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治療口糜(口腔潰瘍)的經驗

小醫生大夢想 發佈 2020-05-07T08:01:21+00:00

導讀:口腔潰瘍為臨床常見病,有的日久難愈,困擾很多人。多數人會認為是肺胃有火,翻找各種敗火藥物,殊不知口腔潰瘍不一定是上火,有時敗火藥不僅不會治癒,反而會加重病情。所以我們臨床醫師面對口腔潰瘍時也要仔細辨證,勿令誤也。

導讀:口腔潰瘍為臨床常見病,有的日久難愈,困擾很多人。多數人會認為是肺胃有火,翻找各種敗火藥物,殊不知口腔潰瘍不一定是上火,有時敗火藥不僅不會治癒,反而會加重病情。所以我們臨床醫師面對口腔潰瘍時也要仔細辨證,勿令誤也。

上熱下寒為病本

苦辛開降除其根

一般老百姓把口舌生瘡、口腔糜爛都稱謂上火,而一些醫書也多認為是上熱或濕熱,如《素問·氣厥論》:「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口舌證》指出:「口舌生瘡糜爛,名曰口糜,乃心脾二經蒸熱深也」。

《醫方考·口病方論》:「口糜本於濕熱」。臨床確實有為上熱者,以法治之當然有效,但有不少患者為上熱下寒,如囿於上熱,必醫有不周,使不少人含冤受苦。胡老在講解甘草瀉心湯方證時,講述了他1952年治驗病例。

例1:患者為36歲五個孩子的母親,家住北鐵匠營。患口舌糜爛已兩月不愈,多處投醫無效。視其方皆為山梔、黃芩、黃連、知母等苦寒清熱瀉火之品。近口舌糜爛痛劇,難以進食,甚則飲水都難。患者見人就哭,緣因飲食不足,奶水已無,難以哺乳雙胞胎,孩子將餓死。時感頭暈,心下痞滿,腹脹,便溏,咽干不思飲,舌紅絳,口腔、舌嚴重糜爛及乎看不到正常黏膜。脈沉細。胡老與甘草瀉心湯加生石膏、生阿膠。

炙甘草五錢,半夏四錢,黨參三錢,黃芩三錢,乾薑二錢,黃連二錢,大棗三枚,生石膏一兩半,生阿膠三錢。

結果:上藥服一劑即能進食,舌痛減,服三劑痊癒。

胡老講道:本患者來診時已處危急關頭,如投藥再錯,胃氣大敗,則危及三條人命,若投藥正確,則使患者出現生機。因此辨證用藥必十分小心。

分析患者症狀特點:上火是明顯的,但為什麼不用三黃瀉心湯,而用甘草瀉心湯?一是前醫已數用苦寒不效;二是有頭暈、心下痞滿等症,為飲留邪聚,已示胃氣不振,故是上熱下寒之證,且示中氣顯虛而急迫者,恰為甘草瀉心湯方證。方中以半夏、乾薑驅飲和胃,以黨參、大棗補中健胃除痞滿,用黃芩、黃連清上熱,並用大量甘草緩急安中。因其標熱也重,故加入生石膏以清熱,因其陰傷而虛,故加入阿膠養陰生津。因方藥對證,故見效也迅速。

胡老常用甘草瀉心湯加減治療口糜、口腔潰瘍,跟其實習和進修者也多仿用,但一位實習生開了甘草瀉心湯,胡老卻改為三物黃芩湯。

例2:王某,女,32歲,病案號29654。

初診日期1965年4月2日:原有脾腫大,血小板減少,常鼻衄和口糜。3月11日曾患口糜,服半夏瀉心湯加生石膏、生地黃三劑而愈。本次發作已一周。舌及下唇潰爛,痛甚,口苦咽干,心煩思飲,鼻衄,苔白,舌紅,脈弦細數。

胡老改方:生地黃八錢,苦參三錢,黃芩三錢,炙甘草二錢,茜草二錢。

二診:4月9日:上藥服三劑,口糜愈,鼻衄已。

按:開完處方,學生曾問胡老,本患者為什麼不用甘草瀉心湯加減?胡老只是說:「本例不是上熱下寒的甘草瀉心湯方證,而是里熱、上熱明顯的三物黃芩湯方證,看一下方解便自明。」

學生藉此複習了三物黃芩湯方證。該方記載於《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附方(一):《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草褥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與三物黃芩湯。胡老在註解此條時寫道:「產後中風,由於失治使病久不解,因致煩熱。若兼見頭痛者,與小柴胡湯即解。如頭不痛但煩熱者,已成勞熱,宜三物黃芩湯主之。虛勞及諸失血後多此證,宜注意。」讀至此則豁然明了,該患者有鼻衄、心煩等,已說明里熱明顯,同時也說明津液傷明顯,因此不但要清熱,而且要生津,故治療時以黃芩、苦參苦寒清熱的同時,重用生地黃、茜草涼血清熱,生津增液,藥後熱除津生,故使衄止、口糜已。

古人善醫狐惑病

依證治癒白塞氏

在講甘草瀉心湯方證時,胡老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1970年夏他剛從河南歸來,呂尚清院長告訴他,有一位某部女軍人曾幾次來找看病,說數年前曾患白塞氏綜合徵,經胡老治癒,但住義大利後病又復發,因特回國找胡老診治。對於西醫病名本無所知,乍聽之,不禁愕然。不久患者果然前來,但事隔多年,胡老已記不清楚,經過一番問答,乃知數年前,該患者因口糜合併前陰蝕瘡來門診,服中藥治癒。近復發,在義大利確診為白塞氏綜合徵,主症仍是口腔及前陰俱有蝕瘡,與服甘草瀉心湯加生石膏,另與苦參湯囑其熏洗下陰,不久均治。

以上是胡老口述的治驗例,可惜原病歷未能查到,其具體證治不詳,但具體用藥卻記得清楚,今列於此:

炙甘草五錢,半夏四錢,黨參三錢,黃芩三錢,黃連二錢,大棗四枚,乾薑二錢,生石膏一兩半。

苦參湯即用苦參二兩,煎湯坐浴。

按:白塞氏綜合徵是1937年才出現的病名,中醫沒有專門的證治經驗,但有關狐惑病的證治早在漢代的醫籍詳有記載,如《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10條:「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甘草瀉心湯主之」。

白塞氏綜合徵的中心證候是口、眼、前後二陰潰瘍及皮膚、黏膜損害,其中口糜見於所有患者,其次以前陰潰瘍為多見,因此,胡老依據治療白糜、狐惑病而治癒了該病。應當說明的是,本例只是口腔、前陰潰瘍,適於甘草瀉心湯加生石膏治療,而白塞氏綜合徵尚有眼、皮膚、血管、消化道等病變者,應依據證候特點用藥,不能僅用甘草瀉心湯,宜注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