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分期不同,治療方式有哪些差異?

丁丁醫聊 發佈 2020-02-24T19:00:52+00:00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2018年全球有100萬例新發胃癌,同時超過78萬將會因胃癌而死亡,胃癌是發病率第五高、死亡率第三高的癌症。


胃癌是起源於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2018年全球有100萬例新發胃癌,同時超過78萬將會因胃癌而死亡,胃癌是發病率第五高、死亡率第三高的癌症。而中國胃癌發病人數占全球所有胃癌新發病例的40%以上。

胃癌的治療取決於它的分期、腫瘤本身的特性以及治療的規範性。

01


胃癌分期


腫瘤和其他疾病一樣有發展的不同階段,即對應分期。分期是根據腫瘤生長和發展的自然進程對同一種癌症(如肺癌)不同擴散的嚴重程度和受累及的範圍進行分類的方法。分期為評價體內惡性腫瘤的數量和位置,了解疾病的程度,為醫生制定治療計劃、評估病情的發展以及為判斷病人存活時間(預後)提供依據和指導。

癌症(包括胃癌)分期分為臨床分期和病理分期。臨床分期和病理分期都可以用來幫助制定治療計劃。

癌症的臨床分期是醫生根據體格檢查、內窺鏡檢查、活檢和影像學檢查(如CT掃描)的結果,對癌症的嚴重程度作出的最佳估計。

0期:腫瘤浸潤至粘膜層,但未累及粘膜固有層,無局部淋巴結轉移。

IA期:凡腫瘤浸潤至粘膜或粘膜下層者,無局部淋巴結轉移。

IB期:腫瘤浸潤至粘膜或粘膜下層,伴有距原發灶3CM以內淋巴結轉移;或腫瘤已浸潤至肌層或漿膜下,但尚無局部淋巴結轉移者。

II期:腫瘤浸潤至粘膜或粘膜下層,但已有距原發灶3CM以外局部淋巴結轉移者;腫瘤已浸潤肌層、漿膜下層,但僅有距原發灶3CM以內淋巴結轉移;或腫瘤已穿透漿膜層,但尚無淋巴結轉移。

IIIA期:腫瘤浸潤肌層或漿膜下,並有距原發灶3CM以外淋巴結轉移;腫瘤已穿透漿膜外,但僅有3CM以內淋巴結轉移;甚或腫瘤已侵及鄰近組織、器官,但尚無淋巴結轉移。

IIIB期:腫瘤已穿透漿膜層並有3CM以外的淋巴結轉移;或腫瘤已累及鄰近組織器官,但有3CM以內淋巴結轉移。

IV期:腫瘤已累及鄰近組織、器官,並有距原發灶3CM以外淋巴結轉移;或已有遠處轉移的T、N。


*我國胃癌確診時的分期情況:Ⅰ期占1.4%、Ⅱ期占21.8%、Ⅲ期占31.7%、Ⅳ期占42.4%。


如果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則可以獲得病理分期,病理分期使用臨床分期使用的相同的檢查結果,再加上手術中取出的組織所發現的病理結果來確定。

胃癌診療規範(2018版)_胃癌病理分期


02


胃癌不同分期治療策略不同


胃癌按照臨床分期來說分為Ⅰ、Ⅱ、Ⅲ、Ⅳ期,不同分期的分子特徵和治療原則不同,所以要針對不同的分期,接受不同的規範治療,才有可能讓病人的生存期最大化。

胃癌早期


一般來說,Ⅰ、Ⅱ期胃癌比較提倡直接手術。外科手術仍然是目前治療胃癌的主要方法,也是治療胃癌的主要手段。胃癌早期以根治性手術治療為主,手術後定期複查,不需要手術後的輔助治療。

對早期胃癌合併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者,國內也推薦對於採用局部切除或胃大部分切除的患者術後應進行清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治療。

胃癌中期


Ⅲ期以及一些Ⅱ期偏晚的胃癌,會提倡術前的新輔助治療(化療+放療)。術前新輔助治療後,它可能會降期。降期後再去做手術,愈後可能會更好。胃癌中期根治性手術以後,還要做輔助放化療,所以,輔助治療可以於術前、術後及術中做。據估計,約2/3的胃癌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階段有化療的指征,更有人建議,對所有胃癌患者均應輔以化療。

胃癌的化療方案是以氟尿嘧啶類藥為基礎,T2、N0的患者,術後沒有高危因素的可以隨訪觀察。

如果存在高危因素,建議術後接受輔助性化療或放療;對於達到R0切除的T3、T4或任何伴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均應接受術後的化、放療;R1切除及無轉移的R2切除的患者,術後均應接受放療+化療。(R1切除是指顯微鏡下有腫瘤殘留,R2切除是指腫瘤有肉眼殘留)。

胃癌晚期


而對Ⅳ期晚期胃癌患者,主要治療方法是化療,胃癌單一藥物化療的緩解率一般僅15%~20%,應用聯合化療後可提高緩解率、延長生存期。晚期患者必要時進行姑息性手術或放療,配合最佳支持治療。

03


胃癌的預後情況


但需注意,胃癌的分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是在考慮治療選擇和預測生存前景時,它不是唯一的因素,其他因素包括患者的總體健康狀況(例如即使根據腫瘤的分期有開刀的適應徵,但患者合併其他疾病總體狀況不佳,這種情況下仍然不能手術),患者的治療選擇的偏好等。

胃癌生存率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如病期、腫瘤大小、胃癌所在部位、組織學類型、病理分期以及淋巴結轉移等。其中以病理分期及有無淋巴結轉移的關係較密切。

腫瘤浸潤胃壁的深度,有無肝轉移、腹膜轉移,淋巴結狀態及血管壁有無浸潤等,這些是目前最為有效的方法。但人們在長期胃癌治療實踐中發現,即使是Ⅳ期胃癌,仍有部分病人存活超過5年。

胃癌治療的早與晚,效果大不一樣。早期胃癌患者手術後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95%。但是如果胃癌發展到了晚期,療效便不甚理想了。因此,早期發現胃癌,是延長胃癌患者生存期的重要一環。

04


胃癌應積極預防


談到預防的問題,首先要注意胃癌的危險因素,導致胃癌發生的主要因素包括:長期飲食不規律、吸菸及喝酒、食用煙燻及醃漬和霉變食物、肥胖、長期精神壓抑等。預防可以通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遠離危險因素,降低風險。

1、良好的飲食習慣

我們的胃黏膜表面有一層保護層,可以防止胃自身被胃酸消化,一定程度上也能防止致癌物與胃黏膜直接接觸導致癌變。但若飲食不規律,或長期食用大量高鹽、醃漬、煙燻等食物的人,其胃黏膜的保護層會更容易被破壞,導致致癌物直接作用在胃黏膜上;加上新鮮蔬菜水果攝入不足,會導致具有抗氧化保護功能的維生素等攝入不足,增加患胃癌的風險。這也是為什麼胃癌越來越年輕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工作原因三餐不定時,應酬時菸酒無度、大吃大喝,經常吃一些燒烤、油炸、酸辣等食物。

所以,預防癌症,遠離疾病,先從良好的飲食習慣培養做起。

①養成準時規律進食的好習慣。

②合理膳食,平衡營養,多吃一些新鮮的瓜果蔬菜,少吃煙燻、醃漬和霉變的食物。

③戒菸戒酒。

④已有慢性胃病的朋友多吃粥、麵條等鬆軟易消化的食物。


2、根除幽門螺旋桿菌

目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得到全世界普遍認可的高發因素。幽門螺旋桿菌定植於人類胃黏膜,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且其具有傳染性,它可以通過餐具、接吻、食物等進行傳染,據統計,我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超過了50%。

因此,預防胃癌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控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但是,也並不是說患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就一定得胃癌,我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超過了50%,但患胃病的人遠遠沒有這麼多。即使這樣,根除幽門螺旋桿菌一定是預防胃癌重要的一點。

3、積極治療慢性胃病

胃腸道存在的一些疾病,容易發生惡變。事實上,長期患有慢性胃病可能真的會增加胃癌的可能性。當然了,像普通的淺表性胃炎或是單純的消化不良等與胃癌沒有太大關係,真正需要注意的是這兩種:胃息肉和萎縮性胃炎。胃息肉里的胃腺瘤有一定的癌變幾率;萎縮性胃炎被列為胃癌的癌前病變之一。

所以,得了胃腸道疾病,不能掉以輕心,仰仗年輕覺得扛扛就沒事了,一定要及時積極的治療。並注意飲食調理。

4、放鬆心情,合理減壓

現代年輕人生活、工作壓力大,經常出現精神過度緊張,吸菸、喝酒綜合在一起,使人的胃腸分泌功能發生了一些改變,導致胃病的發生。

平時要保持心情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憤怒等不良情緒。

5、警惕遺傳

遺傳因素在胃癌的發病中占有重要比例,所以有胃癌家族史的人是高危人群。不過有遺傳因素的人並不一定就會出現胃癌,只是他們出現胃癌的幾率要比普通人高。如果存在遺傳因素的同時,還經常處於高危的環境中,就極易導致胃癌的發生。

遺傳方面雖然不是我們可以改變的因素,但它給相關的人敲響了警鐘,提醒他們要注意飲食,定期體檢,才能防患於未然。


內容來源:

1.國家癌症中心:2018年全國最新癌症報告

2.國家衛健委:胃癌診療規範(2018年版)

——

編輯排版:Cathy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