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膝骨關節炎,激素不如理療

醫學科普顧事 發佈 2020-04-29T07:36:29+00:00

參考文獻:[1]DeyleGD, Allen CS, Allison SC, et al. Physical Therapy versus Glucocorticoid Injection for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N Engl J Med.


在中國50歲以上人群中,膝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A)患病率達14.3%,是中老年人致殘的主要原因,為社會帶來巨大的醫療和經濟負擔。


膝OA治療選擇多樣,國外眾多指南建議將運動、減重等非藥物治療作為基石。此外,臨床上物理治療和糖皮質激素關節內注射均已顯示出對膝OA有效。但這兩種療法在緩解疼痛和改善身體機能上是否存在差異,尚不確定。


近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影響因子70.670)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旨在比較關節腔內注射糖皮質激素和物理治療在膝OA患者中的療效。結果發現,與接受關節腔內注射糖皮質激素的患者相比,接受物理治療(同「理療」)的膝OA患者在治療1年後疼痛感更輕,功能障礙程度更低。


01、理療 VS. 藥物,誰更勝一籌?


在中國《2018年骨關節炎診療指南》的OA階梯化治療示意圖中,理療屬最底層,為基礎治療,適用於所有OA患者;早期患者,依據患者的需求和一般情況,可選擇適宜的基礎治療方案;病情加重,進入第二層藥物治療,在考慮患者發病的部位及自身危險因素的基礎上,選擇正確的用藥途徑及藥物種類;病情進一步加重,在基礎治療和藥物治療無效的前提下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案需依據患者病變部位、病變程度、一般情況以及自身意願綜合考慮。


  • 理療主要是通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減輕關節疼痛、提高患者滿意度的目的。常用方法包括:水療、冷療、熱療、經皮神經電刺激、按摩、針灸等。


  • 關節腔注射藥物可有效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但該方法是侵入性治療,可能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必須嚴格無菌操作及規範操作。關節腔注射糖皮質激素起效迅速,短期緩解疼痛效果顯著,但反覆多次應用激素會對關節軟骨產生不良影響,建議每年應用最多不超過2~3次,注射間隔時間不應短於3~6個月。



02、最初基線特徵相似,1年後結果大不同!


這項研究納入了156例單側或雙側膝骨關節炎患者,他們均來自美國軍事衛生系統初級保健機構,平均年齡為56.1歲,女性占48%,以1:1的比例隨機分配,接受關節腔內糖皮質激素注射或理療。


表1 患者的基線特徵


研究的主要終點是兩組患者治療1年後WOMAC(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評分(分數為0-240,分數越高表明疼痛、關節功能和僵硬程度越嚴重)。次要終點是治療1年後,起立-步行試驗(TUGS)和交替台階試驗(AST)所需時間及整體變化評估量表(GROC)得分。


從表1可知,兩組的基線特徵(疼痛的嚴重程度和殘疾程度)相似,關節腔內糖皮質激素注射組的基線WOMAC平均值(±SD)為108.8±47.1,理療組為107.1±42.4。


研究結果


  • 治療1年後,糖皮質激素注射組平均WOMAC評分(±SD)為55.8±53.8,物理治療組為37.0±30.7(P=0.008)。


  • 與糖皮質激素注射組的26名患者(33.3%)相比,理療組的11名患者(14.1%),在1年內GROC得分為+3或更高。


  • 兩組在AST的平均差異為1.0秒,TUGS的平均差異為0.9秒;由此可見,理療組患者在2項測試中都比糖皮質激素注射組患者表現得好(平均次數更低)。


表2 研究的主要結果和次要結果


圖1 12個月隨訪期間的WOMAC評分


03、對於OA患者,非藥物治療非常重要!


除了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理療,減重和運動對於OA患者也至關重要!


1、減重!減重!


步行時,雙膝的承重是體重的1-2倍左右;登高時,雙膝的承重更是高達體重的3-4倍。所以,我們強調,體重控制很重要。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比如你體重70公斤,如果你能減重10公斤,此時,你步行時雙膝的承重會減少10公斤,而登高時承重會減少30-40公斤。所以說,控制體重,減少體重,可以大大地減輕負重關節的壓力,減少關節磨損。


減輕體重不但可以改善關節功能,而且可減輕關節疼痛;同時避免長時間跑、跳、蹲,同時減少或避免爬樓梯、爬山等。


2、運動


(1)低強度有氧運動:採用正確合理的有氧運動方式可以改善關節功能,緩解疼痛。


(2)關節周圍肌肉力量訓練常用方法:①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②直腿抬高加強股四頭肌訓練;③臀部肌肉訓練;④靜蹲訓練;⑤抗阻力訓練。


(3)關節功能訓練:主要指膝關節在非負重位的屈伸活動,以保持關節最大活動度。常用方法包括:①關節被動活動;②牽拉;③關節助力運動和主動運動。


2020版《膝骨關節炎運動治療臨床實踐指南》也指出:


  • 可根據患者偏好和可及(行)性提供運動治療方案,如肌力鍛鍊和有氧運動。
  • 每周定期鍛鍊2~3次,逐漸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 運動強度應與患者耐受程度一致,患者掌握運動要領並逐漸適應後,運動強度應逐漸加強。
  • 推薦進行小組鍛鍊。
  • 起始階段,最好在3個月內至少鍛鍊12次,之後逐漸將頻率提高並保持至每周2~3次。
  • 初期,患者通常難以正確進行鍛鍊或缺乏依從性,建議在醫師指導下鍛鍊。
  • 後期,若對鍛鍊計劃有信心,可遵守治療方案且鍛鍊時動作規範,如不便來醫療場所進行鍛鍊,則可居家鍛鍊。


若患者在運動治療期間疼痛加重,可首先考慮休息和冷敷。運動在初期會出現一些疼痛,但在後期會減少。休息和冷敷後仍持續疼痛的患者可開具局部非甾體抗炎藥,還應仔細檢查以排除任何運動損傷。


參考文獻:

[1]Deyle GD, Allen CS, Allison SC, et al. Physical Therapy versus Glucocorticoid Injection for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N Engl J Med. 2020;382(15):1420–1429. doi:10.1056/NEJMoa1905877

[2]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關節外科學組. 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年版)[J]. 中華骨科雜誌, 2018, 038(012):705-715.

[3]膝骨關節炎運動治療臨床實踐指南(2020年版)[J]. 中華醫學雜誌, 2020,100(15) : 1123-1129.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