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CT天天看,這位27歲上班族的頸椎CT你看懂了嗎?

放射沙龍 發佈 2020-01-16T03:46:48+00:00

女,27歲,從事電腦設計5-6年,感到頸部不適1年,加重1個月,雙上肢亦感到不適。其中,椎管狹窄是指構成椎管的脊椎、軟骨和軟組織異常,引起椎管有效容積減少,壓迫脊髓、神經和血管等結構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症狀和體徵。

來源:醫學界影像診斷與介入頻道
頸椎病已經成了網紅病,作為醫生的你一定看過不少頸椎CT片子吧!


女,27歲,從事電腦設計5-6年,感到頸部不適1年,加重1個月,雙上肢亦感到不適。她拿著CT片子來診室諮詢,頸椎間盤CT顯示:頸3-頸6椎間盤突出,頸椎曲度消失、變直。


頸椎曲度消失、變直。


頸5,6椎間盤後突出。壓迫硬膜囊。頸3,4頸4,5也是突出。


熟悉頸椎CT片子的朋友們可能一下就看出來了,但還是有很多朋友不是那麼熟悉。其實這位上班族僅僅是椎間盤病變,尚未影響到骨質結構。


眾所周知,頸椎病,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高發病,作為臨床醫生,可能時常會遇到患者問 ↓


「醫生,脖子不舒服,我是不是頸椎病了,有沒有突出?有沒有增生?」


當看到患者掏出的頸椎CT片子若干張,傻眼了,不會看怎麼辦?


沒關係,今天我們重點學習一下頸椎的CT閱片。


解剖知識回顧


對於頸椎病變,臨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包括X線平片、CT和MRI。不同影像學檢查手段各有特點,影像學檢查方式的選擇常常互為補充(圖1)。

圖1 各類影像學檢查優勢


構成脊柱的椎骨: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1塊骶骨和1塊尾骨。


脊柱的四個生理彎曲: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頸椎組成的頸曲凸向前(圖2)。


椎骨的一般形態及各部分結構如圖3。


椎骨之間的連接:相鄰椎骨之間通過複雜的關節、韌帶及椎間盤相互連接。(圖4)。

圖2 頸椎生理曲度

圖3 椎骨的一般形態

圖4 椎骨之間的連接


頸椎的特點


  • 頸椎「6、7、8」:頸椎有6塊椎間盤,7塊椎骨,8對神經頸神經。


  • 橫突有孔,稱為橫突孔,其內通過椎動脈及椎靜脈。


  • 第2-6頸椎的棘突末端分叉。


  • 第1頸椎又稱為寰椎,環狀,無錐體、棘突及關節突。


  • 第2頸椎又稱為樞椎(圖5),有向上的齒突,參與寰樞關節的構成。


  • 第7頸椎又稱為隆椎,棘突長,末端不分叉。


  • 鉤椎關節:又稱Luschka關節。第3-7頸椎椎體上面側緣向上突起稱為錐體鉤,椎體鉤可與上位錐體下面的兩側唇緣相接,形成鉤椎關節(圖6)。

圖5 樞椎示意圖


圖6 鉤椎關節


頸椎CT常見病變


▎頸椎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多發生於中年以上,表現為刺狀或唇樣骨質增生,頸椎第4至6錐體較為常見。CT上可見錐體邊緣骨質增生肥大、硬化或骨贅形成,重者可連成骨橋(圖7)。


韌帶也可發生骨化,可發生於一個節段,也可累及多個節段,表現為椎管前壁錐體後緣邊緣清楚的高密度影。

圖7 頸椎骨質增生


▎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由透明軟骨終版、髓核和纖維環構成。椎間盤突出多發生於活動較大的部位,腰椎間盤突出最多見,其次為頸椎間盤突出(圖8)。


椎間盤可向前、外側和後方突出,其中向後方椎管內突出更有臨床意義。向後突出可分為後正中型、後外側型以及外側型。許莫氏結節表現為髓核經上下終板軟骨的裂隙進入椎體松質骨內,一般僅有腰痛,無神經根症狀,多不需要手術治療。


椎間盤突出的分型(圖9)


  • 膨隆型


髓核和纖維環變性,水分減少,影像學表現為椎間盤普遍性向錐體四周膨出,超過錐體邊緣,椎間盤伴有不同程度的變性。


  • 突出型


纖維環和(或)後縱韌帶尚完整,影像學上表現為椎間盤局限性突出,突出部分規則、光滑,局限性突出椎間盤與纖維環呈鈍角相交。


  • 脫出型


纖維環和後縱韌帶已經斷裂,髓核經破口逸出,影像學表現為椎間盤局限性脫出,脫出部分不規則、模糊,局限性脫出椎間盤與纖維環呈銳角相交。


  • 游離型


可形成游離椎間盤碎塊,而椎間盤層面正常或輕度椎間盤膨出。


除了上述各種類型的突出,頸椎間盤突出的直接徵象還包括硬膜囊和神經根受壓、神經根湮沒;間接徵象包括硬膜外脂肪間隙變窄、移位或消失;周圍骨結構改變,突出髓核周圍骨質硬化,椎間盤真空徵象(圖10)等。

圖8 正常椎間盤及椎間盤突出的CT表現


圖9 不同類型的椎間盤突出


圖10 椎間盤真空徵象(箭頭)


頸椎退行性變


頸椎退行性變是一類病理改變的總稱,多為生理性老化過程。遺傳性、自身免疫性、急性創傷或慢性勞損等原因,也可促使頸椎退行性變的發生。包括下列幾類:


椎間盤退行性變:


  • 纖維環退變:出現網狀、玻璃樣變及裂隙樣改變,並向周圍膨出,退變處科有鈣鹽沉著;軟骨終版退行性變:表現為軟骨壞死、囊變、百花和裂隙;髓核退變:晚於纖維環退變,主要表現為脫水、碎裂,有時出現氣體和鈣化。


椎間關節退行性變:


  • 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增生、硬化,邊緣骨贅形成,關節囊鬆弛,關節脫位。


韌帶退行性變:


  • 纖維增生、硬化、鈣化或骨化。


脊椎骨骼改變:


  • 骨髓水腫、脂肪沉積和骨質增生。


繼發性改變:


  • 椎管、椎間孔及側隱窩的繼發性狹窄。


其中,椎管狹窄(圖11)是指構成椎管的脊椎、軟骨和軟組織異常,引起椎管有效容積減少,壓迫脊髓、神經和血管等結構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症狀和體徵。椎管狹窄可由頸椎間盤突出,後縱韌帶、黃韌帶肥厚鈣化,錐體後緣、椎板骨質增生引起。椎管狹窄常參考以下指標。


  • 頸椎管矢狀徑>13mm 正常
  • 頸椎管矢狀徑 10~13mm 相對狹窄
  • 頸椎管矢狀徑<10mm 狹窄

【版權聲明】本平台屬公益學習平台,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

更多影像內容請下載放射沙龍APP,免費讀片線上交流學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