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型下的政治文化:清朝入關用"血"剃髮,用"暴力化解"衝突

煙寒若雨 發佈 2020-03-11T20:17:04+00:00

1644年,農民軍攻陷北京城,統治中國270餘年的明朝土崩瓦解,使中原及江南地區,再次遭受了戰火帶來的混亂。

歷史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交融與傳承。1644年,農民軍攻陷北京城,統治中國270餘年的明朝土崩瓦解,使中原及江南地區,再次遭受了戰火帶來的混亂。盤踞於遼東地區的滿洲政權,對中原地區早已虎視眈眈,覬覦已久。

明朝政權的終結,使新建於遼東地區的清朝政權獲得了出兵中原的藉口。為了延續政權的持續發展,滿洲文化也登上政治舞台,成為了漢文化的學習者和控制者。

在清朝統一中國的過程中,並不只是簡單的武力統治,還有文化的統治。當清朝軍隊占領北京城,初步穩定了全國的局勢時,清朝主要領導者多爾袞下達了「剃髮令」

為了證明清朝對於中國的統治權,使廣大漢民改發易服,在表示對滿洲文化認可的同時,亦表達了對清朝統治者的臣服。由此,在「剃髮令」施行之後,使原本的武力統治,與文化統治相關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文化亦成為「武器」,成為了統治的標識。

由此,「剃髮令」不僅僅是清朝統治者的一項政策,其背後還有文化的淵源。女真部落為何流行於「剃髮」?「剃髮令」為何成為滿洲統治者用於統治漢人的命令?「剃髮令」對當時的歷史又有何影響?從歷史史料中,去發掘其發展的始末,才能對這一文化現象進行解讀。本文將通過以上問題,來思考清初推行「剃髮令」的原因和影響,及其文化反思。

滿洲本地為何有辮髮習俗

1、女真悠久的歷史傳統

女真部落的由來,在史料記載中,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在商周時期,女真部落就開始在遼東地區活動,以遊牧、漁獵來維持生活的繼續。

由於地理原因,女真部落進入中國歷史的視野,比較靠後。「從後漢到清代,肅慎氏在松花江流域所經過的挹婁(後漢魏晉),黑水靺鞨(隋唐五代),女真(宋元明)以至滿清」。

在漢朝後期,女真部落才與中原有過接觸,直到宋朝時期女真部落崛起,並建立了金朝政權,使女真部落及其文化登上比較重要的位置。而在女真部落發展的過程中,其「辮髮」成為了他的主要特徵。「一脈相承都行辮髮,這無異於是一條綿延數千年種族的歷史」。

甚至於在金朝建立後,「行下禁民漢服及削髮不如式者死」,辮髮亦成為了其用於統治漢人的代表,那麼辮髮有何好處呢?

2、方便「騎射」的髮型設計

由於地理原因,女真人長期生活在遼東地區,以遊牧和漁獵為主要生產方式。抓捕獵物,成為了女真部落賴以生存的主要糧食來源。所以,女真人長期在馬背上生活,且善於騎馬捕獵。在馬背上生產的女真人,非常重視速度與方便,為了更好的捕獵,女真人對髮型進行了修改。

辮髮,是將頭頂前部分的頭髮剔除,只留後半部分的頭髮。由此,前半部分的頭髮剔除後不會遮擋自己的視線,還不易被樹枝刮蹭,非常有利於長期騎獵的生活。在需要睡覺的時候,後半部分辮起的頭髮,還可以充當枕頭,方便休息。

3、特殊的文化標記

但是,女真人並沒有完全將頭髮剔除,因為頭髮還有一定的文化蘊含。在女真人眼裡,他們相信靈魂是與頭髮相連的。因為頭頂與天空最為接近,人的生命是由上天賜予的,而頭髮長且源源不斷,所以女真人認為靈魂藏在頭髮里。

由此,在女真人戰鬥犧牲後,倘若遺骨不能帶回家鄉,便需要把髮辮帶回家鄉,因為如此,也是魂歸故里。

清朝為何施行「剃髮令」

1、滿洲文化與漢文化的衝突

在漢族文化中,滿洲文化一直是少數民族的特有文化。所以,在文化主流中,滿洲文化一直是一位客居者。由此,在歷史與文化內涵方面,滿洲文化都是次於漢文化的。在文化傳播中,少數信仰的文化遠不如多數人所信仰的文化有力量,這不僅是由人數決定的,還與其中的文化內涵有關。

2、入主中原的歷史時機

可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歷史機遇。滿洲文化雖然是小眾文化,卻並沒有阻擋其發展的野心,因為歷史的推動者,都是那些敢於拼搏的人。而在中原發展的漢文化,因為思想的腐朽,而導致國民凋敝。

相同的歷史時期,滿洲文化卻多了幾位佼佼者。在他們的領導下,實現了入主中原的偉大願望。

由於滿洲文化入主中原具有一定的歷史時機,所以其對中原地區大部分漢人而言,並不具有權威性。這種情節,與歷史中少數民族當政的發展,或多或少有相似之處。如北魏的統一、西夏的建立,等等。這便使滿洲統治者缺失了政治的話語權,在統治大部分漢人時,他們內心更多的是空虛。

3、滿足清朝的統治欲

中原首都的失去,意味著漢文化的正統權被滿洲文化獲得了。可是由於滿洲文化與漢文化還有較多的差距,這便導致滿洲統治者在統治漢文化時,具有畏懼心理。在政治統治的話語權中,這種文化的畏懼,會影響統治者對帝國的統治。

為了打壓漢文化,維護滿洲文化,就需要通過強權來使人們認可滿洲文化。如何使漢人認可滿洲文化,便需要漢人具有滿洲文化中的形象。而滿洲人對髮型的追求又是滿洲文化的主要形式,由此「剃髮令」成為了滿洲文化的主要標誌,並被當時的主要領導者多爾袞所認可並實施。

滿漢文化的碰撞

雖然將滿洲文化強加於漢人,有利於滿洲統治者實現自己的報復,安慰自己空虛的內心。可是真正受影響的,卻是那些被強迫剃髮的漢人。這一舉措,不僅表現了古代統治者的絕對權威,還使後世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1、漢人的強烈反抗

在漢文化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為了表達對父母的孝順,頭髮和體膚的傷害都表示對父母的不孝。這一結論雖然絕對,可是卻表明,頭髮在漢人眼中,具有較高的形象地位。

強令剃髮,無疑是無視漢人的尊嚴。所以,當「剃髮令」實施,使原本安寧的江南地區,再次掀起了戰爭,戰爭的原因,就是為了反對「剃髮令」的實施。

2、承認了滿洲文化的地位

雖然剃髮並不被漢人所認可,可是由於漢人的政權並沒有太大作為,導致漢人的反叛很快被清朝軍隊鎮壓下去。在軍事力量下,滿洲文化獲得了漢人的認可,使大部分漢人開始屈服於滿洲文化之下,並認可滿洲對於中原的統治。

也正是因為「剃髮令」的強制實施,使之後帶有滿洲文化特色的服飾、建築風格及生活習慣流行於中國。在清朝統治中國之後,其文化產物及風格,與前代相比,亦發生了較大的改變。而滿洲文化,也因此由小眾走向大眾。

3、奴役了清朝歷史的發展

從滿洲統治者的角度來看,「剃髮令」的成功實施,代表著漢人對於滿洲文化的認可,並承認了滿洲的統治。可是從中國文化的大角度來看,無疑使中國人的思想進一步腐化。統治者的強權成為了無法抗衡的力量,在軍事力量的震懾下,人們失去了對正常生活的追求,就連生活習慣也成為了政治表現。

如此,導致政治強權進一步深化,使國人思想走向了奴役的道路。雖然從政治體制而言,清朝統治者繼承了明朝統治者的衣缽,來繼續統治中國的發展。可是在奴役國人的情況下,清朝統治者因為文化背景原因,以及封閉的思維模式,使清朝的歷史一直向反方向發展,從而導致其與西方世界脫節了。

結語:

在明清歷史的發展中,清朝取代明朝,是因為漢文化的腐朽,使漢人統治者失去了統治中國的正向性。而在明朝統治者腐朽的同時,滿洲文化卻孕育出了一批具有才華的統治者。在歷史機遇之下,他們憑藉勇敢與智慧,獲得了統一中國的大權。

可是在政治統治中,除了統治者的勇敢與智慧,其文化背景在無形之中也成為了統治者的話語權。由此,為了證明自己統治的權威,具有滿洲文化特色的髮型被強制於漢人身上,這便是「剃髮令」。所以,在清朝強權統治下,為了進一步詮釋自己的權威,文化又成為了統治者的一大統治工具。

雖然「剃髮令」的實施並不具有正向性,因為它加速了政治對於文化的奴役。可是在歷史的繼續發展中,滿洲統治又有無可避免的被漢文化所同化。

所以,軍事與政治強迫,是無法直接有效的解決文化問題的。這便證明,文化並不是政治的附庸,在歷史的發展中,多數想用文化來證明自己政治強權的人,最終都被文化所恥笑。因為文化的力量,不是個人的力量,而是集體思想的代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