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醫學期刊發文:中醫針灸治療可改善消化系統症狀,中醫驕傲

中醫視界 發佈 2020-05-16T09:26:02+00:00

近日,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內科學年鑑》發表了關於中醫針灸推拿針刺治療能夠顯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早飽、上腹脹、餐後飽脹等症狀。

近日,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內科學年鑑》發表了關於中醫針灸推拿針刺治療能夠顯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早飽、上腹脹、餐後飽脹等症狀。


研究基於多年臨床經驗,在已故針灸專家王樂亭創立的「老十針」針法處方基礎上,強調升降氣機、調中健脾。

什麼是老十針?從中醫角度如何看?

老十針各穴解說

三脘:上脘、中脘、下脘,統稱為三脘。上脘穴,位於胃上口,屬胃絡脾,為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能開胃腑受納之門,飲食水谷得以入胃。下脘穴,當胃之下口,為足太陽、任脈之會,能溫通胃腸,益氣降逆。中脘正當胃脘中間,為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又為六腑之會。胃之募穴。所謂「會」是指精氣聚會之處。所謂「募」是臟腑經氣匯聚於胸腹的腧穴,而中脘是上述四經精氣交會之處,因而可以通達四經,中脘的功能是助胃,消化水谷,溫通腑氣,升清降濁,調理中州之氣機。

氣海:又名丹田或丹灶,顧名思義為氣之海。生髮元氣,蒸動氣化;以助運化之機,且能通調任脈,溫固下元。它與中脘相配,能助益氣、昇陽之功。

天樞:為陽明胃經腧穴,為大腸之募穴,腹氣之街。所謂街者,含有氣血流通,頻繁而寬闊的功能,又能分理水谷之糟粕,消導積滯,調益脾氣。與中脘相配,能幫助潤腸胃,利運化,與氣海相配,能協同振奮下焦之陽氣,以助胃腸腐熟水谷。

內關:為心包絡穴,別走少陽三焦,調理三焦氣機,寧神和胃,寬胸理氣。配中脘、足三里,有助其升清降濁,調理氣機之功。

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合」者,是經氣最後如百川匯合入海之義。足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因其功用較為廣泛。特別對六腑之病,使用機會更多,因此,補足三里有健脾和胃、益氣升清之功;瀉三里則有降逆氣化濁,通調腸腑之效。由於脾胃為後天之本。故王老曾有「百病莫忘足三里」之說。

從西醫角度如何看待?

要知道,我們有相當一大部分的患者受到功能性消化不良影響,而從西藥學的角度上去治療的話第一晚上胃鏡,第二完善幽門螺桿菌檢查,而臨床面對這一種疾病大多數時候是找不到病因,更多是對於對症支持、改善生活方式等處理。

可很多患者依舊會反覆出現早飽、上腹脹、餐後飽脹等消化系統症狀,這個時候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我們的中醫針灸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方法,尤其是針對消化不良症狀。

國際功能性胃腸病羅馬委員會主席(Nicholas J.Talley)接受美國醫學報刊《今日醫學要聞》採訪時表示「研究採用了症狀緩解和消除的複合主要終點指標;針灸作用在第4周達到這一終點,效果在停止治療後仍然持續,表明針灸可能會改變這一疾病的發展過程。」


該項隨機對照試驗由劉存志團隊牽頭,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東直門醫院、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北京友誼醫院共同完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