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類方這樣用,搞定難倒抗生素的肺部感染

小醫生大夢想 發佈 2020-05-22T15:52:57+00:00

但桂枝湯作為「千古第一方」,如果只看作治療感冒的小方可就小瞧它了,如果用好了桂枝湯及其類方,能夠解決諸多臨床難題。

小 編 導 讀

桂枝湯是我們學習《傷寒論》時耳熟能詳的方子,一般來說多將之歸屬於解表劑治療感冒。但桂枝湯作為「千古第一方」,如果只看作治療感冒的小方可就小瞧它了,如果用好了桂枝湯及其類方,能夠解決諸多臨床難題。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從一則醫案,見識下桂枝湯類方如何解決了抗生素治不好的肺部感染。

李某,女性,50歲。

既往有大腸多發性潰瘍病病史,有丁胺卡那、愛大、頭孢類、青黴素類、環磷醯胺等過敏史。

2010年10月初,受涼後出現發熱,體溫最高38.5℃,伴咳嗽,呈陣發性連聲乾咳,痰黏難咯,鼻塞流涕。查體:雙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聞及少量濕囉音,心率94次/分,律整,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查胸片示肺部感染。門診予靜滴洛美沙星後未能緩解,仍發熱、咳嗽、咯痰,故於10月8日轉入病房。住院期間,予阿奇黴素、左氧氟沙星靜滴及對症治療,效果不佳。慮及患者為過敏體質,抗生素選擇甚難,特請黃師查房,冀以中藥獲效。見患者神疲體倦,面色少華,形體消瘦。每天下午及晚上發熱,體溫波動於37.5℃~38.2℃。咳嗽咯痰難出,痰稠色白,惡寒。

先以小柴胡合麻杏石甘湯。四天發熱未退,咳嗽仍頻。


黃師再次查房,見其不時拭汗,且惡寒明顯,天氣雖熱,仍穿厚衣,口中淡,苔白不渴。

即處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桂枝15g,白芍15g,生薑15g,大棗15g,炙甘草15g,北杏仁15g,川厚朴20g(後下)。

囑配兩劑當晚服完,每隔兩小時服一次,分4次服,服藥後服半碗熱粥以助藥力,並蓋被取汗。

患者遵醫囑,服上藥1劑盡後,覺全身溫暖,惡寒感頓減,當晚退熱,病者自行停後服,但翌日又復發熱。仍以桂枝湯倍增其量,並加厚朴杏仁,兩劑。將息法如前。發熱已全退,惡寒汗出已罷。


桂枝湯為眾方之首,乃千古名方。其方義幾乎無人曰不曉。但用於臨床卻常畏首畏尾。無非是南方無傷寒,夏天無傷寒之說,先入為主。因而臨床上縱有桂枝湯證、麻黃湯證亦視而不見。更若據《內經》:「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不問見症,但以發病時間以認症。故後世見到夏月發熱惡寒無汗者稱為陰暑,暑兼寒濕。有麻黃湯擺著不用,卻另立一首新加香薷飲,強稱香薷為夏月之麻黃。亦即夏月有麻黃證而不能用麻黃,香薷可代替麻黃。

及至觀《吳鞠通醫案》中載:鞠通自醫案,四十歲時,六月十三日,先暑後風,大汗如雨,惡寒不可解,初用桂枝湯桂枝二兩,毫無效驗;次日用八兩,半帖而愈。見吳氏用藥果敢,毫不姑息,與其《溫病條辨》風格迥異。而觀曹穎甫《經方實驗錄》載桂枝湯證六例,有三例是夏暑時節的。看來,夏天是桂枝湯證的多發季節。故曹氏門人姜佐景嘆曰:「然則桂枝湯實為夏日好冷飲而得表證者之第一效方,又豈唯治冬日北地之傷寒而已哉?」曹氏又說:「大約夏令汗液大泄,毛孔大開,開窗而臥,外風中其毛孔,即病中風,於是有發熱自汗之證。故近日桂枝湯方獨於夏令為宜也。」

本案發病正值中秋節後,廣州地區仍如炎夏。而發熱久不退,惡寒明顯,自汗津津,黃師查房時,見其不斷以毛巾拭汗,舌淡苔薄白,口中和。此桂枝證無疑,又有咳嗽氣逆,故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以桂枝湯治太陽病,非獨為太陽病而設也。實際上陽明篇、太陰篇均有桂枝湯,是為發熱汗出惡風而設。

此證當日黃師處方後,見其頻頻拭汗,惡風,曾囑次日加附子。蓋《傷寒論》第21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次日,再詢之,雖汗出較多,但發熱時並無汗出,多在退熱時汗出更為明顯,此非遂漏不止,且此時汗已減,故毋須用扶陽之附子,重用桂枝湯便可。

《傷寒論》桂枝湯方後曰:「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期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者,乃服至二三劑。」此段服桂枝湯將息法,不可等閒視之,有時卻是療效的關鍵。

此段條文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汗的問題:桂枝湯證原本已有汗出,何以更發汗?桂枝湯是發汗之方?抑止汗之方?《經方實驗錄》姜氏把「汗」分為「病汗」「藥汗」。即桂枝湯證之「汗出」為「病汗」,湯方後雲「微似汗出」是為「藥汗」。發汗後,「病汗」遂除,亦止汗也。二是服藥的問題。經方大多一劑藥分三服,桂枝湯更按病情「一日一夜服……乃服至二三劑」。三劑即九次服藥矣!觀今之醫,凡處一方便了事,從不講究服藥方法。即便對證,也未必能克病也。一日三服,當時仲景已知藥效須持續。此案原囑服四次,但病家自服兩次,故未能一劑收功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