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有關「唱」的訣竅和諺語

早安京劇 發佈 2020-06-13T18:41:39+00:00

運氣與發聲· 氣乃聲之源,氣為音之帥。在一字、一詞、一句、一段,行腔吐字之間進行各種「氣口」的安排,巧妙地掌握和運用各種呼吸技術,才能獲得好的演唱效果。

1. 運氣與發聲· 氣乃聲之源,氣為音之帥。「氣」指呼吸。唱腔要靠聲音的來源——「氣」的運送,才能使氣息衝擊聲帶時產生聲音。京劇名琴師陳彥衡提出:「……夫氣,音之帥也。」所以氣是聲音的統帥。· 聲由氣,氣成聲;有氣才成聲。· 一偷氣,二換氣,三運氣,四噴氣。在一字、一詞、一句、一段,行腔吐字之間進行各種「氣口」的安排,巧妙地掌握和運用各種呼吸技術,才能獲得好的演唱效果。「偷氣」是指演員在一瞬間(伴奏短暫的過門裡)快速地、自然地吸氣,給觀眾一種不斷而音相連、全然不露痕跡的感覺;「換氣」是在唱完一句或半句的伴奏過門中,很好地換口氣,換氣後再唱;「運氣」是指演唱時把「丹田」(小腹)儲存的氣用勁往上運送;「噴氣」就是用兩嘴唇張閉之力,先將氣運足,從唇中猛烈地把字從行腔中推送出去。· 大換氣,小偷氣,不蠻喊,留餘地。演唱切忌蠻喊。要注意用氣,講究氣口。

· 行腔不會偷氣、換氣,唱腔必然飄忽無力。· 氣盡則聲嘶,聲嘶則力竭。· 唱者力竭精疲,聽者為之捏汗。· 氣粗則音浮,氣弱則音薄, 氣濁則音滯,氣散則音竭。所謂「浮、薄、滯、竭」,皆音之弊,弊之所生,在於不善運氣。因此,戲曲演員唱功的訓練,首先就是練氣,行話叫做「內練一口氣」。· 氣衰則聲嘶,氣盛則聲宏。· 氣沉丹田貫三腔。「丹田」是小腹;「三腔」是胸腔、口腔、頭腔。戲曲界早有「丹田」和「衷氣」之說,這種說法就是要求演員在演唱時,能用上、中、下三腔來控制呼吸。張君秋說:「唱戲,就是唱氣。我每次吊完嗓子後,就感到飢餓。這說明我的發聲,動力在兩肋和丹田。」· 氣須吸得深,呼氣要均勻。演唱時氣要吸得深一些,而且氣要用得均勻、自然。· 快板吸氣淺,慢板吸氣深。· 三點連一線,口自居中間, 上貫到頭頂,下沉至丹田。就是「頭、口、丹田」三者連成一線,氣息貫通,好像全身在唱。· 上丹田發聲共鳴點,中丹田氣息支持點,下丹田提氣發力點。「上丹田」是頭腔、鼻竇上兩眉之間發出的共鳴聲,「中丹田」是肚臍上腹部和橫膈膜部位發出的聲音,「下丹田」是肚臍下三指小腹所發出的聲音,這條戲諺是指三個丹田各自的作用。

· 高音氣放足,低音氣收斂。· 聲音發自喉,越高越下求,高音腦後走,低音響在頭。「越高越下求」是指唱高音時要求丹田送氣。· 高音上拔氣下沉,低音下順氣上托。· 嗓子要順切忌橫,高音上拔低音順。橫拿竹竿是出不了門的。如果直拿竹竿就過去了。演唱的道理也是一樣。· 氣不拔空,拔空就橫。「拔空」是指演唱時不會正確地掌握「氣口」,剛一張嘴唱,大量的氣就跑完了。· 氣要勻,吐字真,有無表情看眼睛。· 情深方氣深,以情能帶聲,口唱耳細聽,仔細度聲音。· 頓挫得當,舒展自如,歇而不斷,緊而不亂。· 器宇軒昂,一氣呵成,連而突斷,醒耳動聽。· 氣、字、滑、帶、斷、輕、重、疾、徐、連、起、收、頓、抗、墊、情、賣、接、擻、板。這是傳統唱法二十字口訣。而「氣」和「字」則是(崑曲)演唱法的基本功,其他十八字都是屬於表現方法。如果一個演員能掌握了「氣」和「字」的基本功,則表現方法和運用相對而言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同時「氣」與「字」兩者,由以練「氣」為最難,因為美妙的聲腔,必須有充沛的[「氣」做支持,沒有充沛的「氣」,聲音難以飽滿宏亮,聲聲入耳。要想很好地操控、運用氣息,要做到「吞、吐、擒、放」:]「吞」是吸氣,「吐」是呼氣,「擒」是拉氣,「放」是送氣。在發音或演唱時「吞、吐、擒、放」運用得當,全在氣息的操縱、控制上下功夫。· 慢呼慢吸,快呼快吸;快呼慢吸,慢呼快吸。這是仰臥床上,不用枕頭,作氣息練習的方法。· 丹田力吹灰,吐字急呼氣,巧使丹田勁,彈動小腹肌。· 出氣如應聲,吸氣聞蘭香,小腹善用功,下肋自擴張。平時練聲時,出氣猶如出聲一樣,氣里要帶音的高低;吸氣要猶如聞到了蘭花的香氣一樣,細而長,長而深;呼吸時,必用小腹一緊一松,出送均由丹田;吸氣時下肋(胸腔)自然擴張,容氣量才大。· 唱戲靠聲,聲要靠氣。· 用什麼氣,得什麼聲。· 大呼為聲,小呼為音。· 有聲必有音,有音必有韻。· 字字要唱准,氣送足,字收清。· 聲腔三大要素:吐字、行腔、氣口。2. 咬字與行腔· 擒字如擒兔,每字圓如珠;一字走了調,滿盤都是輸。戲曲演員在唱、念中,特別講究咬字準確,字音清晰,不飄不倒,輕重適度。在吐字清晰的同時,要求唱腔「珠圓玉潤」,謂之「字正腔圓」。· 即要將字咬准,又莫將字咬死。咬字的力度要像大貓叼小貓一樣,既不能把小貓咬死,又不能把小貓掉在地上。如果像貓咬老鼠那樣,就會把字咬死了。這樣,唱腔就不圓潤、不美。· 用字行腔,圓潤大方。· 字清腔純,字重腔輕,因字設腔,腔隨情行。· 由字生腔,字領腔行。以字帶聲,以聲傳情。· 按字行腔,腔隨字走,以腔就字,字正腔圓。· 腔准於情而生於字,字正而後腔圓。所謂「字正」,就是字的發音準確,「腔圓」就是旋律優美,有「韻味兒」。只有做到「字正」,觀眾才能聽懂;只有做到「腔圓」,觀眾才愛聽,使演唱所表達的內容打動觀眾。「字正」與「腔圓」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字為主,腔為賓。字宜重,腔宜輕。· 字宜剛,腔宜柔。· 字似「鋼」,腔如「湯」。· 不要音包字,而要字帶音。所謂「音包字」,其一:咬字含糊,即只有聲音,字詞不清;其二:咬字時力度過強,把字咬死了,阻斷了氣流的暢通,使發聲吃力;其三:咬字時嘴的力量太弱,「字頭」出不來,聲音無法順利的過渡到「字腹」,影響字音的清晰,也影響聲音的響度和亮度;其四:沒有收音歸韻,字的概念模糊。「音包字」的毛病,往往是由於不適當的追求音色華美或共鳴造成的。戲曲演員把出字太空,無頭無尾的字,叫做「包口音」。· 不吃字,不嚼字,不裹字,不割字。· 唱戲吐字不清,猶如鈍刀殺人。· 吐字欲清,咬字須准。所謂尖團:以舌抵齒(或半齒)之音謂之尖音,以舌抵齶之音謂之團音。京劇演員特彆強調尖團分清。· 字似骨頭,韻若肉,板如老師,是節奏。· 腔裹字則肉多,字矯腔則骨勝,務期停勻適聽。字被腔裹住則肉多,而照顧字太過則多骨,多肉則無勁,多骨則干硬,故必須停勻才適聽。· 咬字頭,送字腹,收字尾。戲曲唱腔語言吐字講究「頭、腹、尾」,這是符合漢語的發音規律的,漢字的發音,從聲母到韻母,然後歸韻,三者是相互連貫成為一體的。· 咬緊字頭歸字尾,不難達到純和清。· 氣隨字行,字領腔行。· 唱好聲韻辨四聲,陰陽上去要分明。四聲的「聲調」是怎樣念法呢?古人曾作有四句歌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力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四呼五音四聲要准,切音出字收音歸韻。四呼說的是四種口型,即:「開、齊、合、撮」,這是針對韻母的發音說的;五音說的是「喉、舌、[唇、齒、牙」,這是針對發音部位說的。在唱念中,光]是發音清楚還不行,中國字同音的很多,這些字的區別要靠音的動勢來區別,這就是「四聲」。必須明「四呼」口型、知「五音」部位、辨「四聲」字音的高低升降,把三者有機配合運用在每一個字的發音上,才能使唱、念中的每一個字的字音準確。· 清四呼,准四聲,正五音,審音韻,分尖團,巧換氣。· 說開口必開,齒叩齊必來,撮字音在齶,唇啊合必諧。即:「四呼訣」。· 欲言宮,舌居中。欲言商,口大張。欲言角,舌後縮。欲言徵,舌抵齒。欲言羽,唇上取。即「五音訣」。清代徐大椿在《樂府傳聲》中說:「喉、舌、齒、牙、唇,謂之五音,此審字之法也。」· 唱念吐字清而真,全憑苦練舌與唇。· 五年胳膊十年腿,廿年練好一張嘴。· 收聲務歸韻,一線來聯成。· 唱念要講噴口,須按五音要求。「噴口」是嘴上的功夫。運用噴口吐字,字字璣珠,剛勁利落,鏗鏘有力。· 噴口提氣勿過力,口唇著力在自首。「噴口」是先將氣憋足,運用兩唇張閉之力,將字從唇中猛烈地推送出來。噴口字似子彈出膛,有衝勁,有力度,適於表現人物在唱、念中強烈感情的某些重音字或需要重點強調的字。· 口形錯一線,字音錯一片。· 唱要一條線,不要一大片。若是一條線,音清、穩、重、遠;若是一大片,音噪、亂、散、淺。· 上下一條線,關顧點和面。唱腔要靠「氣」運送在一條線上,就是上至頭頂,下至丹田連一線,氣息通貫上下,這樣演唱的音量、既「響堂」有力度,又明亮「打遠兒」。前後左右的觀眾都能關顧到。· 唱腔如寫字,起、落筆分明。聲斷意未斷,無聲氣還行,落筆有回鋒,收音巧使勁,欲斷原非斷,無聲勝有聲。· 輕重長短,虛實強弱, 清准疾徐,抑揚頓挫。這是戲曲潤腔十六字藝訣。· 高低輕重隨情變,切忌擠叫拉鋸聲。· 腔無情,不見人;腔不巧,不見好;腔不美,淡如水。· 唱如「明珠走盤」,腔若「玉潤珠圓」。· 驪龍選珠,顆顆明麗。· 圓潤脆亮水,難得剛而甜。· 字正腔圓,悠揚婉轉;口齒流利,既剛又甜。· 聲要圓熟,腔要砌滿。·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絲」指弦樂,如胡琴、琵琶等。「竹」指管樂,如簫、笛等。「肉」是唱腔。這則戲諺是形容演員的嗓音要比樂器更優美動聽。· 起腔容易,收腔較難,大腔要圓,小腔見棱。· 唱快要如珍珠脫線,唱慢要能盪氣迴腸。· 高不竭,低不咽。· 高時如滔滔巨浪,低時如涓涓細流。· 小生唱「三音」:龍音、虎音、鳳音。· 龍音要高亢,虎音要寬膛,鳳音要柔婉。· 真嗓唱得工,小嗓韻味豐;沒有真嗓底,小嗓不顯功。京劇小生演員唱、念是兼用小嗓和真嗓(本音)的,所謂龍、虎、鳳三音,龍音是指大嗓的立音,虎音是指小嗓的膛音,鳳音是指小嗓的輕柔音。· 字清、情准、氣勻,韻濃、板穩、腔順。這則藝訣是評劇著名演員馬泰總結出來的經驗。他認為作為一個優秀演員的演唱功夫,應當做到六個方面:1.字清——字不清,觀眾就不知道你唱的是什麼;2.情准——表達感情要準確;3.氣勻——氣不勻則會失去控制,演唱就會虎頭蛇尾;4.韻濃——韻味不濃,淡如白水,唱腔就會失去魅力;5.板穩——板頭不穩則會喪失主牢,難以駕馭;6.腔順——腔不順則坎坷不平,無可欣賞。· 音調要准,板式要穩,風格要濃,感情要真。3. 聲腔與感情· 聲音是外形,感情是靈魂。· 唱戲是唱情,做戲靠傳神。· 以聲傳情,以聲奪人。· 既要字正腔圓,更要唱動人心。· 小聲多哼細啄情,大聲多唱情帶聲。音響容易悅耳難,悅耳容易動人難。· 講書要講究書文,唱戲要講究感情。· 明曲情,達其意,明戲理,知戲情。「曲情」是指曲之感情。· 唱戲不知意,等於和爛泥;唱戲不知意,等於啃樹皮。· 唱戲就是唱人,唱曲宜有曲情。· 變死音為活曲,化歌者為文人。意思是指深知曲情的演唱者,才能唱得感人肺腑。· 審戲情,明人情,聞其聲,知其人。根據劇中人的思想情感,合情合理安排唱腔。· 不能傻唱,唱中有做;以做帶唱,連唱帶做。· 唱中有情,情在聲中。· 以情伴聲,以聲繪情,形神兼備,聲情並茂。·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演員不動情,觀眾不共鳴。· 演者不動情,觀者不同情。· 演員不動心,觀眾不入心。· 演員不動神,觀眾便走神。唱戲,要有飽滿的精氣神,以演員的神去調動觀眾的神,把觀眾的「神」帶進戲裡。如果演員的精神遊離於戲外(即「散神」),那麼,觀眾也會「走神」。· 動人的聲韻,醉人的聲音。· 台上唱一句,台下滿堂彩。· 有嗓子不如會唱。· 能唱,會唱,唱聲,唱人。· 戲好表情欠,收穫只一半,唱做講默兼,才算好演員。· 曲終意未盡,情深韻無窮。· 演者貴傳言外意,觀者方能得餘音。· 一片真情弦上流,恰似大海浪花飛。· 唱到曲中聲咽處,寒猿野鳥一齊啼,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一聲唱到觸神處,毛骨悚然六月寒。上兩則戲諺形容演唱得法的演員,在演出時產生的強烈的藝術效果。· 會唱能把人唱醉,傻唱能把人唱睡。· 好戲能把人唱醉,壞戲能把人唱睡。· 田靠人種,戲靠人唱。· 戲是一樣的戲,各自口裡見高低。· 人保戲,戲保人。「人保戲」,是指這齣戲「戲」少,主要看演員表演;「戲保人」是指這齣戲有「戲」,演員好演。· 要人拿住戲,別讓戲拿住人。演員要有駕馭戲的本領,要能掌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莫把活戲唱死,要把死戲唱活。· 戲是死的,人是活的。· 文戲要武唱。戲曲表演技藝性很強,但演員表演要服從刻畫人物性格的需要,而不應讓角色服從於演員。賣弄演員個人的藝術專長和技巧,那就本末倒置了。· 不能千人一面,千歌一曲,力求一人千面,一曲多變。藝術表演貴在獨創,如果一味追求老腔老調,唱腔沒有個性,千人一腔,萬人同曲,是塑造不出任何動人的音樂形象來的。· 一曲多用,千變萬化,同板異調,同腔異趣。「一曲多用」乃是戲曲聲腔藝術區別於「專曲專用」的歌劇最顯著的標誌之一。戲曲演員要善於從塑造不同的角色、表達不同的感情出發,創造出「同板異調,同腔異趣」的聲腔藝術來。· 寓情於戲,寓理於情。· 情是理的表現,理是情的基礎。· 吃的菜和米,演的情和理。· 人有人情,戲有戲情。· 言無理不服人,戲無情不感人。· 氣勢磅礴,叱吒風雲。· 聲震屋宇,大氣磅礴,古樸平直,見稜見角。這是對京劇銅錘、漢劇二凈(唱功花臉)等行當唱腔藝術的形容和要求。· 釘鞋憑掌子,唱戲憑嗓子。· 賣面的憑湯,唱戲的憑嗓。· 拉弓靠膀子,唱戲靠嗓子。· 一好遮百丑,一俊遮百丑,一響遮百丑。「好、俊、響」,均指嗓音響亮而言的。雖然動作和表演上有些欠缺,可以遮蓋過去,可以藏拙露巧,抑短揚長而贏得觀眾的讚賞。· 三分做功,七分唱功。許多側重於「唱」功的戲,因為它自始至終是重唱的,所以十分強調唱腔的重要地位。· 飽打餓唱。這則戲諺告訴演員:在演出之前決不能飲食過飽。否則,演唱時會發聲呼吸、運氣和發聲方面的困難。當然,武戲演員,不在此列。

4. 練聲與保喉· 一條嗓子千樣調,又勝嗩吶又賽簫。· 清晨喊嗓勤早起,尋找共鳴非容易。「共鳴」是指氣流通過聲門振動聲帶發出基音,隨後得到發聲最重要的器官——胸、咽、喉、口、鼻、頭腔等各腔體的共振,而獲得的效果。· 雞未啼,喊遍嗓,保險用時不抹泥。· 對井喊嗓,越喊越亮。· 先二簧,後西皮;先唱低,後唱高。· 男怕「西皮」,女怕「二簧」。· 缺高、嗓粗練西皮,聲窄、狹細練二簧。戲曲演員「練聲」叫「喊嗓子」、「蹓嗓子」或者「吊嗓子」。以上戲諺均是戲曲演員練聲的一些方法和經驗。所謂「缺高、嗓粗練西皮」,是說「西皮」能把嗓音練得高亢、激越;「聲窄、狹細練二簧」,是說「二簧」能使嗓音寬厚、宏亮。· 音散、音暗多喊「咿——」,音緊、重喉練「啊——」音。· 「咿」音齊齒出音立,「唔」音閉口穿鼻音。戲曲演員一般採用「咿」、「啊」、「唔」三個字[練聲。其中,「咿」用來練立音,而「唔」]可以鍛鍊鼻音。· 憋肚巧使丹田勁,喊嗓出聲不傷音。· 高音輕提低音順,勿使聲帶過受疲。喊嗓子或吊嗓子首先注意不要貪高調門,如果一味貪高,嗓音越唱越狹,容易疲勞,要注意把低音、中音唱實在了,然後循序漸進低提高調門。· 練喉喊嗓勿過力,聲感疲勞應休息。· 喉啞聲嘶不注意,產生弊病來不及。· 變聲倒倉須休息,切忌貪高少練習。飲食起居善安排,冷熱風寒須留意。· 用喉莫傷喉,練喉勿驕喉。· 擠、叫、咽、努,越唱越苦。練聲時,切忌擠壓喉嚨的「叫」、「嚷」。· 人過千言,不損必傷。演員要像保護眼睛一樣的保護嗓音。如果平時大聲說話太多,就會損傷甚至毀掉嗓音。· 精神暢快,心氣和平。飲食有節,寒暖當心。起居以時,勞逸均勻。練嗓保嗓,都貴有恆。[以上戲諺是在心態、飲食、起居等方面對保護喉嗓]的經驗之談。5. 板式與節奏· 有板時若無板,無板時卻有板。「板」就是演唱時的節奏(節拍板眼)。在演唱時不受板的拘束不行,太受板的束縛也不行。演員應該做到:對有板的板式既注意「板」,又能靈活掌握速度。對無板的板式,如「散板」、「搖板」、「導板」等,演唱的疾徐也要有一定的「尺寸」,要有所謂「心板」,在節奏上不隨心所欲,任意處理。· 慢板要緊,快板要穩,散板要准。這則藝訣是對演唱時掌握板式的速度所提出的要領——板式「三要」。· 慢板不拖,快板不趕,散板不散。慢速唱段要「慢」而不「拖」,是為了保持演員演唱時行進的氣勢和激情;快速唱段要「快」而不「趕」,是為了體現演員演唱時從容不迫的節奏感;「散」而不「散」(散板),不是散漫,或隨?而不斷,散而不亂。· 緊拉慢唱,感情激昂。凡不帶固定節奏的板式,如導板、搖板、散板、非板、緊拉慢唱、哭腔、甩腔等,形式靈活自由,唱腔可以由演員因情行腔。當唱腔需要拉長音抒發激情時,琴師和鼓師伴奏往往跟隨著唱腔逐漸增加力度,把角色情緒迅速推向高潮,產生叱吒風雲的氣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