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什麼是心衰易損期

心血管馮博士 發佈 2020-05-19T07:42:47+00:00

雖然住院期間經過系統治療後,多數心衰患者症狀體徵都能得到明顯改善而出院,但患者的心功能損害在這一時期出於不穩定狀態仍未完全恢復,出院後早期階段仍然是有復發的可能。

心衰是由於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導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損的一組複雜臨床綜合徵。作為多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心衰因其發病率高,有臨床症狀的患者5年存活率低於常見的惡性腫瘤,已成為21世紀心血管醫師最後的戰場。即使按照目前指南推薦的標準治療方案,心衰患者再住院率、病死率仍處於較高水平。在國內心力衰竭患者人數已占總人口數的1-2%。心力衰竭不僅使患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為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而且死亡風險極高。


1、什麼是心衰易損期

雖然住院期間經過系統治療後,多數心衰患者症狀體徵都能得到明顯改善而出院,但患者的心功能損害在這一時期出於不穩定狀態仍未完全恢復,出院後早期階段仍然是有復發的可能。出院後2-3個月,心衰病人都要經歷個「易損期」。易損期,顧名思義,在這段時間病人就極其危險,很容易再次住院,應高度重視!


2、心衰易損期仍有很大風險

眾多研究顯示,心功能不全加重是導致易損期內心衰患者死亡或再入院的重要病理生理學基礎。此外,心衰患者心功能不全急性發作時,通常需在醫院內接受靜脈血管活性藥物進行強化治療,待心功能好轉後,逐漸降低靜脈藥物劑量直至停用,同時開始給予有循證學依據的口服藥物。易損期內心衰患者口服藥物仍處於調整階段,是不良事件發生風險較高的另一個原因。這一時期內的治療方案對心衰患者的遠期預後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此期間優化治療方案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後續風險,而推遲啟動有效的藥物治療則可能導致患者的預後不佳。


3、如何應對風險

對於心衰患者,醫生需評估其器官功能,考慮多種疾病並存的情況,注意藥物協同反應,從原發病開始治療心衰。此外,對於已經有心衰症狀及潛在的心衰患者,建議:

1)找到一個固定的心內科醫師(有心衰治療經驗者),全程關注心臟結構和功能的變化,指導相關治療、心臟康復和慢病管理;

2)定期做心臟超聲,了解心臟有無擴大及發展,3-6個月一次,最好找同一心臟超聲醫師檢查;定期做動態心電圖檢查了解自己心律情況;

3)建議有心衰症狀的患者定期進行BNP檢測,指導自己心功能的情況,可以更好地預防症狀性心衰發作或復發。


心衰患者出院後應該注意規律服藥、限水限鹽、監測病情、適量運動;對於心衰症狀,患者一定要及早發現、及早干預、及早治療,以預防為主,而不是在心衰發生後亡羊補牢,儘可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