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在缺鐵性貧血中的應用

醫脈通血液科 發佈 2020-05-29T05:12:38+00:00

研究者將受試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都在早餐時給予60g含9mg的鐵強化燕麥+200ml部分脫脂牛奶,試驗組還另外補充含38 µg 1500 IU的維生素D3膠囊。

作者:藍鯨曉虎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鐵是生成血紅蛋白的重要原料,血紅蛋白鐵占人體內鐵的67%。當機體對鐵的需求與供給失衡,導致體內貯存鐵耗盡(ID),繼之紅細胞內鐵缺乏(IDE),最終引起缺鐵性貧血(IDA)。IDA是鐵缺乏症的最終階段,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維生素D3,又稱活性維生素D的主要臨床運用是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低鈣血症,防治骨質疏鬆、佝僂病等。

不同人群中,維生素D缺乏和貧血常共同存在。最近一項研究探索了與單純攝入鐵強化食品相比,聯合使用維生素D治療是否能改善缺鐵性貧血患者的血液學指標,該研究結果發表於英國營養學雜誌。

研究對象為處於臨界狀態鐵缺乏的19-49歲的女性,排除絕經、妊娠、哺乳、胃腸道及代謝性疾病者,實驗室檢查滿足血漿鐵蛋白濃度<20μg/L,25(OH)D濃度<250 nmol/L。

研究者將受試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都在早餐時給予60g含9mg的鐵強化燕麥+200ml部分脫脂牛奶,試驗組(維生素D組)還另外補充含38 µg 1500 IU的維生素D3膠囊。兩組受試者的基線鐵代謝和維生素D指標無顯著差異。8周後試驗結束,分別測量兩組受試者的紅細胞、鐵代謝和維生素D指標,如下圖所示:

試驗前(第0周)、中期(4周後)、試驗後(8周後)的紅細胞指標變化情況

  1. 維生素D組干預後平均Hb濃度138±10 g/l,明顯高於基線水平136±12 g/l(P=0.035),而對照組干預前後無顯著差異。

  2. 維生素D組干預後平均紅細胞壓積(43.8±3.4)%明顯高於基線水平(42.5±3.2%,P=0.017)和中期水平(42.7±3.2%,P=0.044)。對照組的紅細胞壓積在每個時間點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3. 維生素D組干預後平均紅細胞計數(4.8±0.3)×1012/L,明顯高於基線水平(4.6±0.3)×1012/L(P=0.007)。對照組各時間點紅細胞計數無差異。

研究表明:維生素D的補充導致了鐵狀態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積兩個關鍵指標的改善,與有限的證據相一致。

試驗前(第0周)、中期(4周後)、試驗後(8周後)的鐵代謝指標變化情況

然而補充維生素D並未改善鐵代謝的指標,兩組研究對象之間的鐵蛋白、鐵調素、可溶性轉鐵蛋白受體均無明顯改變。

研究者認為,這一結果可能是由於試驗中維生素D的劑量過小,不足以影響鐵調素的表達,從而未引起血清鐵蛋白濃度上升。此外,缺鐵性貧血治療過程往往很長,8周的試驗時間還不足以使維生素D對上述兩項指標產生實質性的效果。

基線血漿25(OH)D和試驗結束後VDBP與血液學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在全部的研究對象中,基線血漿25(OH)D濃度與紅細胞計數、Hb濃度和紅細胞壓積均呈正相關。25(OH)D是維生素D的代謝產物,由此可反映缺鐵性貧血患者常伴有維生素D缺乏

試驗結束時,血漿維生素D結合蛋白(VDBP)濃度的提高與紅細胞數量與功能指標的恢復均密切相關。VDBP的生理作用是轉運25(OH)D,有研究已證明了25(OH)D與VDBP之間的聯繫,這一觀察結果足以將維生素D的作用與血清鐵代謝的改善相聯繫。

看完研究結果,帶大家來扒一扒機制

1

鐵代謝的生理性調節

在正常情況下,轉鐵蛋白-鐵複合物的循環維持著鐵代謝的穩態。在紅細胞生成過程中,血液當中的轉鐵蛋白-鐵複合物(Fe-Tf)移動到骨髓,與紅細胞表面的轉鐵蛋白受體(TfR1)結合。衰老的紅細胞會退化並被巨噬細胞吞噬,隨後鐵被重新利用並釋放到血液循環中,周而復始地重複上述過程。

鐵調素影響紅細胞對鐵的利用度示意圖

鐵調素(hepcidin)主要位於巨噬細胞和肝細胞,在機體內鐵平衡的調節中起到負性調節的作用,即鐵調素濃度下降時,細胞膜表面的鐵轉運蛋白(ferroportin 1, FPN1)增加,循環中的鐵增加,被紅細胞攝取也增加,有利於紅細胞的生成和正常功能的維持。

如下圖所示,發生缺鐵性貧血時,循環鐵濃度降低(I)導致貧血和缺氧,刺激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產生(II),隨後Erythroferrone增加(III),從而抑制鐵調素(IV),增加鐵的吸收和動員。

(註:Erythroferrone(ERFR),是一種新發現的激素,是有核紅細胞受促紅細胞生成素刺激後分泌的一種糖蛋白類激素,可抑制鐵調素的表達)

缺鐵性貧血時機體的代償機制

2

維生素D促進鐵代謝的機制

維生素D對血清鐵濃度恢復的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鐵調素的表達,從而促進骨髓紅細胞生成。維生素D的活性代謝物鈣三醇在人類實驗研究中被證實能抑制鐵調素表達。鐵調素的表達是由一種被稱為抗菌肽(HAMP)的基因決定的,維生素D通過限制HAMP基因的轉錄顯著降低調節鐵調素的表達。

維生素D調節肝細胞和單核細胞中鐵調素/HAMP-膜鐵轉運蛋白(Fp)相互作用機制示意圖

上圖呈現了維生素D與鐵調素-膜鐵轉運蛋白鐵調節軸。維生素D缺乏時,肝細胞或單核細胞合成鐵調素的增加可能增加細胞內鐵調素的濃度,降低細胞膜鐵轉運蛋白的表達,從而使鐵的轉運受限。維生素D對血清鐵濃度的恢復作用是通過維生素D抑制血漿鐵調素的表達,從而增加促進鐵吸收的膜鐵轉運蛋白的利用度,並最終增加低鐵儲存的受試者血漿鐵蛋白的濃度來實現的。

總結

綜上所述,這篇研究表明,鐵儲存量低的婦女同時存在維生素D缺乏。該發現的臨床意義在於維生素D可作為缺鐵人群的鐵補充劑,通過給予治療劑量的維生素D促進鐵吸收。

參考文獻:

1. Ahmad Fuzi SF, Mushtaq S. Vitamin D3 supplementation for 8 weeks leads to improved haematological status following the consumption of an iron-fortified breakfast cereal: 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in iron-deficient women. Br J Nutr. 2019;121(10):1146-1157.

2. Jin HJ, Lee JH, Kim MK. The prevalence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iron-deficient and normal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24 months. Blood Res. 2013;48(1):40-5.

3. Bah A, Pasricha SR, Jallow MW, et al. Serum Hepcidin Concentrations Decline during Pregnancy and May Identify Iron Deficiency: Analysis of a Longitudinal Pregnancy Cohort in The Gambia. J Nutr. 2017;147(6):1131‐1137.

4. Kaymak Cihan M, Ünver Korğalı. Is there an association between vitamin D level and iron deficiency in children? Arch Argent Pediatr. 2018;116(6): e736-e743.

5. Bah A, Pasricha SR, Jallow MW, et al. Serum Hepcidin Concentrations Decline during Pregnancy and May Identify Iron Deficiency: Analysis of a Longitudinal Pregnancy Cohort in The Gambia. J Nutr. 2017;147(6):1131‐1137.

6. Langer AL, Ginzburg YZ. Role of hepcidin-ferroportin axi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nemia of chronic inflammation. Hemodial Int. 2017;21 Suppl 1: S37-S46.

7. 常園園, 范秋靈. Erythroferrone-鐵調素軸在腎性貧血中的研究進展. 中國臨床研究, 2017, 30(2):268-271.

8. Bacchetta J, Zaritsky JJ, Sea JL, et al. Suppression of iron-regulatory hepcidin by vitamin D. J Am Soc Nephrol. 2014;25(3):564‐572.

醫知源學院新更了一場《NKT淋巴瘤高峰論壇》講座,可無限回顧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