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享】為什麼艾灸百會穴就能止瀉呢?

青島中醫說健康 發佈 2020-04-26T23:30:52+00:00

清朝時候有個名醫叫黃子厚,是江西人,他鄰縣住著個富翁,不知為什麼經常腹瀉,很多年都沒治好,就派人去請黃子厚,可是治療了十幾天,效果並不明顯。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天龍八部》里那個藏經閣的掃地僧嗎?雖然他不是故事的主角, 卻是書中數一數二的高手,舉手投足之間就輕易化解了蕭遠山、慕容博兩家的血海深仇,而當時他就是在他們頭頂一拍,兩人頓時倒地,不省人事。其實這位神僧拍的就是兩人頭頂的百會穴。

在很多武俠小說里,百會穴都是很重要的穴位,甚至被稱為「死穴」,一旦此穴遭到重擊,任你武功再高,也是在劫難逃。

百會穴

百會穴最早見於《針灸甲乙經》,在頭頂中心,屬於督脈的穴位,是頭部也是人體的最高點,直接上承天氣。

百,數量詞,多之意。會,交會也。不僅手足三陽經及督脈的陽氣在此交會,其他各經上傳畚陽氣也雲會於此,所以叫百會,也稱為「三陽五會穴」。

三陽指的是足太陽、手少陽和足少陽經。雖然經絡的原文中除了足太陽經明確說出了「上額,交顛」,其他幾條經脈並沒有直接說明過顛頂,但根據考證,足少陽之筋有「交顛上」,手少陽經別中有「指天,別於顛」。

經筋是附屬於十二正路,而經別是從正經別出的、溝通表里兩經並加強經脈與臟腑聯繫的另一經脈系統。

所以總的來說,百會就是這三條陽經的交會之處。而五會,一方面「五」是除了三陽經外,還有督脈和肝經上達顛頂,五條經脈皆會聚在此;另一方面,「五」還有多的意思,和百會的意思一樣。清代醫家葉茶山在《采艾編》里提及「三陽五會,五之為言百也」,意思是百脈於此交會。

清朝時候有個名醫叫黃子厚,是江西人,他鄰縣住著個富翁,不知為什麼經常腹瀉,很多年都沒治好,就派人去請黃子厚,可是治療了十幾天,效果並不明顯。黃子厚覺得很是慚愧,於是告辭回家。但是他並沒有放棄這個病人,每天在家查閱古籍,尋找治療方案。

有一天他翻看《易經》,讀到乾卦「天行健」的時候,腦海中突然靈光一現,悟出了富翁的病因:天上的氣如果運行不暢,那地上的氣就無法升騰。那個富翁的病,應該是氣不上舉造成的。黃子厚重新去富翁家治療,在百會穴上灸了三四十壯,果然止住了泄瀉。

為什麼艾灸百會就能止瀉呢?

大家還記得中學做實驗用的毛細吸管嗎?把吸管放在水裡,由於兩端氣壓存在壓差,水就被慢慢吸入管中,然後把吸管豎起來,用手指頂住上面的管口,水並不會流出來。但是一旦放開手指,水就全流下來了。百會穴居於人體的至高之處,主人體一身之氣,如果它的氣機運行不正常的話,陽氣會因之下脫,就像我們放開手指,吸管里的水一定會流出來一樣,在人體而言就是發生腹瀉。灸百會能使人體顛頂之氣運行正常,屬土的脾胃之氣也就隨之上升,水液得到固攝,泄瀉自然止住了。可見,自然之理即人體之理。

除了止瀉,凡是氣機下陷的疾病,如脫肛、痔瘡、子宮脫垂等都可以用灸百會來治療。所謂「天行健」,陽氣生生不息,人體自然健康無病。

百會是督脈的大穴,和眾經脈交會在顛頂,不僅為陽氣聚集之處,還可以交通陰陽,調節全身氣機,能治百病。所以《針灸資生經》說:「百會百病皆生,人身有四穴最急應,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會蓋一也。」現代研究,百會所處部位獨特,經絡聯繫廣泛,一方面是能調節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另一方面可以改善血管痙攣狀態和加快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提高機體免疫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