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名家臨摹王羲之《奉橘帖》看書法要素的實現方法

太一智慧書畫藝術 發佈 2020-06-06T09:39:05+00:00

在臨摹時,一般都分為三個階段來進行:第一階段是實臨,就是原原本本地臨摹,把前人的作品能臨摹到惟妙惟肖就算是一個成功;

不論是書法名家還是書法愛好者,在學習書法時,都需要認真臨摹前賢遺留下來的經典作品,以從中區取筆法、字形和風格。在臨摹時,一般都分為三個階段來進行:第一階段是實臨,就是原原本本地臨摹,把前人的作品能臨摹到惟妙惟肖就算是一個成功;第二階段是對臨,對臨相對於實臨,就是放開了「手腳」,如果說實臨是拓著寫,那麼對臨就是照著寫;第三階段就是意臨,意臨的意思就是雖然照著寫,但更多的是寫自己,尤其是風格。

為了從書法名家臨摹作品中獲得更多的臨摹方法,為書法學習奠定好的基礎,我們找到了當代書法家張旭光臨摹王羲之的《奉橘帖》的作品,來分析他在臨摹中的書法思想、用到的筆墨方法以及其它風格上的共性特點,為書法愛好者學習書法、臨摹作品提供更為直接的方法。

《奉橘帖》簡介

王羲之當年給別人送了三百個橘子,並且寫下了一個紙條,這個紙條的內容是:「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一共12個字,但這12個字可不簡單,其原因有三:一是時間久遠,保存完整;二是王羲之的墨跡版,非常珍貴;三是書法價值意義更大。因此,這個帖子連同《何如帖》、《平安帖》被連在一起存放在了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

《奉橘帖》在書法上的意義有哪些?結體寬鬆,活潑洒脫,左低右高,比較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再是筆法是自在,這個自在是指書寫時的輕鬆狀態,就書法來說,輕鬆自在的書寫才能寫出字的自然神情,可以想像得到,當年王羲之令人收拾好這些橘子送人之前,拿了一小紙條,隨意寫了這12個字,可以說是沒有刻意去想,是自由書寫,因此才有了自然之體妙。還有就是筆法之精妙,雖然是一種非刻意之作,但表現出來的是王羲之的高超水平,功力之精。最後是完美的章法,從作品中可以看到,「奉橘」兩字的緊密,與「三百枚」三字的疏朗,形成了明顯的疏密對比關係,後面的幾個字中也有粗細、大小的反差對比,書法的意義被體現了出來。

張旭光臨作的方法分析

張旭光是當代的書法名家,曾擔任中書協副秘書長等職,在電視頻道上主講過王羲之的《聖教序》等,對書法愛好者學習書法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帶來了積極影響。他臨摹王羲之的《奉橘帖》是一件意臨作品,可以算作是一件創作作品。如果按照當代書法藝術性來分析的話,其中至少包含了以下方法可供書法創作者來借鑑:

一是筆墨方法。此作中,映入人們眼帘的首先是筆墨上的表現方法,對於前兩個字,儘管王羲之是採用「密」的方法,而張旭光是「疏」,但他為了彌補這一「缺憾」,卻用了重筆重墨的方法,形成了疏密對比,這不能不說是張旭光的一個聰明之處。另外,作品中多處都以枯筆的方法來表現筆法,同時也使虛實關係更為強烈。

二是個性的風格化。既然是意臨創作作品,就應當有自己的藝術特點,如果原原本本地照著前人去抄寫,那就是實臨。張旭光打破了原有的兩行字,改為自己的三行字書寫,既使布局發生了變化,也改變了原有的書風,進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還有就是如他自己注釋的一樣,風格中增添了顏真卿書法的寬博氣象,可以說,這件創作作品既不是王羲之的,也不是顏真卿的,而是他張旭光的,這就是他的符號。

當然,對於人們看慣了王羲之的精品力作之後,再去欣賞張旭光的臨作,人們的第一印象肯定感覺落差太大,或是二者沒有可比性。但名家就是名家,他所掌握的信息量肯定要比一般書法愛好者多得多,欣賞張旭光的臨作,要本著當代書法創作的意義來看待,而不是站在古人書法的角度去追究,就看你如何取法了。

點一下關注,還能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太一智慧書畫藝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