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又叫長命菜,馬齒莧雖名莧類,而苗、葉與莧都不相似

奇文導航 發佈 2020-01-30T05:28:47+00:00

馬齒莧,別名馬莧,五行草,長命菜,生草本,全株無毛。莖紫紅色,葉互生,有時近對生,葉片扁平,肥厚,倒卵形,似馬齒狀,長1-3厘米,寬0.6-1.5厘米,頂端圓鈍或平截,有時微凹,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或帶暗紅色,中脈微隆起;葉柄粗短。

馬齒莧,別名馬莧,五行草,長命菜,生草本,全株無毛。

馬齒莧莖平臥或斜倚,伏地鋪散,多分枝,圓柱形,長10-15厘米淡綠色或帶暗紅色。莖紫紅色,葉互生,有時近對生,葉片扁平,肥厚,倒卵形,似馬齒狀,長1-3厘米,寬0.6-1.5厘米,頂端圓鈍或平截,有時微凹,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或帶暗紅色,中脈微隆起;葉柄粗短。

馬齒莧花無梗,直徑4-5毫米,常3-5朵簇生枝端,午時盛開;苞片2-6,葉狀,膜質,近輪生;萼片2,對生,綠色,盔形,左右壓扁,長約4毫米,頂端急尖,背部具龍骨狀凸起,基部合生;花瓣5,稀4,黃色,倒卵形,長3-5毫米,頂端微凹,基部合生;雄蕊通常8,或更多,長約12毫米,花葯黃色;子房無毛,花柱比雄蕊稍長,柱頭4-6裂,線形。

馬齒莧蒴果卵球形,長約5毫米,蓋裂;種子細小,多數偏斜球形,黑褐色,有光澤,直徑不及1毫米,具小疣狀凸起。


馬齒莧進行種子繁殖所用種子都是頭年從野外採集或栽培時留的種。其種子籽粒極小,整地一定要精細,播後保持土壤濕潤,7-10天即可出苗。


馬齒莧扦插枝條從當年播種苗或野生苗上採集,從發枝多、長勢旺的強壯植株上採集為好,每段要留有3-5個節。扦插前精細整土;結合整地施足充分腐熟的農家肥。扦插密度(株行距)3厘米×5厘米,插穗入士深度3厘米左右,插後保持一定的濕度和適當的蔭蔽,一周後即可成活。

馬齒莧商品菜採收標準為開花前10-15厘米長的嫩枝。如採收過遲,不僅嫩枝變老、食用價值差,而且影響下一次分枝的抽生和全年產量。採收一次後隔15-20天又可採收。如此,可一直延伸到10月中下旬。生產上一般採用分期分批輪流採收。

馬齒莧留種的地塊一開始就應從生產商品菜的地塊中劃出,栽培管理措施與商品菜生產相同,所不同的是留種的地塊不採收商品菜,任其自然發枝、開花、結籽。開花後25-30天,蒴果(種殼)呈黃色時,種子便已成熟,應及時採收,否則便會散落在地。此外,還可在生產商品菜的大田中有間隔地選留部分植株,任其自然開花結籽後散落在地,第2年春季待其自然萌發幼苗後再移密補稀進行生產。

馬齒莧性喜高濕,耐旱、耐澇,具向陽性,適宜在各種田地和坡地栽培,以中性和弱酸性土壤較好。其發芽溫度為18℃,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0-30℃。當溫度超過20℃時,可分期播種,陸續上市。保護地栽培可進行周年生產。

中國南北各地均產。性喜肥沃土壤,耐旱亦耐澇,生活力強,生於菜園、農田、路旁,為田間常見雜草。廣布全世界溫帶和熱帶地區。嫩莖葉可作蔬菜,味酸,也是很好的飼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