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腹脹、反酸噯氣?小心點,你可能得了慢性胃炎

健康知識工坊 發佈 2020-03-07T19:04:24+00:00

「哎呦,我這肚子漲的喲,像塞了一頭牛」「你肚子也不舒服啊,我這幾天也是總犯噁心、反酸,難受死了」各位小夥伴們,日常生活中,大家是不是經常能聽到這種對話呢?肚子難受,可能在大多數人看來,不是什麼大問題,休息一下就好了。但是,如果休息了肚子依然難受呢?如果肚子每天都很難受呢?

「哎呦,我這肚子漲的喲,像塞了一頭牛」

「你肚子也不舒服啊,我這幾天也是總犯噁心、反酸,難受死了」


各位小夥伴們,日常生活中,大家是不是經常能聽到這種對話呢?肚子難受,可能在大多數人看來,不是什麼大問題,休息一下就好了。

但是,如果休息了肚子依然難受呢?如果肚子每天都很難受呢?是不是覺得人生無望了?

健康知識工坊告訴你,如果平日裡肚子難受你不在意,那麼很有可能疾病就會偷偷進展,從偶爾難受一次,發展為每天都很難受,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慢性胃炎



首先啊,咱們來了解一下慢性胃炎都有哪些症狀,以便於大家去識別它。

慢性胃炎主要表現為中上腹部不適、鈍痛感、燒灼感、飽脹感。也有部分人表現為食欲不振、反酸噯氣、消化不良等症狀。而一些病情嚴重的患者,甚至可以表現為明顯的厭食、體重大幅度下降、貧血、全身衰弱無力等。


誒,如果有小夥伴覺得自己具有以上症狀,那麼就需要注意了,慢性胃炎可能正在向你走來。這個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醫院做檢查,來明確自己究竟是不是慢性胃炎。那麼慢性胃炎都應該做哪些檢查呢?


01 胃鏡

所謂的「胃鏡」,顧名思義,就是把一根長長的攝像頭送進胃裡,這樣我們就能夠看到胃裡面的情況,從而判斷是不是慢性胃炎。

可能有些小夥伴覺得做胃鏡很痛苦,不想做。健康知識工坊在這裡告誡大家——不要有這種想法!胃鏡是診斷慢性胃炎的金標準準確度最高

而且胃鏡還可以在你胃部取一小塊組織進行活檢,更細緻的對你所患的慢性胃炎進行分類,規避更大的風險。要知道,慢性胃炎中有一類叫做「慢性萎縮性胃炎」,它可是是胃癌的儲備軍,早發現便能夠早治療,救你一命啊!


02 幽門螺桿菌檢測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寄生在胃部的細菌,這種細菌是慢性胃炎的病因(沒錯,罪魁禍首就是它!),檢測到幽門螺桿菌的存在,有助於進一步確診慢性胃炎。

看到這裡,也許有小夥伴會問,既然幽門螺桿菌是病因,那為什麼不以檢測它作為金標準呢?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有些人免疫力比較強,即便胃裡有幽門螺桿菌,也能壓住住它,不產生慢性胃炎。所以檢測到幽門螺桿菌,並不能說明就一定患有慢性胃炎,還是要以胃鏡和活檢為主。



那麼檢查做完了,如果不幸確診了慢性胃炎,該怎麼治療呢?

01 治療病因,殺滅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細菌,那麼我們都知道,抗生素是細菌的剋星。不過啊,這幽門螺桿菌生活在胃裡,胃裡面那可到處都是胃酸。胃酸會使得抗生素的殺菌能力大大下降,怎麼辦呢——聯合使用抑酸劑

抑酸劑能夠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一方面能夠使抗生素恢復正常的殺菌能力;另一方面,幽門螺桿菌最喜歡酸性的環境,抑酸劑破壞了胃裡的酸性環境,使得幽門螺桿菌變得虛弱,更容易被抗生素殺滅。

二者結合,便是幽門螺桿菌的末日。目前最常用的治療方案是「兩種抗生素+一種抑酸劑+一種鉍劑」,具體的藥物選擇參加下表。

02 對應症狀治療,保護胃部

使用胃動力促進劑或者複合消化酶片,來緩解由於胃消化能力下降帶來的腹脹感;使用胃粘膜保護劑來減輕胃痛感



慢性胃炎的治療相對比較簡單,但是簡單不意味著可以掉以輕心。慢性胃炎是一種很容易復發的疾病,治療好了,還要注意預防,才能保證不復發。那麼該怎麼預防呢?

01 規律健康飲食

胃是個很嬌氣的器官,暴飲暴食、不規律飲食等,很容易引起胃部的損傷,而損傷則給了幽門螺桿菌以可乘之機。所以,一定要做到三餐規律、少吃垃圾食品、少吃生冷及辛辣油膩食物等。

02 保持心情舒暢

小夥伴們可千萬不要覺得情緒因素不重要。研究表明,消化道(尤其是胃)受到情緒因素的影響特別重,情緒低落經常會引起一些較為嚴重的胃部疾病(比如:胃潰瘍)。所以小夥伴們一定要保持心情的舒暢,這樣才更有利於胃的健康。

03 慎用胃粘膜損傷藥物

有一些藥物可以造成胃粘膜的損傷,同樣給幽門螺桿菌提供可乘之機。這類藥物最常見的便是「非甾體類抗炎藥」,也就是阿司匹林、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等。這些藥物都很常用,如果有小夥伴長期使用這些藥物,那麼一定要警惕慢性胃炎


04 分餐制,不要造成幽門螺桿菌交叉感染

慢性胃炎的患者,家庭進展儘量採用分餐制,一來是避免患者自己的幽門螺桿菌傳給家人;二來家人也有可能攜帶幽門螺桿菌,也有可能傳給患者,這樣將大大不利於患者的治療及恢復。

05 戒菸戒酒

菸酒同樣會造成胃粘膜的損傷,而且抽菸還會造成肺部的損傷,飲酒則會傷肝,所以戒菸戒酒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364-367.
[2]陳杰,李甘地.病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254-256.
[3]李桂源.病理生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379-381.
[4]李凡,徐志凱.醫學微生物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29-131.
[5]萬學紅,盧雪峰.診斷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555-558.


①小夥伴你好,各類醫學健康科普知識,每周三準時更新哦,歡迎閱讀~

②作者為前甲狀腺外科醫生,如果有小夥伴患有甲狀腺疾病,可以向我提問,一定比忙碌的臨床大夫解答的更為詳細認真哦(諮詢僅限甲狀腺疾病)~

關鍵字: