

奇點跨學科專業知識團隊,依靠強大的自有資料庫系統,每天跟蹤全球3000多本醫學與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期刊,實時把握醫學前沿科技最強勁的脈搏。和全球認知同步,你不需要費心費力,我們把全球脈動送到你的耳邊。

3、有趣易懂:不用絞盡腦汁,就能理解全球醫學頂尖難題。

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論文往往晦澀難懂,再加上語言的隔閡,導致很多人對此望而卻步。這一次,我們幫你把艱深晦澀的前沿學術調製成清新爽口的科學小品,讓你在享受科學之美的同時,輕輕鬆鬆理解醫學頂尖難題。和全球最聰明的大腦思考同樣的問題,你也可以。

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即可購買這套超值的音頻課程。兩人拼團即可享有超值優惠價格。

為了進一步提升我們知識服務的品質,歡迎您添加奇點主編的微信,隨時交流課程感想。

參考資料:

1.Singh S, Bittner V.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screening[J]. Current Atherosclerosis Reports, 2015, 17(2): 3.

2.Varret M, Rabes J P, Saint-Jore B, et al. A third major locus for autosomal dominant hypercholesterolemia maps to 1p34. 1-p32[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1999, 64(5): 1378-1387.

3.Seidah N G, Benjannet S, Wickham L, et al. The secretory proprotein convertase neural apoptosis-regulated convertase 1 (NARC-1): liver regeneration and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3, 100(3): 928-933.

4.Abifadel M, Varret M, Rabès J P, et al. Mutations in PCSK9 cause autosomal dominant hypercholesterolemia[J]. Nature Genetics, 2003, 34(2): 154.

5.Benjannet S, Rhainds D, Essalmani R, et al. NARC-1/PCSK9 and its natural mutants zymogen cleavage and effects on th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receptor and LDL cholesterol[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4, 279(47): 48865-48875.

6.Jaworski K, Jankowski P, Kosior D A. PCSK9 inhibitors–from discovery of a single mutation to a groundbreaking therapy of lipid disorders in one decade[J]. Archives of Medical Science: AMS, 2017, 13(4): 914.

7.Cohen J, Pertsemlidis A, Kotowski I K, et al. Low LDL cholesterol in individuals of African descent resulting from frequent nonsense mutations in PCSK9[J]. Nature Genetics, 2005, 37(2): 161.

8.Cohen J C, Boerwinkle E, Mosley Jr T H, et al. Sequence variations in PCSK9, low LDL, and protection against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6, 354(12): 1264-1272.

9.Cannon C P, Khan I, Klimchak A C, et al. Simulation of lipid-lowering therapy intensification in a population with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JAMA Cardiology, 2017, 2(9): 959-966.

10.Hall S S. Genetics: a gene of rare effect[J]. Nature News, 2013, 496(7444): 152.

11.Zhou M, Wang H, Zeng X, et al.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J]. The Lancet, 2019, 394(10204): 1145-1158.

12.Navarese E P, Robinson J G, Kowalewski M,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baseline LDL-C level and total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fter LDL-C lower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AMA, 2018, 319(15): 1566-1579.

13.Sabatine M S, Wiviott S D, Im K A,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further lowering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in patients starting with very low levels: a meta-analysis[J]. JAMA Cardiology, 2018, 3(9): 823-828.

14.Robinson J G, Farnier M, Krempf M,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lirocumab in reducing lipid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 372(16): 1489-1499.

15.Sabatine M S, Giugliano R P, Keech A C, et al. Evolocumab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7, 376(18): 1713-1722.

16.Han Y, Chen J, Chopra V, et al. ODYSSEY EAST-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arallel Group Study to Evaluate Alirocumab Efficacy and Safety Versus Ezetimibe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 on Maximally Tolerated Statin in China, India, and Thailand[J]. Circulation, 2019, 140(Suppl_1): A12214.

頭圖來源:Pixabay

本文作者 | 譚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