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忽高忽低,高低差值大於11.1mmol/L,胰島素趕緊安排上

糖齡人 發佈 2020-04-22T21:28:22+00:00

#糖尿病##血糖指數##健康##胰島素治療#本文醫學指導專家: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楊力 65歲的張阿姨是一位有15年病齡的老糖友,血糖一直控制得還不錯,但最近她的血糖老是忽高忽低。

本文醫學指導專家: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楊力

65歲的張阿姨是一位有15年病齡的老糖友,血糖一直控制得還不錯,但最近她的血糖老是忽高忽低。就醫後,醫生告訴她近來血糖異常是「脆性糖尿病」。對於糖尿病大家都不陌生,而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都知道糖尿病分Ⅰ型和Ⅱ型,但脆性糖尿病卻很少有糖友認識。那麼,脆性糖尿病是指什麼?當糖友遇上脆性糖尿病該怎麼辦呢?我們一起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如何自我判斷脆性糖尿病?

如果糖友在連續數月保持進食量、運動量及胰島素用法及用量不變的狀態下,仍出現:非同日空腹血糖波動5.55mmol/L以上;日內血糖變動幅度達11.1mmol/L以上,無明確誘因;不能預期的低血糖發作;頻繁出現尿酮體陽性等,就需要警惕是否脆性糖尿病了。

胰島功能差,血糖難控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楊力介紹,「脆性糖尿病」又稱「不穩定型糖尿病」,是指血糖水平嚴重不穩定,伴有不可預測的低血糖和(或)酮症酸中毒發生。「脆性糖尿病常見於Ⅰ型糖尿病和某些胰島功能近乎衰竭的晚期Ⅱ型糖尿病,其主要病因是由於胰島功能差,導致飲食、運動與藥物匹配性差。」

楊力表示,脆性糖尿病的最大危害就是發生嚴重的低血糖昏迷,而1次嚴重的低血糖可抵消一直血糖維持正常帶來的益處。另外,脆性糖尿病的患者其血糖波動會非常大,這種頻繁發生的低血糖及高血糖會加速動脈硬化,增加糖尿病人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血糖不穩首選胰島素治療

脆性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波動大,那麼,這類患者在控糖方面需要注意些什麼?對此,楊力表示,脆性糖尿病的患者應儘量減少血糖的波動,在不發生酮症酸中毒及低血糖反應和低血糖症的前提下,儘可能控制好血糖。控糖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血糖控制標準不宜過嚴。脆性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濃度變化相當敏感,極易發生低血糖,尤其是嚴重低血糖,因此,這類患者的血糖控制標準應適當放寬,血糖寧可高點也不要太低。空腹血糖控制在8~10mmol/L左右,餐後2小時血糖不超過13~14mmol/L即可。

胰島素為首選療法。胰島素泵為脆性糖尿病的首選治療方法,可提供最接近於生理性胰島素分泌的胰島素輸注,從而使患者的血糖得到平穩的控制,減少血糖波動的幅度及低血糖的發生率。患者可選用睡前注射維持時間長達24小時的「長效胰島素類似物」,維持全天平穩的基礎胰島素。另外,三餐前注射「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也可有效控制餐後高血糖。

胰島素以「微調」為宜。脆性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十分敏感,胰島素血藥濃度的微小改變,也會引起血糖的顯著變化。因此,每次調整幅度不宜太大,每次調整1~2個單位即可,以防止低血糖或血糖的大幅波動。

加用口服降糖藥物。在胰島素治療的基礎上,可以加用某些口服降糖藥(如拜糖苹、二甲雙胍等)作為輔助治療,對於減少血糖波動也有幫助。

另外,楊力提醒,脆性糖尿病患者需要弄清自身的胰島功能是否接近衰竭,建議有脆性糖尿病的患者進行胰島功能檢測。


定時進餐,血糖更穩

脆性糖尿病的患者除了藥物控糖外,日常生活中還需要注意些什麼呢?楊力表示,脆性糖尿病的患者更需要注意生活規律化。尤其是飲食方面,每日進餐時間應固定:早餐、加餐、午餐、加餐、晚餐、睡前加餐(即3次正餐,3次加餐,加餐以小點心為主),按2/10、1/10、2/10、1/10、3/10、1/10的比例分配全天的熱量。

另一方面,脆性糖尿病的患者需要加強血糖的監測。在血糖控制欠佳的時候,定期全日多點血糖監測(空腹及餐後2小時血糖),尤其是夜間2~3點的血糖監測。在血糖控制平穩的時候,可間斷監測非同日空腹及各餐後2小時血糖。




文/健康參考全媒體記者 魏靜紅

通訊員/胡瓊珍 伍曉丹

圖/來源網絡

編輯/殷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