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初學針灸的高效學習方法

青年中醫李鐸 發佈 2020-01-27T23:00:29+00:00

例如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上肢的分布規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而從頸部以上卻是陽明在前、太陽居中、少陽在後;足三陰經在下肢的分布規律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但在內踝上8寸以下則是厥陰在前、太陰居中、少陰在後。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中醫熱」「針灸熱」的興起,中醫正在走向世界,針灸醫學業已成為國際醫學百花園中的一朵絢麗之花。國外學者曾經打過這樣一個比喻:中醫學好比是一頂金光燦爛的皇冠,而針灸學則是皇冠頂上那顆璀璨的明珠。針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臨床學科,既有豐富的基礎理論,又有大量的臨床知識。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想真正學好是不容易的。這裡,僅就學習中的一些具體方法問題,略陳自己的一孔之見,以期對初學的朋友們有一定的實際幫助。

(一)突出規律抓重點

所謂「規律」,也即矛盾的共性和普遍性。如果我們能從內容偏多、偏死而顯得枯燥無味的經脈、腧穴中儘量多提取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對於促進學習、啟迪思維和加強記憶無疑是會有很大幫助的。例如經脈的走向規律、分布原則、交接特點、屬絡關係就是應該重點學習、熟讀記憶的。在此基礎上,以後每學習一條經脈,都可以把四大規律貫穿進去,起到溫故知新的強化作用。即使遇到還沒學過的經脈,按四大規律對號入座,也能比較準確地描繪出它的循行概貌。如手陽明大腸從手走頭;分布於上肢外側前緣;在手部與手太陰肺經相交,在面部交足陽明胃經;在體內屬大腸絡肺。

在腧穴方面,穴位的主治共性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從部位而言,每個腧穴均能治療局部和鄰近臟腑、組織、器官的病變如四肢部腧穴治療四肢肌肉、關節病;頭面部腧穴治療頭面五官病;胸腹部的腧穴偏治內臟急性發作性病證;腰背部腧穴偏治內臟慢性虛弱性病證。體現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療特點。從經脈而言,每一條經脈的腧穴均可治療本經病、表里經病,且分段主治又大體相同。各經肘膝以下的根部穴、本部穴均能治療本經循行範圍所及的頭面、五官等標結部病證,離心越遠的腧穴其主治範圍越廣。體現了「經脈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療特點。再如氣穴理氣、風穴疏風等也是穴位主治功效的規律。

(二)特殊之點當詳辨

掌握了經脈循行的共性所在,再找出其中的特殊之點,就容易進行對照、比較,幫助記憶。例如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上肢的分布規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而從頸部以上卻是陽明在前、太陽居中、少陽在後;足三陰經在下肢的分布規律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但在內踝上8寸以下則是厥陰在前、太陰居中、少陰在後。關於經脈的起止點,大凡陰經均起止於指趾內側端,陽經均起止於指趾外側端,這是共性。但也有特殊性,例如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內側端,終於對側鼻旁;足厥陰肝經起於大趾外側端。

在腧穴方面,部分穴位的主治有偏補或偏瀉的不同。前者如關元、氣海、腎俞、膏肓、三陰交、足三里,後者如人中、曲澤、委中、十宣、十二井。有的腧穴對機體有雙向調節作用,如合谷既發汗又止汗,內關既止嘔又催吐,百會既升壓又降壓,天樞既止瀉又通便。有的腧穴還有相對特異性,如素髎升壓,至陰糾胎,少澤增乳汁,四縫療疳疾。這些也屬於腧穴主治的特殊性,以特定穴為多。十二經各有一個絡穴,起聯絡表里兩經作用,唯後天之本脾、胃二經向全身灌注氣血,故設有兩個大絡。在五腧穴的五行分屬中,十二經均按五行相生之序排列,只是陰經以木為始,陽經以金為始,乃陰經柔、陽經剛,取五行相剋之義。

(三)巧學巧記印象深

如何記憶,也是一種學習方法問題。筆者向來不主張死記硬背,而提倡巧學巧記。即使要背,也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背。例如背經脈循行,一定要先把經脈循行原文之中常用的術語諸如循、沿、出、入、環、繞、交、貫之類以及心系、肺系、目系等一一弄明白。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背誦、記憶,則收效就大。至於巧學巧記的方法,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

1.意會想像法——運用意會想像的方法是巧學巧記的一種途徑,既可以加快記憶速度,又可以加深記憶印象。例如學習手足陽明經入上下齒齦的問題,就很容易發生混淆。可以這樣來思考:手陽明從手走頭,在從下向上走的過程中先經過下齒,即入下齒齦;足陽明經從頭走足,在從上向下行的過程中先經過上齒,即入上齒齦。這樣,就會記憶很深了。再如耳前三穴(耳門、聽宮、聽會)的歸經、定位也是一個難以記清的問題。我們不妨編兩句順口溜:「耳前三穴範圍小,間隔距離也很短。」以「三」「小」「短」寓意三焦經、小腸經、膽經。再假定你要同朋友在文化宮約會,一定要先進門,再入宮,最後才能會面。以「門」「宮」「會」來表示三穴的排列次序。這樣,從上到下就是三焦經耳門、小腸經聽宮、膽經聽會。任何時候也不會忘記。

2.聯繫對比法——聯繫對比也是行之有效的巧學巧記法。學習經脈循行,應同解剖部位、代表腧穴聯繫起來,學習腧穴定位,也要同解剖標誌、經脈分布結合起來。做到論經不離穴,論穴不離經。滑伯仁著《十四經發揮》就具有這一特點。對比有關腧穴的治療作用,對學習、記憶很有幫助。例如素髎、人中二穴的醒腦開竅作用,臨床用於急救多有卓效。素髎偏於救治脫證,並治鼻病和哮喘;人中偏於開啟閉證,並治面癱和急性腰扭傷。脾俞、足三里、腎俞、命門四穴雖然都主治腹瀉,但前二者用於脾陽不足,失於健運之腹瀉;後二者卻是治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五更泄」。另外,對比頰車和下關二穴的取穴和針刺方法也很有意思。取頰車要閉口咬牙,下頜角咬肌隆起處是穴,針刺時應微微張口;下關則正好相反,取穴時要張口,下頜骨踝狀突隆起處是穴,針刺時卻要閉口。

(四)學用結合重實踐

針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臨床學科,必須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對於初學者來說,點穴、練針和實踐是最重要的學用結合。點穴是學習腧穴的重要步驟和環節,要多在自己身上摸穴或相互之間點穴,點穴要嚴肅、認真,強調一個「准」字。熟記各種骨度分寸和體表解剖標誌,為取准一個穴位,不妨藉助上下左右其他經脈或腧穴。《標幽賦》所云「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即寓此理。

練針就是練指力和技巧,不能只在紙包或棉袋上練,還應提倡自身練針或相互練針,這對於鍛鍊指力、提高手技和體會針感都大有裨益。自身練針應強求務實,真正刺進肌肉中去,克服怕疼心理。相互練針應密切配合,膽大心細,不可魯莽從事。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有柔和的指力和嫻熟的手技,非堅持練針不可。正所謂:熟練熟練,不練不熟,熟能生巧,巧能出奇,奇能制勝也。有了點穴的基礎和練針的實踐,實際操作中便能得心應手地在病人身上實地進行針灸操作。自己有了簡單的病證,也可以用針灸自治或互治,使腧穴的治療效應能得到客觀驗證。也能掌握更多的針刺手法。這樣,學習興趣將會大大提高,並能增強對針灸療法的感性認識,受到一些啟迪。

「明經絡、記孔穴、練手法」是學習針灸的三部曲,願初學的朋友們在學習中熟讀精思,巧學巧記,勤於實踐,為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而努力攀登吧!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