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結束的儀式,正月十五鬧元宵,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浩然文史 發佈 2020-02-08T12:34:06+00:00

正月里最為重要的節日,除春節之外,當屬正月十五元宵節。據《史記》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

正月里最為重要的節日,除春節之外,當屬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的名稱有很多種,人們以前將其稱為「上元節」或者「元夕」,著名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描繪的便是南宋都市中繁華的元宵節景象。


元宵節被視為春節的結束儀式,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過了十五也就出了年。關於元宵節的起源,在其產生之後的千餘年裡,也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說法。


一、元宵起源:太一神祭祀說

真正意義上的元宵節在隋唐時期才得以產生,這一說法是得到人們普遍承認的,但關於元宵節由何演變而來,其源頭是什麼卻說法不一。在目前學界的諸多說法中,太一祭祀說占據了主流地位。

那麼什麼是太一神祭祀呢,這種說法究竟有沒有道理呢?

據《史記》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漢武帝會在每年的正月「上辛日」前往甘泉宮祭祀太一神,太一神是西漢官方的祭祀主神,地位十分重要,而祭祀活動往往會從黃昏一直到第二天的天明。


祭祀太一神的活動隨著時間的演變,最終成為隋唐時期的元宵節。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反對意見很多!人們根據史料和天文知識推算出,正月「上辛日」應是正月初一到初十的某一天,並不指正月十五,在日期上兩者無法重合,自然也不能說太一神的祭祀活動為元宵節的濫觴。

太一神只是西漢時期的一位祭祀神,哀帝之後便斷了香火。不過,到了唐朝卻突然盛行起來。因為,唐朝皇帝以老子李耳為始祖,李淵更是將道教立為大唐的國教。早在隋朝之前便有人將「太一神」附加在太上老君的名號之前,且「太一」二字本身便來源於道教,所以人們將太一神與道教開始牽扯起來。「太一祭祀說」開始盛行起來。

這一說法與其說是代表了所謂的「事實」,不如說是李唐皇帝企圖藉此來凸顯其與道教始祖老子之間的繼承關係,這樣便可以使唐朝更具正統性與歷史淵源,有利於加強對社會的掌控。


二、元宵起源:魏晉道教三元說

元宵節來源的第二種說法依舊與道教有關。什麼是三元呢?三元指的是「天、地、水」三個元素,其來源為東漢末五斗米教創設時所祭拜的主要自然神靈。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發使得人們信奉道教以求玉帝保佑,而「天、地、水」這三元信仰在民間則大受追捧。人們認為三元分別代表著「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而且這三種神靈下凡的時間也不一樣,其中天官下凡的日子則為正月十五這一天。


人們為了迎接神靈下凡為民解決困苦,便會在這三天裡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其中因天官地位最為尊崇,所以對其的祭祀活動也最為隆重,後來便演變為元宵節。又因為正月十五這一天被稱為三元里的「上元」,所以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

天官喜歡熱鬧,人們會在這一天燃燈慶祝,唐代的元宵節為三天,到宋代更是成為五天,繁華美麗的燈光自點燃後徹夜不滅,十分壯觀。


除三元說之外,關於元宵節的起源,還有「平呂」這一說。劉邦死後,呂后專權,漢惠帝劉盈也英年早逝,為了奪回權力,人們擁戴漢高祖第四子劉恆並助其奪回權力,漢文帝即位之後,為了慶祝和紀念太平日子到來的不易,便將平定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這一天當作與民同樂的好日子,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張燈結彩以慶祝,而這也成為元宵節的起源。


三、隋唐時期元宵節的形成

儘管元宵節的形成與漢武帝祭祀太一神沒有什麼關係,但元宵節的出現也的確要歸功於漢武帝時期「太初曆」的頒布,正是這一曆法體系的確立使得正月成為一年當中的第一個月,正月十五也就由此確定下來。


自唐代開始,中國傳統節日進入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其濃厚的原始祭祀與驅邪色彩開始消退,逐漸向全民娛樂消遣的方向轉變。

隋代的時候,正月十五就已經是十分重要的慶祝日子。隋煬帝生活奢靡,宮廷的慶祝活動規模宏大,十分壯麗,但這反而使正月十五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到了唐代,慶祝正月十五得到了統治者的官方認定與提倡,其名稱也正式定名為「元宵節」。玄宗時期更是「每載依舊取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開坊市門燃燈,永以為常式」,元宵節賞燈自此成為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所十分喜愛的一項活動。


文史君說

元宵節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其中的太一神祭祀說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正確的,但隨著研究的進步,這一說法也逐漸被人們質疑、放棄。目前關於元宵節的起源雖然還沒有確切的定論,但其與中華文明早期的祭祀活動有關卻是無疑的,其正式確立在唐代也是確定的。

參考文獻

尹曉龍:《西漢太一神祭祀與元宵節起源——唐代崇道思想下的政治附會》,《民俗研究》2019年第3期。

向柏松:《元宵燈節的起源及文化內涵新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劉越)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