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為什麼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張建福大夫 發佈 2020-06-10T11:56:43+00:00

除了那些天生沒有痛感的人外,應該很少有人沒歷經過疼痛的折磨,牙痛、頭痛、胃痛、骨頭痛等等,疼痛是人們求醫問藥的最常見原因之一。中醫自來就有「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說法,意思是說如果氣血暢通身體就不會出現疼痛的感覺,一旦疼痛就說明氣血不通。

除了那些天生沒有痛感的人外,應該很少有人沒歷經過疼痛的折磨,牙痛、頭痛、胃痛、骨頭痛等等,疼痛是人們求醫問藥的最常見原因之一。


中醫自來就有「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說法,意思是說如果氣血暢通身體就不會出現疼痛的感覺,一旦疼痛就說明氣血不通。


這種說法最早源自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


「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意思是說人身經脈中的氣血,是周流全身、循環不息的,一旦寒氣侵入經脈,經血就會凝滯不通……脈氣不暢通,就會突然作痛。


不過,最早明確提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是明代李中梓,他在《醫宗必讀·心腹諸痛》中寫道,


「近世治痛有以諸痛屬實,痛無補法者;有以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者。」


中醫講的「通」原本指氣血的通暢,而氣血運行的通道叫經絡,所以「通」也就是經絡通暢。


所謂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兩部分,其中縱行的幹線稱為經脈,由經脈分出網絡全身各個部位的分支稱為絡脈。經脈以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為主,絡脈以十五絡脈為主。


經絡內連五臟六腑、外連四肢百骸,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繫在一起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


《黃帝內經·靈樞》有兩個著名的定義,


「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除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這說明經脈的作用是決定生死、診治百病、調理虛實、運行氣血、營養陰陽、濡潤筋骨、滑利關節。


而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組織的通道,是通過運行氣血來調控的,人體氣血的運行沿著經絡循環不斷。因此這個生命通道「不可不通」,一定要保持通暢。


一旦不通暢,就會發生病變,就會出現氣滯血瘀或者氣血虛弱的現象,這樣五臟六腑不能得到濡養,生理功能不能正常發揮,疾病就會乘虛而入。


《黃帝內經》又說,


「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就是說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與人體氣機的紊亂密切相關,而氣與血相輔相成,氣滯則血瘀,氣血不通便可引起脹痛、刺痛、酸痛、竄痛、冷痛、灼熱痛等多種疼痛。


可見,中醫認為「不通」是疼痛乃至百病的根本原因。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侵刪。有問題可留言,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記得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