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CT、MRA,為什麼醫生還要患者做DSA檢查?

藍十字腦科醫院 發佈 2020-05-19T12:20:26+00:00

臨床上,碰到高度可疑腦動脈瘤等血管疾病的病人,醫生都會建議做一個DSA檢查。但不少患者不理解:「我都做了CT、MRA,還不能確診嗎?

臨床上,碰到高度可疑腦動脈瘤等血管疾病的病人,醫生都會建議做一個DSA檢查。但不少患者不理解:「我都做了CT、MRA,還不能確診嗎?為什麼醫生還要我再做DSA檢查呢?或者,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讓我做DSA檢查呢?」

為了回答患者的疑問,今天專門請到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腦血管病病區主任張琪博士為大家解答。

張琪博士指出,腦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狹窄、閉塞、腦動脈炎、腦動脈損傷、腦動脈瘤等腦血管病的診斷在臨床上必須依據影像學檢查來明確病變的部位、嚴重程度等。早前,腦血管病的輔助檢查有限,但是隨著上個世紀後期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神經影像學CT、MRI、DSA和PET等技術不斷提高,帶動了腦血管病學的發展。其中尤以DSA作用最為突出。

DSA是一種可以清晰觀察到血管病變的檢查方式。它的全稱是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是將常規血管造影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一種高端診療技術。通過穿刺動脈(一般選用右股動脈)放置一動脈鞘和導管,在導絲引導下,從股動脈逆行而上達到主動脈弓,順行選擇所要顯示的血管,注入含碘造影劑;同時,將造影劑所經過的血管軌跡連續X光攝片成像。成像後,通過電子計算機去除顱骨和其他軟組織的干擾,即可獲得清晰的顱內血管顯影。

DSA、MRA、CTA檢查的區別

MRA(磁共振血管成像)中TOF-MRA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MRA技術。其特點是無創,不需要注射造影劑就可以完成,可以在行核磁共振檢查時同時進行,但是對腦血管疾病檢查的解析度較差,可以作為腦血管疾病的篩查。

CTA,需要注射含碘的造影劑,在做之前需要了解腎功能情況(造影劑通過腎臟排泄),可以快速完成,病人痛苦少,解析度也較MRA有所提高,可以作為快速診斷腦血管疾病的方法。

DSA不但能清楚地顯示頸內動脈、椎基底動脈、顱內大血管及大腦半球的血管圖像,還可測定動脈的血流量,所以,目前已被應用於腦血管病檢查,特別是對於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等定性定位診斷,更是最佳的診斷手段。不但能提供病變的確切部位,而且對病變的範圍及嚴重程度,也能清楚地了解,為手術治療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另外,對於缺血性腦血管病,也有較高的診斷價值。DSA可清楚地顯示動脈管腔狹窄、閉塞、側支循環建立情況等,對於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可進一步查明導致出血的病因,如動脈瘤、血管畸形、硬腦膜動靜脈瘺等。因此臨床上視DSA為診斷腦血管病變的「金標準」。

張琪博士指出,DSA屬於創傷性檢查,因此,首選檢查往往是MRA或CTA檢查,需要進一步檢查,特別是需要進一步治療的時候,可通過DSA明確診斷。有些血管疾病在行DSA檢查的同時還可行介入治療。

腦血管造影術—適應症、禁忌症

適應症

(1)顱內外血管性病變,如出血性或閉塞性腦血管病變。

(2)自發性腦內血腫或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病因檢查。

(3)頭面部非血管性、富血供腫瘤,術前了解血供狀況。

(4)觀察顱內占位性病變的血供與鄰近血管的關係及某些腫瘤的定性。

(5)頭面部及顱內血管性疾病治療後複查。

(6)欲行暫時性或永久性一側頸內動脈閉塞術,須做球囊閉塞試驗評估的患者。

禁忌症

(1)嚴重碘過敏、嚴重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

(2)凝血功能嚴重異常伴有嚴重出血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

(3)有嚴重心、肝或腎功能不全者。

(4)腦疝晚期,腦幹功能衰竭者。

(5)已明確血管性病變或富血供病變,但無血管內手術和外科手術指征的患者。

(6)多發性骨髓瘤患者。

相對磁共振(MR)、CT 和超聲等影像診斷類設備,DSA功能上偏重於治療。

DSA血管介入是在醫學影像設備的導向下,利用穿刺針、導絲和導管等器械所進行的診斷與治療,並以治療為主的一門學科。介入治療是介於外科、內科治療之間的新型治療方法。

神經介入主要做什麼工作?

神經介入顧名思義是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

張琪博士介紹,它是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系統的支持下,採用血管內導管操作技術,通過選擇性造影、栓塞、擴張成形、機械清除、藥物遞送等具體方法,對累及人體神經血管系統的病變進行診斷和治療。它是一種新興的微創臨床技術,為許多腦與脊髓血管疾病開闢了新的思路和治療途徑。如腦血管疾病,傳統治療手段是藥物和外科手術,而神經介入可以和傳統的開放手術巧妙結合,使原來無法或難以治療的腦血管疾病得到滿意療效。

人體的動脈都是相通的。神經介入實際是利用了人自身的血管管道治療,從大腿根部的腹股溝處穿刺股動脈,傷口只有大約一個小米粒大小,導管由此進入,建立進入腦動脈的通道,之後腦血管支架、擴張球囊、彈簧圈等介入材料就可以通過導管到達至靶血管和靶病變,快速撐開患者狹窄閉塞的血管,或應用彈簧圈堵塞動脈瘤和出血點。

神經介入技術主要是診治腦與脊髓血管病

1全腦血管造影術:

將導管通過大腿根部微小切口送進血管,到達發病的大腦。它能夠發現毫米級的細微血管病變,提供清晰準確的血管影像,為介入治療提供準確依據。

2急性腦梗死動靜脈溶栓:

可以使腦梗塞患者閉塞的血管短期內再通,最大程度減輕死亡或失語、偏癱的不良後果,避免和減少殘疾的發生,患者發病後6小時內到達醫院就診方為有效,越快越好。

3機械取栓:

將導管經過股動脈插入體內,經過血管造影確定血栓位置,然後將血栓取出,可縮短腦卒中血管再通時間,恢復血管暢通。特別適用於大血管閉塞的危重急症患者。

4頸、腦動脈狹窄支架置入術:

在局麻(或全麻)情況下,經股動脈穿刺放置動脈鞘,經鞘孔輸送系統,把支架放置血管狹窄部位,給予球囊擴張、支架植入,使狹窄部位血液恢復或改善,從而緩解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5動脈瘤栓塞術:

只需要在病人大腿根部開個小切口,用一根纖細的微導管經血管抵達所要治療的動脈瘤部位,向動脈瘤內堵塞非常精細的彈簧圈,達到根治動脈瘤的目的。是微創外科的方法之一。

神經介入治療的優勢

神經介入治療不同於傳統的開顱手術,具有不開顱、損傷小、患者恢復快的特點:

1.微創手術、體表不留瘢痕:神經介入技術避免了開顱手術帶來的組織創傷,術後恢復快,併發症少。

2.適應症廣,絕對禁忌症少:神經介入手術操作創傷小、時間短,對病人而言損傷輕,痛苦小,危險低;那些因合併症多不能耐受開放手術或全麻的患者,是一個好的選擇。

3.快捷、迅速:神經介入手術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快速實施,如急性腦血栓的介入治療。完成股動脈穿刺,並將導管插至病變血管,常可以在數分鐘或十餘分鐘內完成,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血管再通,挽救腦組織。對於急性腦梗塞的機械取栓治療就是介入治療快捷的最佳體現。

4.可以與外科手術互相補充,有機結合。比如:大的腦動靜脈畸形,直接手術切除創傷大、出血多、危險高,可以先部分栓塞,縮小體積,控制血流量,手術全切就更安全。顱內富血運腫瘤,術中出血不好控制,常常無法切除或不能全切,採用術前栓塞後就會大大提高治癒率和安全性。近年來,複合手術(也稱雜交手術)在血管疾病的治療中倍受推崇,就是將神經介入與開放手術有機結合的結果。

飛利浦雙(單)C臂血管造影系統(DSA)是目前先進的介入放射設備,它擁有新技術平台,懸吊式機架設計,全程 2K影像鏈、DoseWise射線防護體系、旋轉採集、實時3D技術等優點,使設備使用更靈活、更方便、更安全;圖像的解析度提高,微血管的顯示更加清晰;輻射減少;令介入手術更安全、更快捷、更準確完成。

腦血管科是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258學科建設攀登計劃」兩大重點建設學科之一,神經血管介入技術是醫院發展方向。DSA檢查具有檢出率高、細節準確等優勢,是顱內動脈瘤等腦血管病診斷的金標準。醫院擁有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介入手術室、全數字化Hybrid-OR複合手術室,配備了雙C臂血管造影系統(DSA)、全數字磁共振3.0T 、高端125排iCT等大型設備。

並與劉建民醫師團隊進行合作,不斷致力於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水平的提升。目前,醫院可開展的介入治療包括顱內動脈瘤(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管狹窄、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腦動靜脈畸形等。已開展腦血管內介入治療手術累計達百餘例。

2019年12月6日—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簡稱「國家衛健委腦防委」)「2019年腦卒中防治工程總結會」在武漢召開。會上,國家衛健委腦防委授予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 「示範防治卒中中心」稱號。

作為「示範防治卒中中心」,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搭建了集院前急救、專科救治、院後管理為一體的多學科、多模式卒中救治平台,開通的「腦卒中急救綠色通道」, DNT最低已達到27分鐘(國際標準DNT為1小時以內)。該項目還成功獲評首批上海市「創新醫療服務品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