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髖關節發育不良發展至骨關節炎、股骨頭囊性變!護士小姐姐慌了

骨哥說骨 發佈 2020-02-25T05:47:14+00:00

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兩個月前,李護士的髖關節扭了下,疼痛劇烈加重,她立即尋求骨關節科的同事會診,結果主任告知她只能做關節置換,因為她目前的病情發展至骨關節炎,關節軟骨缺損、軟骨下硬化骨、骨贅增生、股骨頭有囊性變,只有採用關節置換效果才確切。

骨哥前段時間被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陳鎮秋教授朋友圈發布的一則病例給吸引住了。於是,骨哥第一時間聯繫了陳教授,做了一次短而精的微訪談!

病例介紹:

李**,護士,32歲,就職於南昌某三甲醫院

李護士前幾年被確診為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後經同行推薦,2015年曾到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找何偉教授就診。當時,何教授建議保髖手術治療,延緩或者避免髖關節置換。但因為資金是醫護人員,所以自我評估了一下,覺得髖關節功能受限不嚴重,疼痛症狀也不是很明顯,不急著做手術。儘管平時的工作強度大,身體或多或少有些不適,但是抽時間休後,再用些外用藥,即使疼痛加重,吃點止痛藥,也就緩過去了,平時儘量少運動,避免關節軟骨磨損。

這一拖,就是4年多,身為護士,李護士也會定期複查X光片,儘管有輕度加重,但也算是挺得住。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兩個月前,李護士的髖關節扭了下,疼痛劇烈加重,她立即尋求骨關節科的同事會診,結果主任告知她只能做關節置換,因為她目前的病情發展至骨關節炎,關節軟骨缺損、軟骨下硬化骨、骨贅增生、股骨頭有囊性變,只有採用關節置換效果才確切。但是李護士非常排斥置換手術,她懇求主任諮詢其他保髖專家,幫助自己獲得其他治療方案,保住自己的股骨頭。為了解決李護士的疾病困擾,主任特地諮詢了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陳鎮秋教授,請陳教授聯合會診。

陳教授解答

診斷是明確的(髖關節發育不良繼發骨關節炎),儘管目前病情已經有骨關節炎表現,但是32歲,太年輕了,關節置換,雖然康復快,但是這一輩需要翻修甚至不排除再次翻修的機會,給病人的身體和經濟會造成很大的負擔。

手術前

儘量爭取保髖,延緩關節置換時間,病人需要降低要求和期望值,因為留給保留自身關節機會已經不多了。

術中情況

陳教授給李護士行髖臼周圍截骨術,改善髖臼對股骨頭的包容,同時切開關節囊,探查關節腔,術中觀察髖臼盂唇已經糜爛磨損,滑膜增生水腫炎症反應,腔內有一塊約2x1.5cm軟骨剝脫脫落。

還有一些已剝脫尚未脫落,股骨頭頸骨贅增生,頭臼形成撞擊,跟術前影像表現一致,已經到了骨關節炎程度。手術中清理了增生炎症反應的滑膜,切除形成撞擊的骨贅。

術後反饋

術後一周,護士姐姐髖關節疼痛明顯緩解,已經可以拄雙拐下地活動,出院康復中。

陳鎮秋教授總結

無論是髖關節發育不良還是股骨頭壞死,一旦出現症狀,甚至已經有了明確診斷,建議參考醫生的建議,包括保守治療、手術保髖、甚至關節置換,均有一定的適應症。不是盲目的追求非手術治療,也不是千篇一律都需要手術,需要綜合病情、患者年齡、家庭和工作等諸多因素,作出個體化的選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