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電療靠譜麼?

青年中醫李鐸 發佈 2020-01-04T08:17:42+00:00

20世紀50年代初,日本學者中谷義雄首創「經絡電探查法」,是利用經絡測定儀測經絡、腧穴皮膚導電量(或電阻值)的變化來分析臟腑、經絡病變的一種診斷方法。後來演變為在經絡腧穴的皮膚上觀察引出的電流(或電位)的變化來判斷受病臟腑、經絡氣血的盛衰虛實。

20世紀50年代初,日本學者中谷義雄首創「經絡電探查法」,是利用經絡測定儀測經絡、腧穴皮膚導電量(或電阻值)的變化來分析臟腑、經絡病變的一種診斷方法。後來演變為在經絡腧穴的皮膚上觀察引出的電流(或電位)的變化來判斷受病臟腑、經絡氣血的盛衰虛實。經絡導平診斷儀運用生物電子運動平衡理論,首創「辨經測平診斷」技術,反映了經絡電測病的最新水平。科學實驗證明,人體皮膚表面存在著導電量較高(電阻值較低)的「良導點」或高電位的「活動點」,這些點的分布,大體上與經穴的分布相一致。皮膚的良導現象,是經絡通路的表現,經穴的電位變化是經絡活動的反映。

在病理情況下,臟腑、經絡氣血失於平衡,這些點的導電量或電位值也會發生相應變化,這對於診察臟腑、經絡病變以及選擇最佳治療腧穴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測定時,一般首選各經的原穴或井穴,指趾畸形或四肢缺如者改用背俞穴。從測定的結果中來分析臟腑、經絡的虛實狀況。

正常情況下,十二經之間或各經左右兩側的電阻值是接近平衡的(在5萬~10萬歐姆間)。一經大於或小於他經2萬以上或本經左右相差2萬以上即是病態。電阻小者電位高(屬實),電阻大者電位低(屬虛)。如果某些經穴的導電量高於其他經穴導電量平均值的1/3時,稱為「高數」,其中的最高數常揭示實性病變之所在;如果某些經穴的導電量低於其他經穴導電量平均的1/3時,稱為「低數」,其中的最低數往往是虛性病變之所在;如果左右兩側同名經穴的導電量或電阻值相差在1倍以上者,即表示該經脈存在左右失衡病變。

有人以背俞代替井穴在患者背部足太陽經第一側線上從肺俞穴起自上而下依此測定每個背俞穴的導電量(電流大小要求均等),記錄下感覺過敏或遲鈍的穴位。治療時遲鈍穴用補法(輕電流刺激或皮內針埋藏),敏感穴用瀉法(強電流刺激或三棱針點刺)。用於治療多種慢性、遷延性疾病,能獲得滿意療效。有的單位以經絡測定儀測定224例浸潤型肺結核患者的原穴,表現肺經異常者180例(80.7%),其次為心包、肝、脾、腎各經;103例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肺經異常者93例(90.2%),其次為肝、三焦、大腸各經。有人測定各型心臟病14例,結果心經異常14例(100%),心包經異常12例(85.2%),腎經異常9例(63.9%),小腸經異常5例(35.5%)又電測十二經原穴,觀察消化系潰瘍40例,其中胃潰瘍以大腸經、小腸經、肝經異常為主;十二指腸潰瘍以小腸經、三焦經異常為主;並發出血者以心經、心包經、膀胱經異常為主;並發幽門梗阻者以腎經異常為主。有人以20μA的電流量為標準,對無黃疸型肝炎、黃疸型肝炎和肝硬化三種肝臟疾病進行經絡測定。電流量超過20%者屬實,電流量低於20%者屬虛,左右經脈相差20%者為不平衡。結果肝、膽、脾、胃、三焦、膀胱等經脈均有變化,尤其以肝經和三焦經變化最大。無黃疸型肝炎的肝、膽、三焦經皆實,而脾、胃、膀胱經均虛;黃疸型肝炎以脾經實為主;肝硬化以胃經實、脾經虛為主。

這種方法也可以用於耳穴的探查。科學實驗表明,在病理情況下,耳廓反應點的導電性能增高(電阻降低),稱為「良導點」。本測定法就是利用耳穴的這一特點,利用小型電晶體耳穴探測器或經絡測定儀在患者耳殼上尋找敏感點。同按壓法相比具有準確性更高的優點。探測時,患者一手握極板,醫者以探棒在患者耳殼上相應區域進行探測。當探棒觸及良導點時,患者會感到刺痛,測定儀指示燈發亮或指針數增加,有的發出響聲。兒童及昏迷患者均可運用此法。

經絡電探查法可以受許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所以在測定時,必須注意下列事項。①由於測定值可受時間、氣候、生活條件等因素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被測定者前後兩次對照的測定時間、室溫以及飲食、大小便前後等條件最好保持一致。測定時最好安靜休息20~30分鐘,在劇烈運動後測量,休息時間還須延長。如能在清晨起床後測定則更為準確。②被測者的皮膚應保持清潔和乾燥,在測定前不要用酒精棉球揩擦。如果被測部位有瘢痕、皮疹、塵垢等,必須避開,否則也可以影響測定值的準確性。③每次測定極的金屬棒接觸皮膚時壓力要均等,時間長短應一致,必須避免在皮膚上摩擦。④如果測定器的電源是採用電池,應注意電源電壓高低的影響。當電源電壓不足時,也會使測定值出現偏低的差數。⑤經絡穴位皮膚導電量的測定值,所用儀器不同也會有差異,故做治療前後對照的必須使用同一儀器。在排除了上述各種影響因素的情況下所測出的數值,還應結合四診八綱和其他檢查所得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最後得出切合實際的結論。

筆者經常使用中頻治療儀治療筋骨病、內科病,觀察到患側與健側在同樣電位下的的刺激感受不一樣,敏感程度也不一樣,這點還可以從電針儀觀察到,左右對稱的穴位,下針深度與電位一致,患側與健側針體跳動的幅度有差別,患側往往需要更大的電位刺激才能達到治療目的。當然了,經絡電的使用也有弊端,經絡電的理療不能經常做,頻繁操作可能會對肌肉的敏感性降弱,使張力增高。體內有金屬物的謹慎操作,電位更應該循序漸進,防止強力收縮導致的損傷。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